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在台式的早餐店吃蛋餅、蘿蔔糕和飯糰,因為總覺得既飽肚又有滿足感。
在香港,撇開連鎖快餐店和麥當勞不說,港式的早餐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我們口中所說的「經典早餐」。
經典早餐好像約定俗成了一條方程式,就算是去了不熟悉的地方也好,新開張的店家也好,就算不看餐牌也猜到他們必定有的「方程式」。
方程式是這樣的:粉麵一碗+麵包+兩件快餐製品+飲料
粉麵餸料通常都有的:沙嗲牛肉、五香肉丁、雪菜肉絲、炸菜肉絲、火腿絲。部份會提供的:叉燒、回鍋肉。
粉麵可選:即食麵、米粉、空心粉大多都任轉換不另收費。
快餐製品任選二:培根、煎蛋、午餐肉、火腿。也有些會以奄列代替。
而價錢方面通常在NT$150-NT$180,視乎區域有$30左右的加減。
左先生對經典早餐有莫名的執着,總覺得如果不是斷食日子,吃一個飽足的早餐這天就會過得很順利。
當然有些茶餐廳為了吸引更多客人,除了在價錢上減過NT$5-10,也會在食材方面落一點巧思。
例如左先生住家附近比較老派的店家,主打+$40可以升級豬扒/雞扒麵,而且是大塊的,有店家免費將麵包升級換成果醬多士。
也有店家將快餐製品可以換成大奄列(份量應該有2隻蛋,而且蛋汁十足)
而工作的地方附近有因為是一級美食戰區,店家除了是比較便宜外,更有以下吸引招數:
1. 將麵包轉成菠蘿包
2. 免費海南手撕雞粉麵
3. 火腿換成了漢堡扒
寫到這裡,今天斷食中的左先生是有點流口水落鍵盤了,但我想說的除了這種百搭又經典的早餐方程式,我更想說的是收費方法。
一如現在很多大城市一樣,我們也很慣用樂悠卡般的支付方式、手機支付的方式去付費。一來有根有據不怕找續出錯,也不用每天袋着太多零錢。左先生已經完全放棄了零錢包的了。
但因為茶餐廳有些「操作」,他們有些是堅持只有現金的。有一次我就過差點沒現金結帳,好在我身份證件套裡還留着一張紙幣備用。
有一次同事向我說起這個問題,他也遇過結帳時差點出事的笑話:「為何現在電子支付這麼盛行,附近的幾家店家都堅持要收現金,難道電子支付供應商收的手續真的這麼高昂?」
「高不高昂我也說不準,1至2趴還是有的,但我覺得還是可以轉嫁消費者。」我說道,然後我再說了一個道聽途說的原因,「但聽說最主要原因是因為收現金沒有紀錄,在報稅時就有很大的操作空間。如果是電子支付就和銀行帳戶出入帳掛了勾。」
香港和台灣不同,沒有統一發票制度,營業的店家各自用自己的方法做收銀,系統供應商也不用登記。所以我知道有很多食肆或者其他類型的店家都是收現金,後續就有很大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