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的等待,只為看哪些樹木會死:長時期的演化研究,讓我們讀懂植物如何對抗氣候變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在1991 年,有一群人在美國猶他州奧格登(Ogden)的一片乾燥低地上,種下了 199 株年輕的楊樹。種這些樹不是為了造林,而是為了一場跨越三十年的觀察實驗:在逐漸暖化與乾旱的環境中,哪些樹能存活,哪些會被淘汰?而這些存活下來的樹,能告訴我們什麼?


這個實驗之所以特別,不只是因為它持續了整整三十年,更因為它模擬了氣候變遷的篩選壓力。研究團隊將來自高海拔與低海拔的兩種白楊(Populus)樹種、它們的雜交第一代與回交種,全部移植到較熱、較乾的環境中,觀察在未來可能成為常態的氣候條件下,哪一類基因型具有更高的適應能力。


三十年後的結果非常明確。100% 的第一代雜交樹種(F1)仍然存活,90% 的低地種(P. fremontii)也存活下來;但是,只有 25% 的高地種(P. angustifolia)與約 30% 的回交種撐過了高溫乾燥的考驗。這些差異並不是偶然,而是基因與環境之間長期角力的結果。


故事的開始:山上的樹與山下的樹


美國西部的河岸森林中,有兩種楊樹看似相近,卻各自適應著截然不同的氣候:弗里氏楊(Populus fremontii) 分布於低海拔(約 1280–1330 公尺),生長於高溫乾燥的谷地;窄葉楊(P. angustifolia) 則來自較高海拔(1500–2350 公尺),習於較冷涼濕潤的環境。


這兩種白楊的分布,在猶他州的韋伯河谷(Weber River)重疊,形成了一條長達 13 公里的自然雜交帶。在這裡,自然界自行完成了交配實驗:F1 雜交種與回交後代廣泛存在,基因在兩個物種之間持續交流,形成了包含多種基因型的混合族群,也就是近年來大量用於基因研究的「數量性狀基因座」(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群體。


所謂的「數量性狀基因座」(QTL,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是一種研究方法,透過將兩個在特定性狀上差異顯著的物種或品系進行雜交,再從雜交後代中觀察性狀變異,進而定位與該性狀相關的基因區段。這種方法在遺傳學與育種學中被廣泛應用,是連結「基因」與「表現型」之間橋樑的重要工具。


一般來說,QTL 分析多應用在中小型植物(如水稻、油菜、番茄等),一方面是因為世代短、基因型數量可控;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栽培與篩選的場地需求較小。但在美國猶他州的韋伯河谷,他們卻意外發現了一個自然形成、歷經長期演化與篩選的「野外版 QTL 系統」。


在這條 13 公里長的自然雜交帶中,弗里氏楊和窄葉楊長期交配並產生 F1 及回交後代。在這些混合族群中,同時存在各種不同比例的基因組合與性狀差異。當研究團隊將這些個體種到氣候更嚴苛的環境裡,並觀察它們長達三十年的表現,實際上已構成一場天然、無人為干預的尋找 QTL 實驗。


在這場演化的選拔中,氣候變遷就是篩選壓力,存活與死亡就是最終的性狀。原野上一棵棵活著或死去的樹,靜靜地寫下氣候變遷對基因體的註解。


過去的研究發現,這些雜交後代的性狀並不只是折衷,有些甚至展現出超越雙親的適應能力。例如:


F1 混種的生物量平均比窄葉楊高出 37%;

某些帶有來自弗里氏楊(低地種)的基因標記(如 RFLP-1286)的個體,其長期存活率比未帶此基因的個體高出約 75%;

特定基因型的樹還會影響下層微生物、昆蟲、甚至溪流落葉分解速率與碳循環。


這些觀察引發了一個疑問:雜交後代能否藉由基因滲入(introgression)獲得更好的氣候適應性?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這不只是植物的生存策略,也是演化在當今地球氣候劇變下的即時回應。


設下試煉場──共同園區裡的生死演化


為了驗證自然雜交是否真的能提高植物對氣候變遷的韌性,研究團隊在 1990 至 1991 年間,將總共 199 株來自不同基因型的楊樹——包含純種(弗里氏楊與窄葉楊)、F1 雜交種與 F1 × 高地種的回交後代——種植於海拔約 1300 公尺的奧格登自然中心。這個地點的溫度比高地種的原生地平均高出約 4°C,模擬的是「未來可能變成日常」的熱乾環境。


研究團隊利用這個「共同園區(common garden)」來消除其他環境變因,只留下氣候與遺傳之間的關係。這種設計在生態演化研究中極為關鍵,因為它能幫助我們釐清:到底是基因本身,還是生長地點的環境差異,造成了生存與適應能力的不同?


