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句話——「潛力不是挖出來的,而是養出來的。」 這句話乍聽很美,像是提醒我們:不要急著拔苗助長,要給孩子耐心和空間。 但我心裡卻浮現另一個畫面: 種子若掉進了不適合的土壤,單靠等待,它可能永遠都長不起來。 所以,陪伴並不是靜止的,而是需要動態的觀照。 有時候,園丁要做的不只是「等候」,而是: 在烈日下,替它拉起一片遮蔭; 在土地貧瘠時,為它移栽; 在枝葉亂長時,幫它修剪。
_______
「潛力確實需要土壤,但好的園丁不只是靜待,也要懂得移栽、修枝,甚至在必要時,幫它遮風擋雨。」
不是每一塊土壤都適合所有的種子。 所以--- 1. 土壤與選擇的互動 種子掉在哪裡,很多時候不是它能決定的。 如果環境真的很貧瘠,單靠「等待」就可能錯過最好的生長時機。 所以「陪伴」固然重要,但有時候更需要「調整」或「引導」,幫種子換個位置、給它遮蔭或澆水。 2. 靜待 vs. 主動 靜待能培養耐心,但若靜待被理解成「放任」,那就失去了教育的積極性。 我覺得「陪伴」應該是動態的——觀察 → 嘗試 → 溝通 → 再調整,而不是一味的等待。 3. 潛力不是單一方向 很多文章談潛力時,都會讓人誤以為「每個孩子都有一個最適合的天命」。 但我覺得潛力更像是「很多潛在的可能性」,它會隨著環境、經歷和心境不同而長出不同的樣子。 就像竹子能長成林,也能被削成笛子——沒有哪個比較「對」,只是不同的樣貌。👉 潛力確實需要土壤,但好的園丁不只是靜待,也要懂得調整,甚至在必要時,幫它遮風擋雨。
—— 光木記 · 阿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