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幽暗的森林裡,有一點一點綠色的微光在閃爍著。那是螢火蟲──雄蟲正拼命發出訊號,盼望遠方的雌蟲能看見他。對其他雄螢火蟲來說,這盞「燈籠」就像愛情的召喚,誰都不想錯過。

圖片作者:ChatGPT
於是,更多螢火蟲被這光亮引來,接二連三地落入網中。蜘蛛一動不動,只管守株待兔、坐享其成。於是螢火蟲的愛情信號,就這麼成了蜘蛛的獵食武器。
東海大學的研究團隊在溪頭森林觀察到,當鎖孔褸網蛛 (Psechrus clavis) 捕捉到螢火蟲後,並不會急著把牠吃掉--牠們會把螢火蟲留在蜘蛛網上,然後,時不時地檢查一下牠們的獵物。
他們發現,螢火蟲在「落網」後,還會持續發光大約一個小時。觀察到這一幕後,研究團隊提出了一個問題:
蜘蛛真的會「借用」螢火蟲的光來捕捉獵物嗎?「借用」螢火蟲的蜘蛛,是否會因此而捕到更多獵物呢?
為了驗證,他們設計了一個巧妙的實驗。研究團隊在鎖孔褸網蛛的網上,放置模仿螢火蟲光芒的 LED 小燈泡。這些人造「螢火蟲」發出與雄蟲相似的綠光,然後研究團隊用紅外線攝影機記錄夜間的訪客。
結果發現,有 LED 光的蜘蛛網,吸引到的獵物是對照組的2.9 倍。
如果只計算螢火蟲,差距更高達9.5 倍。
而獵物真正被攔截下來的次數,也比對照組多了 8 倍。
這代表螢火蟲的光,確實成為蜘蛛的「二手誘餌」。而且,蜘蛛的行為也很耐人尋味:飛蛾一旦落網,牠會立刻吞食,但對螢火蟲卻往往暫時不動手,像是刻意保留牠們的光芒,延長「活體廣告牌」的效果。
研究團隊發現,上當的幾乎都是雄螢火蟲。因為雄蟲在交配季節會主動出擊,飛行尋找雌蟲,本來就更容易落網。加上被困住的雄蟲光芒看起來就像雌蟲的訊號,其他雄蟲自然會蜂擁而至。這是一種典型的「雄性偏向捕食」──雄蟲為了繁殖機會,承擔了更高的風險。
研究團隊認為,原本為了求偶演化出的發光行為,竟然被蜘蛛反向利用,成為增加獵食效率的工具。在生態學上,這是一種「訊號劫持」的案例。
與其他蜘蛛不同的是,其他蜘蛛常靠鮮豔體色或在蜘蛛網上做一些裝飾(偽裝?)來吸引/愚弄獵物,但不管是哪一種,都需要耗費能量。相比之下,鎖孔褸網蛛只要「捕蟲借光」就能達到效果,省力又有效。
雖然螢火蟲發出的亮光可能也會吸引蜘蛛的天敵,但由於鎖孔褸網蛛主要在夜間活動,風險相對有限。
對螢火蟲來說,持續發光是愛情的希望;對蜘蛛來說,這卻是免費的陷阱廣告。兩種物種的行為在無意間交錯,形成一場殘酷卻高明的生態戲碼。
透過觀察鎖孔褸網蛛與螢火蟲之間的互動,幫助我們領悟到,自然界的訊號並不是永遠「忠誠」於原本的目的。
在這個研究中,本來是愛情的燈塔的螢火蟲冷光,卻在落入另一個物種的手中之後,變成死亡的陷阱。
就像《教父第三集》裡,麥可・柯里昂告訴繼任者文森的話:「當他們要對付你時,總是先對你所愛的人下手。」(When they come, they come at what you love.)

圖片擷取自《教父第三集》
就像獵人放下的誘餌,或戰爭中被迫走在最前線的俘虜,螢火蟲的愛情呼喚在蜘蛛的算計下,成了引來更多犧牲者的旗幟。這是大自然中最冷酷卻也最巧妙的一種策略。
參考文獻:
Yip, H. Y., Blamires, S. J., Liao, C.-P., & Tso, I.-M. (2025). Prey bioluminescence‐mediated visual luring in a sit‐and‐wait predator. Journal of Animal Ecology, 94(1), 1–10. https://doi.org/10.1111/1365-2656.7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