新聞: 特斯拉在中國再度降價:Model 3 長續航後驅版下調至人民幣 25.95 萬,電動車價格戰延燒至 Q4 檔期
9/1 北京時間,特斯拉中國官網顯示,Model 3 長續航後驅版(RWD Long Range)下調 3.7% 至人民幣 259,500 元(約 36,279 美元),為 8 月推出此車型後的首次官方調價。此舉被視為應對內地電動車市場的高密度上新與促銷:在主要競爭對手持續加碼入門與長續航配置、並以金融專案與置換補貼拉動換購的背景下,特斯拉用「小步、頻率高」的價格微調維持流量。此外,近期美歐對中國車企之關稅與反補貼政策仍在擴散,疊加美國取消 de minimis 800元元免稅額帶來的跨境摩擦,供應鏈正在尋找「在地化推理、近岸製造」的折衷路徑。
投資筆記
價格戰最殘酷的地方,不在於誰先降,而在於誰能用效率把降價變成投資回收期縮短。這次 Model 3 長續航後驅版的下調,看似只是 3–4 個百分點的幅度,實際上是把競爭的焦點拉回單位成本曲線與平台化能力:當別人用促銷與金融專案吸引目光,特斯拉用「把硬體成本壓下來」+「把服務價值疊上去」的方式擠出空間。這兩條路中,前者是供應鏈與製造工程的修行,後者是軟體與生態的長跑。先談毛利與現金流。每一次下調,都在考驗三個護墻:一是生產效率(良率、節拍、物流路由),二是固定成本攤薄(產能利用率),三是附加價值(保險、超充、FSD/ADAS 訂閱、車內服務)。如果降價能把稼動率拉高,把工廠的固定成本攤到更多交付車上,理論上的單車毛利下滑幅度會被部分抵消;若再加上疊代的軟體收入,自由現金流的變異就不必與單季毛利同幅波動。這是市場評估勝率的核心:當季 EPS 可以波動,多季 FCF 曲線能不能維持斜率?
再談競爭的幾何。中國市場是電動車價格戰的中心舞台:在本土品牌的密集上新與配件成本優勢之下,外資品牌若只談品牌溢價,很快就會站不穩。真正可持續的解法,是把能效當作產品語言:同級能耗更低、同等電池帶來更長續航、同樣續航用更小電池做到——這些都是能被量化的說服。當在地推理成為車載計算的新常態(地圖、語音、影像的隱私與延遲要求),硬體模組的功耗/算力比、熱管理與供電系統的設計,就會把門檻拉高。誰能在 SoC、電源管理與熱交換上做出單瓦更高產出,誰就能把每一次降價變成對手的壓力測試。
第三是國際政治經濟的縫隙。關稅與合規正把供應鏈推向「多節點」:在中國做規模化生產,在海外做終端組裝或軟體在地化,降低跨境摩擦。對投資人,與其擔心某一次調價帶來的短痛,不如追問企業是否已經把「多節點供應+本地履約」寫進 SOP。這套 SOP 能讓企業在不同市場用不同的成本結構維持一致體驗,也能讓現金流更不受單一政策擾動。
最後回到估值語言。當降息只被定價成「小步」時,市場寧願為可驗證的效率付費,而非遙遠的想像。特斯拉的劇本,短線看價量權衡,中線看軟體化現金流。若未來兩季,我們在交付與 ASP 的乘積上看見穩定斜率,在毛利率與運營費用率上看見效率改善的證據,那麼這次小幅降價,就會被讀作「規模與效率的換手」,而非「被動應戰」。反之,若價量未見起色、附加服務變現遲滯,市場也會以更嚴格的現金流折現回應。
投資不是站在價格戰的槍口前,而是站在效率的護城河後。這次調價提醒我們:要把倉位更多配置給能把效率產品化、把現金流寫進訂閱與長約的企業;把事件型波動留給小倉,讓核心持股用可量化的里程碑說話。當價格戰成了日常,我們就讓數據把日常變成優勢。
新聞二:中國 8 月官方製造業 PMI 連五月低於榮枯線;服務業小幅擴張
