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綠菌如何變成「共生體」?——從矽藻到貝氏布拉藻的固氮演化之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細胞裡的「室友」:共生體

我們在生物學課程裡,常聽到葉綠體和粒線體的故事:古早古早,它們曾是自由生活的細菌,最後被細胞收編,變成胞器。可是,這種演化過程聽起來太久遠,幾乎像神話一樣,令人懷疑是否真的曾經發生。如果我們能找到「正在進行中的例子」,就可以證明胞器的確是這樣出現的。但是,能嗎?


或許有的人會說:那很難吧!之前曾有科學家找到貝氏布拉藻有固氮體,但是那也已經演化完成了不是嗎?


沒想到,最近有科學家發現:在海洋裡,不同種類的矽藻與一群叫做Richelia的藍綠菌,正在一同演化著這個過程。


三種共生模式:從「房客」到「寄宿生」


研究團隊使用了來自 Tara Oceans 計畫的海洋浮游生物樣本,以及其他來源(如珊瑚礁邊緣沉積物)擷取到的環境基因組,另外,他們實驗室也有長期培養株(Hemiaulus),之前已經知道與Richelia形成緊密的伙伴關係。


很久以前,研究團隊就知道Richelia 能固氮,在缺氮的海洋環境裡幫助矽藻獲取寶貴的氮。透過這次的研究,他們發現Richelia和矽藻之間存在著三種不同的伙伴關係:


1. 外附生(epibiont)

就像租客住在房東家隔壁的房子裡,偶爾來往,但大部分時間各過各的。

Richelia 貼在矽藻外殼表面,仍然保持很大的自由度。

例如 Chaetoceros 屬的矽藻,就與 R. rhizosoleniae 建立這樣的關係。


2. 周質共生(periplasmic symbiont)

類似租客和房東分租一個套房,開始共用廚房。

這類 Richelia 住在矽藻的細胞壁與細胞膜之間,部分代謝依賴宿主。

代表例子是 Rhizosolenia 屬 與 R. intracellularis


3. 內共生(endobiont)

最徹底的情況,租客直接搬進房東的家裡,兩人共享廚房與衛浴,生活高度重疊。

這類 Richelia 住進矽藻的細胞質內,基因體大幅縮減,幾乎離不開宿主。

代表例子是 Hemiaulus 屬 與 R. euintracellularis


有趣的是,當研究團隊比對了不同生活型態 Richelia 的基因體時,他們發現:


外附生型的Richelia基因體最大(約 6 Mb)、GC 含量最高(~40%),功能齊全,可以自己過日子(單獨培養)。

到了周質型生活形態的Richelia,它的基因體開始混亂,出現大量「壞掉的基因」(偽基因)與「跳來跳去的片段」(轉位子),像是房客打包一半卻東西散落一地。

成為內共生型的Richelia其基因體最小(~2–3 Mb),很多代謝途徑都消失,只保留固氮這項核心功能。這時它們完全要靠矽藻提供營養,已經沒有搬出去的可能。


這就是典型的「基因體縮減」演化路徑:從獨立到依賴,藍綠菌一步步放棄自立能力。


透過觀察不同種類矽藻與Richelia之間的互動,就像我在觀察一台「演化時光機」,讓我們看到:

藍綠菌怎麼在不同階段和宿主互動;

基因體怎麼逐步退化;

胞器的起源或許就是這樣一點一滴地發生。


對全世界來說,這些共生體還是氮循環的重要角色,因為他們負責固氮,供應營養給整個浮游生態系。


有趣的是,海洋裡不只有矽藻在收編藍綠菌。另一種浮游植物——貝氏布拉藻(Braarudosphaera bigelowii),與一種藍綠菌UCYN-A的關係更進一步


UCYN-A 的基因體比 Richelia 內共生型縮得更小,甚至連光合作用和基本代謝都沒有了,必須完全依靠宿主提供蛋白質與養分。更驚人的是,它會跟著宿主同步分裂,確保下一代細胞也能帶著它。


這樣的特徵,已經非常接近我們對「胞器」的定義。許多學者因此把 UCYN-A 稱為 「固氮體(nitroplast)」,認為這可能是繼葉綠體之後,地球上出現的又一種新細胞器。


演化進行式


矽藻與 Richelia 的故事,讓我們看見共生關係如何逐步加深,藍綠菌一步步被鎖進宿主的世界。而貝氏布拉藻與 UCYN-A 則告訴我們,這條路最後可能就是走向「胞器化」。