而這一等,就是三十年。


到 2022 年,他們重新進行調查時發現,原本的199 株,只剩下 99 株仍存活。將這99株進行基因分型並依照基因型分類後,他們發現:


  •  F1 雜交種全部都活了下來(存活率為 100%)
  •  弗里氏楊(低地種)存活率為 90%
  •  F1 與窄葉楊 (高地種)之間的回交種存活率僅 30%
  •  純種的窄葉楊 (高地種)存活率最低,僅 25%


這些數據,是一場真實演化賽局的記錄。當氣候壓力如實上演,植物是否能活下去,往往取決於它們的基因背景。而在這場賽局中,具有低地種基因的族群,顯然佔了上風。


是哪個/哪些低地基因,對白楊的存活這麼重要呢?研究團隊深入分析存活個體的基因體,發現一個關鍵現象:擁有某些來自低地種的基因標記,能顯著提高高地種的存活率。


其中,尤其是具有 RFLP-1286 這個基因標記,對白楊樹存活率的影響最為明顯。在所有高地種與回交後代中,擁有 RFLP-1286 的個體存活率約為 75%;沒有這個基因的個體存活率只有約 30%!


在前 12 年,這種差異完全沒有顯現出來。也就是說,只有在氣候逐年轉熱後,這個基因的「適應價值」才被選擇壓力顯現出來。


儘管這些 RFLP 標記本身尚未對應到具體功能基因,但類似的研究顯示,與溫度、光週期、硝酸鹽運輸、水分調控等功能有關的基因(如 AtNRT2),常是基因滲入的承載對象。這說明了植物不需要等待突變,而是可以透過雜交,從其他物種「借來」更適應當下環境的遺傳片段。


在傳統保育觀點中,往往將雜交視為污染,認為它會模糊物種界線、削弱純種族群的遺傳完整性。也因此,法規向來不保護「雜種」:例如在美國,《瀕危物種法》(Endangered Species Act)至今仍不將雜交體納入正式保護對象,除非經過特例認可。


但這樣的想法,越來越無法面對真實的自然現場。


植物界中,約有 25% 的被子植物曾在自然條件下與其他物種發生雜交。雜交不只是常見現象,也可能是促進新物種誕生與適應的推手。我們所依賴的小麥、玉米、馬鈴薯,都是異種雜交的產物;其中小麥更發生過「兩次」的異種雜交!如果那些數十萬、數百萬年前的雜交事件沒有發生,或許我們能依賴做為主食的物種會減少許多。


這篇楊樹研究再次證明:在面對氣候變遷這種急速篩選壓力下,雜交物種往往更能撐得住,甚至比原始物種更有存活優勢。


這意味著,保育與復育工作若一味強調「純種」,反而可能錯失讓族群適應未來的關鍵遺傳資源。


耐心等樹木死亡,是為了讓更多樹能存活


三十年,對科學界來說是奢侈,對政策來說是緩慢,對有些植物來說,卻只是一個世代成熟所需的時間。為了完成這個研究,動用了三所大學(田納西大學諾克斯維爾分校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Knoxville、華盛頓州常青州立學院 The Evergreen State College與北亞利桑那大學 Northern Arizona University)以及「三代」的研究者。


當初種下這些樹的研究者,有些早已退休;接續追蹤數據的,換成了他們的「徒弟」,甚至是「徒孫」。這場跨世代的演化實驗,不只是為了記錄哪些樹死了,而是為了找到值得我們好好研究下去的、對植物在當前環境能否存活非常重要的基因。


在面對全球暖化的未來,我們或許該放下對「物種純粹性」的執念,開始思考——需要什麼樣的遺傳組合,能讓森林留下來?


