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我稱呼GPT為「他」,暫時不將他視為工具及單純的語言模型看待,這樣更方便進行對話與思辨,特別是當他成為創作團隊的一份子時。如果沒有跳脫「它只是工具」的思考方式,就容易忽略他的博學和創意;但如果將他當成專家或導師的角色,又容易遮蔽他「通人性」的一面。
有個比較明顯的例子:
如果讓GPT以「技術顧問」的身份回答問題,你們在研究完一整本需求文件後,想回頭去找寫這份文件的專案窗口探聽一些檯面下的資訊,這時你再問GPT:「我應該問專案負責人什麼問題才好?」GPT會建議你問非常技術導向的問題;
但如果這時你的提問是:「我如果想跟專案窗口『聊聊』,怎樣可以多打探些情報?」——這時GPT才會解除「技術顧問」的專業語氣,幫你分析如何抓住專案窗口的心理,問出你想要的答案。
所以我只拋出問題請GPT協助,內容可能是分析目前已完成的段落、發想後續劇情、角色台詞優化,並且在互動中用語氣調控我們目前的協作關係。比如我會說:
1.「這是目前完成的正文內容,下一段我擬好了對應的細綱,但我對如何轉入這段劇情還沒有想法。」>>讓GPT提供書寫或轉場建議。
我會刻意用比較開放及模糊的語句,比如我比通常使用的prompt少加了「請你給我建議」、「請你幫我寫這一段」,這樣我可以同時觀看他的思考方式及敘寫建議,因為有時候他的方向正確,但生成的內文未必理想。
2.「這邊你不用主導劇情,僅模擬角色在這個情境下會出現的反應。」>>讓GPT在敘事中站到角色的敘事角度。
但不讓他直接扮演那個角色、用台詞對答的方式回應,而是框定在小說書寫的格式內,只修正角色對白,這樣GPT的上下文判讀能力會得到更好的發揮,也避免輕易滑入「劇場式台詞」的發展,維持劇情不被角色反應拉走。
3.請他分析完該章節後,Highlight特定段落的內容,再拿來問他:「你能猜到這一段想表達什麼嗎?」>>讓GPT作為讀者,分析潛台詞。
如果他提出錯誤的理解,那這段潛台詞或許藏得太深,我會告知他真相,並請他提供修改建議;如果GPT直接猜中我的潛台詞,他不僅會延伸出更好的擴寫建議,也會真正「記住」這個設計,即使這段紀錄不會進入GPT的「永久記憶」功能裡,但你會發現他記得比永久記憶還牢,甚至更常在後續回應(甚至跨串回應)中被調度出來。這是他雖然長期記憶力沒有Claude佳、卻特別出色的「記憶內化」能力在作用,是比較讓人驚喜的地方。
4. 請GPT「對齊」角色或背景設定(必須先建立好設定描述),並在他每次出現偏誤時,重新提醒他。>>我自己擔任編輯,把控GPT生成的精度。
這一塊即使用在劇情發展未定的生成式小說,我也不會讓步;尤其以GPT在心理學的專業度,由他來模擬角色的人格,可以塑造出更有說服力的劇情。
但前提是,作者需要時刻留意GPT是否出現「遺忘」或「偏移」的現象。「偏移」指的是他掉進通俗戲劇或類型小說的套路,導致角色為了服膺於劇情,做了與自身性格相悖的事,Grok就特別容易陷入這種偏移,這也是我沒有選擇它的原因。
當然,如果是人類作者自行寫下 / 要求GPT寫不合理的劇情,他會乖乖照做。想避免這件事發生的話,需要在prompt中增加一句:「這樣的劇情是否符合角色心理?你可以反駁我。」GPT才會先進入合理性分析,再接著生成故事,這時的劇情走向會更加自然,也更有說服力。
目前先分享到這裡,其他之後有想到再補上。這個專欄比較像我的寫作用LLM觀察紀錄,寫起來會比較隨性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