這個發現提醒我們,胞器並不是一夜之間誕生的,而是無數代「共生體」持續不斷磨合的結果。而在現在的海洋裡,我們或許正親眼見證著下一個胞器的誕生。


參考文獻:

Grujcic, V., Mehrshad, M., Vigil-Stenman, T., Lundin, D., & Foster, R. A. (2025). Stepwise genome evolution from a facultative symbiont to an endosymbiont in the N2-fixing diatom-Richelia symbioses. Current Biology, 35(18), 1–15. https://doi.org/10.1016/j.cub.2025.08.003

Muñoz-Marín, M. C., del Campo, J., & Zehr, J. P. (2024). The nitroplast: A nitrogen-fixing organelle. Nature, 628, 123–126. https://doi.org/10.1038/d41586-024-01046-z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老葉報報
280會員
937內容數
主要介紹關於植物的新資訊,但是也會介紹一些其他的。 版主在大學教植物生理學,也教過生物化學。 如有推薦書籍需求,請e-mail:susanyeh816@gmail.com
老葉報報的其他內容
2025/09/03
人類是如何能雙腿走路的? 看看我們的嬰兒與其他動物的嬰兒,是否曾注意過:其他動物的嬰兒,幾乎都是一生下來就會走路;儘管慢,但是會。反觀人類的嬰兒,六個月之前,沒有任何一個人類的嬰兒會走路的!可見用雙腿走路並不容易。 人類為了要用兩腿站起來走路,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
Thumbnail
2025/09/03
人類是如何能雙腿走路的? 看看我們的嬰兒與其他動物的嬰兒,是否曾注意過:其他動物的嬰兒,幾乎都是一生下來就會走路;儘管慢,但是會。反觀人類的嬰兒,六個月之前,沒有任何一個人類的嬰兒會走路的!可見用雙腿走路並不容易。 人類為了要用兩腿站起來走路,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
Thumbnail
2025/09/02
生活在高緯度或高海拔的樹木,每年都要面對嚴寒的冬季。它們不像一年生草本植物那樣,可以用死亡來「逃避」冬季的來臨,而是必須在合適的時機停止生長,形成冬芽,才能安全過冬。 於是就有了這個關鍵問題: 樹木怎麼知道該什麼時候停止生長、形成冬芽?
Thumbnail
2025/09/02
生活在高緯度或高海拔的樹木,每年都要面對嚴寒的冬季。它們不像一年生草本植物那樣,可以用死亡來「逃避」冬季的來臨,而是必須在合適的時機停止生長,形成冬芽,才能安全過冬。 於是就有了這個關鍵問題: 樹木怎麼知道該什麼時候停止生長、形成冬芽?
Thumbnail
2025/09/01
9月來了,要開學了(抖)。 我們當然還是要看一下8月有哪些文章完讀率比較高囉~
Thumbnail
2025/09/01
9月來了,要開學了(抖)。 我們當然還是要看一下8月有哪些文章完讀率比較高囉~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隨著農業的開展,隨之而來的馴化與育種,影響了植物與它的好伙伴-微生物體-的互動。這使得植物需要更多肥料、需要更多農藥。 如果可以讓植物能喚回它的好伙伴,或許就不需要那麼多的肥料與農藥了?
Thumbnail
隨著農業的開展,隨之而來的馴化與育種,影響了植物與它的好伙伴-微生物體-的互動。這使得植物需要更多肥料、需要更多農藥。 如果可以讓植物能喚回它的好伙伴,或許就不需要那麼多的肥料與農藥了?
Thumbnail
根據研究,植物大概在4.7億到4.5億年前開始登陸。在漫長而漸進的登陸過程中,植物會面對許多新的挑戰。 新的挑戰需要新的基因,而這些新的基因從何而來呢?
Thumbnail
根據研究,植物大概在4.7億到4.5億年前開始登陸。在漫長而漸進的登陸過程中,植物會面對許多新的挑戰。 新的挑戰需要新的基因,而這些新的基因從何而來呢?
Thumbnail