參考文獻:

Hord, A.M., Fischer, D.G., Schweitzer, J.A. et al. Hybrid introgression as a mechanism of rapid evolution and resilience to climate change in a riparian tree species. Commun Biol 8, 1173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2003-025-08410-3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老葉報報
281會員
939內容數
主要介紹關於植物的新資訊,但是也會介紹一些其他的。 版主在大學教植物生理學,也教過生物化學。 如有推薦書籍需求,請e-mail:susanyeh816@gmail.com
老葉報報的其他內容
2025/09/05
過去大多數的研究在談到植物「耐旱」時,重點都是放在如何讓植物熬過沒/缺水的日子。但是,這些研究也發現,當他們將這些基因的表現強化,常常會讓植物在沒有乾旱的日子生長變慢,對農業生產來說反而不划算。 最近有研究團隊換一個方式思考,有了非常有趣的發現喔!
Thumbnail
2025/09/05
過去大多數的研究在談到植物「耐旱」時,重點都是放在如何讓植物熬過沒/缺水的日子。但是,這些研究也發現,當他們將這些基因的表現強化,常常會讓植物在沒有乾旱的日子生長變慢,對農業生產來說反而不划算。 最近有研究團隊換一個方式思考,有了非常有趣的發現喔!
Thumbnail
2025/09/04
在生物學課程裡,常聽到葉綠體和粒線體的故事:古早古早,它們曾是自由生活的細菌,最後被細胞收編,變成胞器。可是,這種演化過程聽起來幾乎像神話一樣,令人懷疑是否真的曾經發生。如果我們能找到「正在進行中的例子」,就可以證明胞器的確是這樣出現的。但是,能嗎? 答案是:能!
Thumbnail
2025/09/04
在生物學課程裡,常聽到葉綠體和粒線體的故事:古早古早,它們曾是自由生活的細菌,最後被細胞收編,變成胞器。可是,這種演化過程聽起來幾乎像神話一樣,令人懷疑是否真的曾經發生。如果我們能找到「正在進行中的例子」,就可以證明胞器的確是這樣出現的。但是,能嗎? 答案是:能!
Thumbnail
2025/09/03
人類是如何能雙腿走路的? 看看我們的嬰兒與其他動物的嬰兒,是否曾注意過:其他動物的嬰兒,幾乎都是一生下來就會走路;儘管慢,但是會。反觀人類的嬰兒,六個月之前,沒有任何一個人類的嬰兒會走路的!可見用雙腿走路並不容易。 人類為了要用兩腿站起來走路,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
Thumbnail
2025/09/03
人類是如何能雙腿走路的? 看看我們的嬰兒與其他動物的嬰兒,是否曾注意過:其他動物的嬰兒,幾乎都是一生下來就會走路;儘管慢,但是會。反觀人類的嬰兒,六個月之前,沒有任何一個人類的嬰兒會走路的!可見用雙腿走路並不容易。 人類為了要用兩腿站起來走路,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由於氣候變遷造成乾旱時常出現,培育出抗旱的農作物已經是近年的顯學了。但是,栽培品系農作物常常都是由少數幾個品系(甚至只有一個)的祖先植物培育而來,所以很難從栽培種中找到足夠的基因資源來做這件事。因此,科學家們常常由栽培品系的野生種去找資源。 最近的研究,就使用野生番茄做材料,找出了幾個新的抗鹽基因!
Thumbnail
由於氣候變遷造成乾旱時常出現,培育出抗旱的農作物已經是近年的顯學了。但是,栽培品系農作物常常都是由少數幾個品系(甚至只有一個)的祖先植物培育而來,所以很難從栽培種中找到足夠的基因資源來做這件事。因此,科學家們常常由栽培品系的野生種去找資源。 最近的研究,就使用野生番茄做材料,找出了幾個新的抗鹽基因!
Thumbnail
種植方式參考:2013麻瘋樹種子盆栽 更新日期:113.08.08
Thumbnail
種植方式參考:2013麻瘋樹種子盆栽 更新日期:113.08.08
Thumbnail
秋季第21天,今天冒出6棵樹~ 山藥可以採收了,接著種下成長期短的白菜。
Thumbnail
