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On the Beach
- 作者:內佛.舒特 Nevil Shute
- 譯者:陳婉容
- 出版社:逗點文創結社
- 本文優先刊登於 Readmoo 閱讀最前線:【讀者舉手】《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如果會結束,我們為什麼要活著?
是面對中國侵略威脅越來越迫近的我們,適合閱讀的內容。
當核彈被發明的那一刻,人們對於世界末日的想像更加明確且有方向性。雖說各國持有核彈造就了「恐怖和平」,但直至今日,人們依然懼怕當戰爭再度來臨時,彼此報復性轟炸,造就人類一夕間終結。
《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描寫當核彈落下之後,北半球國家消亡於彼此的殺戮之中,倖存的南半球國家,卻得面臨隨季風逐漸包覆地球的致命輻射塵。故事一開始就只剩下不到一年的時間,人類與其以外的生物都將滅絕,誰也無能為力。
然而,閱讀這樣的絕望,留在心底的,卻是這些人活著時最美好的模樣。

《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書封
世界末日時要做什麼?
人們要怎麼度過這明知會結束,卻又還未到來的時間?
在普遍的末日劇本裡,人們要嘛彼此傷害、要嘛奮力求生、要嘛徹底發瘋。此書核彈投下初期,或許有發生也說不定?但作者捨棄了電影才會上演的英雄救世或掙扎求生,選擇用艾略特的一首詩中揭開序幕,並在平凡無奇的日常生活中落幕。
在這最終的會晤點中
我們一同摸索
且互不交談
齊聚在這翻漲之河的灘上……
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
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
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
非以一聲轟天巨響,而是黯然抽泣
──T·S·艾略特
故事從澳洲軍官彼得平凡的早晨拉開序幕,少了電力、煤炭和燃油,生活模式瞬間倒退了百年,無法開車、什麼都得自己修、手機也成了廢鐵,物資匱乏,甚至得到鄰近農場才能購買鮮奶。
由彼得的視角,讀者認識了他的太太瑪麗與剛出生的女兒小珍妮佛,還有他所服役的美國潛艇隊長杜威特、偵測輻射的科學家約翰、來自農場的好友莫依拉。他們具有不同的國籍與身分,但相同的地方在於,即使明天就要死去,今天也要整理花園、比誰釣的魚還大、照顧動物、改裝賽車、履行軍艦上的職務、游泳、舉辦派對。
或許就是因為面對生命的倒數計時,所有人都不過一芥渺小無助的個體,而這些人們的生活軌跡,在死亡陰影籠罩下,反而顯得彌足珍貴。
逃避現實或面對死亡
在書的前半段,彼得比起妻子瑪麗「更看得清事實」。由於瑪麗拒絕談論末日,總是若無其事提起改造花園的願望。瑪麗想砍掉擋風景的兩棵樹、種點水仙花、闢一方菜園,並執意在花園放一張椅子。即使理智上知道離輻射塵降落澳洲只剩幾個月,心裡也嚮往著幾年後的未來。
這讓彼得偶感煩躁,卻又不忍戳破妻子的幻想,於是登上潛艇,執行任務,反而成為他少數喘息的空間。
一開始閱讀,我下意識將瑪麗分進了「逃避現實」的那一派。對,就和末日倒數而開始成天買醉的那些人一樣,瑪麗好像也放棄了抵抗。但隨著輻射入侵,彼得、瑪麗與珍妮佛相守最後時光,我才意識到:瑪麗並非等死。他懷抱著對未來的期盼,絲毫不浪費任何與丈夫、女兒相處的時光,對他來說,這樣的一生,即使短暫也是一生。
比相愛更重要的事
杜威特是彼得最後執行任務的一艘美國潛艇艦長,被強大的輻射拒於家鄉數千公里之外,家人摯愛早已音訊全無,僅剩下艦長的職責支撐起他剩下的歲月。彼得和瑪麗擔心杜威特,找來住在農場的好友莫依拉,用讓人啼笑皆非的誘惑方式,帶著杜威特到處遊玩,分散他的注意力。
最初的莫依拉和很多人一樣「看透了生死」,每日買醉,誓要喝到穿腸破肚,也比起被輻射奪走性命來得好。忽然間被交付一個任務,反倒顯得幹勁十足。
這場相遇不只改變了杜威特,也改變了莫依拉。
他們互相聆聽、互相鼓勵、一起欣賞遼闊的草原、到山谷小屋野釣,感受澳洲季節的時序變化。二人從原本只是伴遊、飲酒的點頭之交,逐漸昇華成彼此的心靈支柱。即使他們心知肚明,輻射籠罩下已沒有未來,仍不斷許下一個個願望。
其實在這樣的末日中,莫依拉就算用點技巧跟杜威特交往或結婚,讀者多半也能理解吧?但莫依拉選擇繼續當杜威特的摯友,而杜威特也感謝莫依拉的體諒,即使到最後仍遵守對妻子的承諾。這也是全書我最為感動的一段關係描寫。
如果有一天會結束,我們為什麼要活著?
雖然前文我只提彼得一家和莫依拉、杜威特的相處,但完成賽車手願望的科學家約翰、寧願提前受輻射折磨也堅持回歸家鄉的士兵、挑戰喝光一整個酒窖並樂在其中的俱樂部老人們、堅守在辦公室到發病最後一刻的人員,一個個畫面都讓我記憶猶新。
與其說大家放棄了抵抗,不如說,即使只剩下一天時間,也要盡力成全自己。這成了末日人們最後的念想。
在明確的倒數計時下,人們比以往更看清自己真正想擁抱的事物。 正因知道什麼也帶不走,唯一能珍惜的只有當下的時光。許下來年收穫菜園的願望,或是去考一個根本用不到的速記打字員。
本書的最後,在死亡面前,所有人都散發著明亮的光芒。比起報復性毀了自己,他們選擇有尊嚴的離開。
心中雖感淒涼,卻不盡然只留悲傷。在灰燼之中,你還依稀能看見海上的揚帆、賽車場上追逐的車輛、原野上的大樹、照耀水仙花上的陽光……當每個人一一離開時,腦中浮現的是他們曾經活過的模樣。
死亡不過一瞬間,要記得活著的時候
一開始出版社發文說這本書多年滯銷,沒想到今年國際書展之後變成了一刷再刷的熱銷書。剛開始讀時,我就有一種感覺,雖然作者用作品回應了他的時代,但在這個時代,是集體不安的共鳴使我們拿起了這本作品。
在戰爭可能到來的陰霾之中,亟需一些讓我們重新思考自我本質的事物。
作者除了描寫二戰後的恐怖氣氛與世界末日的逼近,也同時拋出了超脫物質層面的提問:難道夢不會成真,我們就不能做夢嗎?明知不可能存活,認清現實直接等死難道就比較幸福嗎?
從這些角色身上,能看見生命價值核心所在。正因沒有明天,才造就我們用盡全力,將今天凝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