8/31(北京),中國 官方製造業 PMI 報 49.4,連續第 5 個月位於 50 下方,顯示工廠活動持續收縮;非製造業 PMI 約 50.3,略處擴張區間。路透與美聯社指出,拖累因素包括內需疲弱、房市修復緩慢、外需不確定與關稅陰影,企業對訂單與就業持續保守;不過綜合 PMI 小幅回升,顯示某些部門活動仍有韌性。市場聚焦四季度是否加大財政與產業政策刺激、以及與美方關稅談判的走向。
投資筆記
當一個超大經濟體的製造業連月收縮,市場的第一反應是風險迴避;但從投資角度,更重要的是辨識「誰能把風險變成產品力」。中國 PMI 49.4 的訊息,對全球鏈的影響可以拆成三層:需求、成本與配置。需求面,耐用品與資本財訂單的遞延,會讓以中國為終端市場的公司面臨去庫存;但同時間,推理算力在地化 與 能源效率改造 的剛性需求在上升,企業為了省電、省錢、省延遲,願意在不景氣中把錢花在能效升級與資料基建上。這正是效率供應商的切入點。
成本面,當開工下降、價格走軟,上游原料與部分零件的議價緩解,對擁有全球定價權的美股龍頭反而是利多:能把成本下降留在毛利,或用更低的 TCO 拓展市占。配置面,外資在中國權重的「結構性下修」已持續兩年,這使得東南亞與印度 的生產節點抬頭;而當美國對印度貨的關稅與 de minimis 800元新制疊加,供應更傾向多節點、多關務口岸的「拼圖」。在這種拼圖裡,供應鏈可視化、關務自動化、倉配與 IoT 追蹤 的軟硬體供應商是長期受益者。
策略上,我們可以把中國 PMI 的弱勢視為一次「效率再定價」的窗口:核心持有能把能效寫進產品(資料中心電力/液冷、電源管理、散熱、EDA/IP)的公司;衛星倉位關注 AI 推理在地化相關的 ASIC/NPU 及其周邊供應鏈;對高依賴中國終端需求的消費股,則改用事件型,等它們拿出降本增效與庫存修復的節點,再回到核心清單。經濟循環總會起伏,但可驗證的效率 會被一次次地重估;而這,正是長期資金應該耐心等候的地方。
新聞三:日本 8 月製造業 PMI 49.7、連二月萎縮:外需轉弱、但企業續擴編人手
9/1(東京),S&P Global 日本製造業 PMI 終值報 49.7,較 7 月的 48.9 回升但仍在榮枯線下方;路透指稱 出口訂單下降 是主因,對美國的汽車出貨受影響明顯。不過企業 連續第九月淨增雇用,顯示對未來需求仍有期待。此時點與日銀釋放「若通膨/薪資軌跡如預期,將緩步升息」的訊號相呼應,市場聚焦 9–10 月短觀與薪資數據是否支持年內再升 25 bps。
投資筆記
把日本 PMI 放進更大的坐標看,會發現兩條相反的力量:一條是外需降溫帶來的拉扯,另一條是企業用效率投資 對抗週期的決心。當出口訂單轉弱,最容易做的是縮表、減資本開支;但日本企業選擇連續九個月淨增雇用,說明他們 願意用自動化與能效升級,為下一輪需求做準備。與日銀「緩步常態化」的語氣結合起來,這對投資人是一個清楚訊號:不要用等待寬鬆支撐估值,而要用效率與現金流 抵禦波動。
在資產選擇上,我們可以優先看三種企業。第一,功率/類比半導體與熱管理材料:它們讓工廠與資料中心在同樣用電下產出更多,或以更低溫度保持穩定,具備跨週期的定價力。第二,工廠自動化與精密控制:這些系統把人力稀缺變成流程優勢,也縮短投資回收期;當資金成本溫和上行,這類「可衡量的效率」反而更值錢。第三,在地數位基礎設施與支付:日本內需數位化仍在擴張,訂閱與交易抽成帶來的黏性現金流,可在外需走弱時緩衝。
策略層面,日圓的波動是常伴因素;但我們不需以匯率作核心假設,而是把它當作風險參數:若圓急升壓縮出口商利潤,就用更多內需與效率股平衡;若圓偏弱帶來換匯利多,則拉高出口暴露但保留對沖。要點在於用「事件里程碑」管理部位:短觀、薪資、能源價格,是調倉的三個節點。當我們把波動變成日曆上的檢核,市場的起落就不再難以承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