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梭利教育(蒙氏)以孩子為中心的核心理念,讓我夫妻倆在教養女兒與兒子時,找到了平衡自由與紀律的智慧。這不僅是教育方法,更是信仰的實踐,尊重孩子作為上帝獨特創造的個體。馬太福音18:3說:「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蒙氏強調孩子的純真與潛能,與聖經視孩子為天國榜樣相呼應,讓我們在家庭中實踐這份尊重,為孩子的國小階段奠定自主基礎。
一、蒙氏理念的核心:尊重孩子的內在節奏
蒙氏教育的核心是「以孩子為中心」,視孩子為主動學習者,而非被動接收者。這理念呼應創世記1:27「神就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需要父母準備環境而非強迫指令。在我們的家庭實踐中,我們從孩子會坐開始,就抱著孩子到「學習角」,讓孩子習慣「學習角」的用處與功能:閱讀!
到了孩子會走,這「學習角」不僅必須設置各種風格的繪本,還要兼顧安全,不僅要兼顧低矮,更要避免各種銳角,以確保學習角的安全,讓他們自由選擇活動。這不僅培養獨立性,還讓他們學會自我管理,也就是說,閱讀與玩樂之後,孩子們要自己收拾,而非大人處理。孩子們不僅主動探索繪本,還能主動提問;除此之外,喜歡堆疊積木,更有助於展現空間概念。這與蒙氏的感官教育相同,讓孩子透過觸摸與觀察,自然學習。
蒙氏與聖經的共通點在於內在發展:蒙氏相信孩子有內在動機,聖經羅馬書12:2說:「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我們夫婦倆透過信仰強化蒙氏,教孩子在自由中選擇正道,避免外在壓力。
二、家庭實踐:蒙氏在家應用
在家實踐蒙氏,我們設計簡單的教案與教具,靈感來自蒙氏的紀律培養:強調內在規則而非外部懲罰。例如,我們使用自製的「生活教具」,如分類盒子,讓孩子練習整理玩具。如:國小時管理書包,展現責任感;分類圖卡,培養邏輯思維。
另一個教案是「感官遊戲」:讓孩子用觸覺教具探索材質差異,如布料與木塊。這不僅刺激感官,還連結聖經詩篇127:3「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讓我們珍惜孩子的每一步成長。
我們也融入YAMAHA音樂課程,作為蒙氏律動延伸,讓孩子在節奏中學會協調。這與蒙氏準備環境理念相合,為108課綱的自主學習鋪路。孩子國小時能獨立完成小任務,如整理學習角,這都源於蒙氏的家庭應用。
三、蒙氏與聖經的共通:內在成長
蒙氏與基督教有許多相同觀念:蒙氏尊重孩子發展階段,聖經箴言22:6說:「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兩者都強調按孩子本性引導,而非強制。蒙氏的「準備環境」與聖經「預備道路」(以賽亞40:3)相似:父母如先知,為孩子鋪設成長路徑。我夫婦倆在實踐中,發現這能培養孩子的內在動機,讓他們在國小階段主動學習,而非被動接受。
更好想法:加入「蒙氏家庭挑戰」—父母與孩子一起設計每日任務,結合禱告反思。這不僅實踐蒙氏,還融入信仰,讓教養更全面。
四、父母的實踐策略
以下是兩個可實施的策略,結合我們的家庭經驗:
- 設置蒙氏學習角:在家準備低矮書架與教具(如分類盒),每天讓孩子自由探索,父母觀察並輕柔引導,培養自主。
- 感官故事時間:選讀聖經故事,一邊討論一邊用教具模擬(如用積木建塔),讓孩子觸摸感受,連結信仰與學習。
五、點亮孩子的蒙氏之路
以孩子為中心的蒙氏教育結合信仰,讓我的孩子在國小階段就能展露各種自主學習企圖心,這對孩子日後的國中、高中,甚至是大學與研究所,都奠定了良好的學習基礎,也就是「主動」。
箴言22:6告訴我們:「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而「教養孩童」從來都不是容易的事,不論從時間的長度與參與的深度來看,均是神產業的交付與責任,透過家庭實踐與信仰融合,我們夫妻倆在其中,也有種種的成長與收穫。簡而言之:堅持的付出與執行,當父母的你會發現,自己與孩子們不僅在靈命方面均能增長,亦能看見下一代逐漸產出的美好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