秋季第21天,今天冒出6棵樹~ 山藥可以採收了,接著種下成長期短的白菜。
Thumbnail
認真的數數,前後陽台目前存活的植物,居然超過50種。屋子坐西南朝東北,前陽台的日照時間多於後陽台,大部分喜光的植物擺在前陽台,後陽台則是怕曬的。還有看季節搬來搬去的植物。 生長在中部乾燥的平原,家裡不管地植還是盆栽都很好養,連蔥都能爆盆。阡插或籽播只要季節對了,把土拌好基肥,按時澆水,過陣子就能看
Thumbnail
認真的數數,前後陽台目前存活的植物,居然超過50種。屋子坐西南朝東北,前陽台的日照時間多於後陽台,大部分喜光的植物擺在前陽台,後陽台則是怕曬的。還有看季節搬來搬去的植物。 生長在中部乾燥的平原,家裡不管地植還是盆栽都很好養,連蔥都能爆盆。阡插或籽播只要季節對了,把土拌好基肥,按時澆水,過陣子就能看
Thumbnail
1.氣候變遷的影響: 高溫和乾旱直接影響作物生長週期和收成品質 極端氣候事件(如乾旱、豪雨、颱風)頻率增加 具體例子:鳳梨提早轉黃、芒果果實變小、荔枝產量減少 2.農業調適策略: 選育耐熱、耐旱品種 推廣節水灌溉技術 發展設施農業(如溫室、網室) 推動農作物保險
Thumbnail
1.氣候變遷的影響: 高溫和乾旱直接影響作物生長週期和收成品質 極端氣候事件(如乾旱、豪雨、颱風)頻率增加 具體例子:鳳梨提早轉黃、芒果果實變小、荔枝產量減少 2.農業調適策略: 選育耐熱、耐旱品種 推廣節水灌溉技術 發展設施農業(如溫室、網室) 推動農作物保險
Thumbnail
天公保佑,讓木酢達人完成任務吧,創業走了17年,終於有能力去為地球種下一棵樹。 |就讀清大研究所的歲月時光,教授說要找到一個商業模式,讓產品、服務,能依循一個系統永續運作。從那刻開始,我就想把公益與商模綁在一起-越賺錢越公益,越公益越賺錢。 而今天,就是那一天。 今天不只是種樹,而是把我們
Thumbnail
天公保佑,讓木酢達人完成任務吧,創業走了17年,終於有能力去為地球種下一棵樹。 |就讀清大研究所的歲月時光,教授說要找到一個商業模式,讓產品、服務,能依循一個系統永續運作。從那刻開始,我就想把公益與商模綁在一起-越賺錢越公益,越公益越賺錢。 而今天,就是那一天。 今天不只是種樹,而是把我們
Thumbnail
以前是讀景觀系,說什麼也跟植物蠻有相關, 但從來沒什麼興趣種植栽或養活植物, 因好同事兼好朋友K搬來我的住家附近, 要在新家注入一點植栽景觀, 就突然我也一起買了一株植苔球, 本座是秘魯銀幣鐵線蕨,好複雜的名字, 喜水但不能過濕會爛根, 要通風又不能吹風,也不能太熱, 以為是
Thumbnail
以前是讀景觀系,說什麼也跟植物蠻有相關, 但從來沒什麼興趣種植栽或養活植物, 因好同事兼好朋友K搬來我的住家附近, 要在新家注入一點植栽景觀, 就突然我也一起買了一株植苔球, 本座是秘魯銀幣鐵線蕨,好複雜的名字, 喜水但不能過濕會爛根, 要通風又不能吹風,也不能太熱, 以為是
Thumbnail
藍雪花的種植經驗,於2023年秋天收養,經歷適應不良及休眠期,2024年春天開花。紀錄包括肥料頻率、澆水頻率、氣溫濕度等條件,以及成長過程中的一些問題、發現、開花紀錄。
Thumbnail
藍雪花的種植經驗,於2023年秋天收養,經歷適應不良及休眠期,2024年春天開花。紀錄包括肥料頻率、澆水頻率、氣溫濕度等條件,以及成長過程中的一些問題、發現、開花紀錄。
Thumbnail
橄欖樹是山上標誌性的樹種,因而特別將其留於第三十章來描述,藉以符合三十而立,也算是為這個系列做個小總結。
Thumbnail
橄欖樹是山上標誌性的樹種,因而特別將其留於第三十章來描述,藉以符合三十而立,也算是為這個系列做個小總結。
Thumbnail
極端氣候越來越嚴重,冬季暖化對農民生產造成影響。本文以觀葉秋海棠為例,探討冬季暖化對作物生產的影響,及作物如何應對乾旱及高溫逆境。提出針對高溫或乾旱造成災損的目標,並舉出三項可能策略,包括育種、推廣植物工廠系統和調整作物種植策略。
Thumbnail
極端氣候越來越嚴重,冬季暖化對農民生產造成影響。本文以觀葉秋海棠為例,探討冬季暖化對作物生產的影響,及作物如何應對乾旱及高溫逆境。提出針對高溫或乾旱造成災損的目標,並舉出三項可能策略,包括育種、推廣植物工廠系統和調整作物種植策略。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