上一篇文章了解到了多肽的價值,這篇帶大家了解到多肽在人體裡是如何運作的。 人體的結構是由細胞、組織、器官、系統所組成的。 人體由60兆細胞所組成,細胞核中含有人體基因DNA,每個細胞又是由80億個蛋白質所構成。 因此,可以說沒有蛋白質等於沒有生命! 多肽:生物導彈、載體作用、激素平衡
Thumbnail
上一篇文章了解到了多肽的價值,這篇帶大家了解到多肽在人體裡是如何運作的。 人體的結構是由細胞、組織、器官、系統所組成的。 人體由60兆細胞所組成,細胞核中含有人體基因DNA,每個細胞又是由80億個蛋白質所構成。 因此,可以說沒有蛋白質等於沒有生命! 多肽:生物導彈、載體作用、激素平衡
Thumbnail
作者 : B.Brett.Finlay;Marie-Claire Arrieta 譯者 : 游懿萱 內容 :第一部,與其說我們是人,不如說我們是微生物 第一章 : 兒童:微生物的磁鐵 過去一個世紀以來,我們體驗了科學進步的優點,減少從小到大發生感染的風險。這些進步包括抗生素、抗病毒素
Thumbnail
作者 : B.Brett.Finlay;Marie-Claire Arrieta 譯者 : 游懿萱 內容 :第一部,與其說我們是人,不如說我們是微生物 第一章 : 兒童:微生物的磁鐵 過去一個世紀以來,我們體驗了科學進步的優點,減少從小到大發生感染的風險。這些進步包括抗生素、抗病毒素
Thumbnail
基因是什麼 最新基因圖譜公開後,市場上的大變革! 人體需求和自癒能力才釋放第一!不能再繼續治標不治本! 那麼人體的細胞需求到底是什麼? 如何給予基礎材料?且不造成人體負擔? 解碼指定部位到底是如何運作???
Thumbnail
基因是什麼 最新基因圖譜公開後,市場上的大變革! 人體需求和自癒能力才釋放第一!不能再繼續治標不治本! 那麼人體的細胞需求到底是什麼? 如何給予基礎材料?且不造成人體負擔? 解碼指定部位到底是如何運作???
Thumbnail
植物的細胞分裂,還必須形成新的細胞壁。要形成新的細胞壁需要先形成成膜體,它是一種由微管、肌動蛋白絲和內膜組成的結構。 最近的研究解開了部分成膜體形成的機制!
Thumbnail
植物的細胞分裂,還必須形成新的細胞壁。要形成新的細胞壁需要先形成成膜體,它是一種由微管、肌動蛋白絲和內膜組成的結構。 最近的研究解開了部分成膜體形成的機制!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進化(Evolution)本是生物的本能,因為進化會有助於,生物更好的生存,生物最珍貴的就是有生命,也就是活著,而活著本該就是開心的,但是近年來一新字Involution,向內進化(也就是內捲),竟然火紅了起來,內卷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進化(Evolution)本是生物的本能,因為進化會有助於,生物更好的生存,生物最珍貴的就是有生命,也就是活著,而活著本該就是開心的,但是近年來一新字Involution,向內進化(也就是內捲),竟然火紅了起來,內卷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Thumbnail
最近「生命科學」這個主題好像在網路上滿熱門的,造成了不小的熱度。
Thumbnail
最近「生命科學」這個主題好像在網路上滿熱門的,造成了不小的熱度。
Thumbnail
各位智人(Homo Sapiens)同胞日安, 時間長河中,任何物種所曾達到的輝煌成就,都有灰飛煙滅的一天......
Thumbnail
各位智人(Homo Sapiens)同胞日安, 時間長河中,任何物種所曾達到的輝煌成就,都有灰飛煙滅的一天......
Thumbnail
2016/10/2-10/8   今年的諾貝爾獎,化學:「分子機器的設計與合成」、醫學:「細胞自噬機制」、物理:「用數學上的拓朴原理來解釋物質相變」。人類歷史上,習慣用圖騰與儀式來凝聚群眾的心力,廣大的智慧與力量,早已深藏在微小的世界裡。     「溝通不便、專業不明、金額巨大」造成
Thumbnail
2016/10/2-10/8   今年的諾貝爾獎,化學:「分子機器的設計與合成」、醫學:「細胞自噬機制」、物理:「用數學上的拓朴原理來解釋物質相變」。人類歷史上,習慣用圖騰與儀式來凝聚群眾的心力,廣大的智慧與力量,早已深藏在微小的世界裡。     「溝通不便、專業不明、金額巨大」造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