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評】《美術館時光》:藝術與人生的靜默課
文/思尋@映後就談
(含劇透)
逛美術館時,你會如何觀看藝術品?本著要提升藝術鑑賞力之心,我被2012年上映的奧地利-美國電影《美術館時光》吸引,經歷了一場被歷史與美學洗滌心靈的療癒旅程。
驟眼看,《美術館時光》是一套溫情小品,背景設於奧地利維也納美術館(Kunsthistorisches Museum),講述中年美術館保安約翰和加拿大籍女遊客安邂逅並共度一段時光的故事。安的親戚生病了,她前來照顧親人,手頭拮据,約翰便送她一張訪問美術館無限次的門票,二人從此建立友誼。平淡如水的日常對談,宛如人生寫照。作品出自阿富汗裔美國導演 Jem Cohen 之手,Cohen 是一位獨立電影導演和攝影師,以個人視覺記錄世界為名,他的作品富有個人風格,以獨特視角記錄周邊環境被忽略了的美,為作品添上溫度。
「羅浮宮因為法國大革命才開放,公認是最早真正開放的博物館」。
電影沒有大鑑賞家,而是以一名普通保安員、遊客以及普羅大眾的視覺去看藝術品。約翰在電影中旁白,憶述舊同事通過古典藝術作品批判資本主義,批評藝術品是錢的化身。他認為,藝術館門票應該免費,畫作非只是有錢人收藏,而是大眾均可欣賞。從此,我們得知導演的信念:藝術不是高尚之物,而是屬於所有人的。
小人物之頌
電影中,一名導賞員帶領訪客觀賞畫家彼得·布魯蓋爾(Pieter Bruegel the Elder)的作品,引發什麼是藝術、如何看藝術的討論。 布魯蓋爾是16世紀尼德蘭(今比利時一帶)最重要的畫家之一。他以描繪農民生活、宗教寓言、自然景觀而聞名。
導賞員提問:
一幅畫能夠超越時間嗎?它不也承載著自己的年代嗎?
就算作為現代人,觀眾不確定畫中講述的是什麼故事,然而畫作仍然與我們對話。為什麼?
古典藝術昔日是屬於權貴,比如荷蘭的靜物畫,呈現的水果、獵物、酒肉和珠寶等,都是象徵財富與地位的物品。但布魯哲爾選擇持續地描繪鄉村生活,他的作品《農民婚禮》便詳細記錄這些人文風景。又,原來風景畫在早期西方文明本來不存在,僅用於宗教目的,雄偉的自然景色一般出自畫家的想像。在戶外作畫尚未成為常態之前,布魯哲爾是最早為風景畫正名的人之一,他在旅行中作畫,記錄大自然。 在《巴別塔》一作,主角看似是宗教寓言裏的高塔,但是布魯哲爾竟然添畫一名在一條小溪旁大便的平民百姓,渾圓的屁股在畫中表露無遺。
從此,布魯蓋爾的作品變得不一樣。電影教曉我,看藝術不要只看標題或表面,而是要透徹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和習俗,並以開放的心態找尋固中細節。也許,畫作仍能和我們對話的原因,是因為他貼近人性。的確,有比人性更跨時代的命題嗎?

【影評】《美術館時光》:藝術與人生的靜默課
帶點好奇和想像,畫就在身邊
Cohen 以電影呈現好奇和想像的重要性。在《美術館時光》中,訪客在觀賞作品時,約翰也在旁興致勃勃地觀察他們的反應,而電影觀眾又在局外觀望。在美術館焦橙色的牆壁下,看畫的人們也美麗如一幅畫,甚至和藝術品和諧的融入一起,像「畫中畫」。這令我想起法國文藝電影《燃燒女子的畫像》裏的情節,畫家瑪莉安為了畫人像畫,而對客人艾洛伊茲進行觀察。她其後驚覺,原來畫中主角也一直在她畫畫時靜靜地觀察著她。
《美術館時光》偶以魔幻現實風格,調皮地展現藝術品帶給生活的想像和趣味。在約翰的旁白下,鏡頭變成他的視覺,觀察對象是一班來參觀美術館的青少年及老師。有學生因感到無聊頂透而滑手機,偶爾能夠捕捉他們注意力的,莫過於一些血腥、驚慄之作,或是性感撩人的裸體畫,畫中人眼神帶有一絲頑皮。又或是,在一座座古羅馬時期男女石像之間,有學生彎下腰、尷尬但又禁不住偷看雕像被剝落的半個屁股 ..... 約翰把一切看在眼內,不禁會心微笑。他直言,縱使互聯網本身已流傳大量情慾作品和裸露內容,這番人性景象是珍貴的。鏡頭一轉,訪客突然從原本穿著衣服變成赤裸著身子,卻又安然無恙地逛館藏 ...... 人生本來千奇百怪,導演 Cohen 的「敢於玩樂」為電影注入活力,使觀眾眼前一亮。
內心寫照之變
隨著安頻繁地在藝術館流連及交流後,她暫且忘記了人生的各種煩惱,把散步時看到到陌生城市的日常美感和細節,開朗地和約翰分享。安憶述她在橋上俯望水道時的風景:河畔一大群灰鴿,一同起飛時像一把「胡椒」散落遍天空。又例如,她途經一棟龐大的灰色水泥高射炮塔,其後才得知那是世界大戰時抵禦空襲的基地。灰塔樹立青草上,配上灰蒙的霧色,雖是沈重歷史的鐵證,但又添一絲滄茫之美。導演 Cohen 捕捉到到世界簡單的美,而一幕幕場景也反映他內心的寫照。
最後,安的家事結束,電影沒有詳細交代,但我感覺是二人分道揚鑣。人生就是擦身而過,陪伴大家走過一段旅程。但連結及藝術療癒了安,她在電影尾段開始哼起歌來。
Jem Cohen 在片尾寫下一句:
「感謝父母從小帶我到美術館。」
是時候再去博物館走一趟了。

【影評】《美術館時光》:藝術與人生的靜默課
圖片來源:電影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