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死亡擦肩而過的顫抖
「熱危害三級的星期四下午,一名工人因中暑倒下,我急急忙忙衝向健康照護站,要拿冰敷袋和毛巾,但我的手卻不聽使喚地顫抖。那是我第一次感覺到——死亡,原來離我這麼近⋯⋯」
這是昕妤在期末簡報的開場白。
誰能想到,就在前一天彩排時,她還緊張得不停低頭看稿。而在暑期實習的最後一天,她克服了恐懼。站在台前,語氣平穩卻帶著力量,投影片與講稿自然流動。當講完開場白那一刻,我的眼眶瞬間濕潤。
8週前,他們只是大三的學生,對工地實習充滿緊張與不安;
8週後,他們卻能用「工程師的姿態」,講述一段屬於自己的工地故事。
沒有魔法的轉生
暑假開始之前,公司告訴我:「今年由你來帶暑期實習生,負責授課和經驗分享。」我開始反覆思考——這每週一次的課程,應該要教什麼?
我想起自己大二時,也曾在這家公司實習。
那時的主任告訴我一句話:「你不是來學做工,而是要學會做工程師。」
這句話深深留在我心裡,卻也讓我滿腦子疑問:
什麼才是工程師應該要知道的?又有什麼是我應該要學會的?
多年後,換成我來帶實習生,我決定把這個問題丟回給自己,也把答案帶給大家。
在和實習生的第一次見面時,我告訴他們:
這8週裡,我會分享那些年我應該要知道的事。
所以,我將第一堂課的主題命名為:「沒有魔法的我,轉生到工地成為實習工程師!?」
因為工程師的養成,沒有捷徑,也沒有魔法。要成為真正的現場工程師,必須學會怎麼思考、怎麼表達、怎麼動手解決問題。
用8週,書寫一段工程現場的成長寓言
便當裡的主動積極
在我心裡,這場簡報最讓人動容的不只是流暢的表達,而是他們把8週的真實感受化成一個個故事。有些故事嚴肅沉重,讓人第一次感覺到「責任」與「死亡」的距離;有些故事卻輕鬆幽默,讓大家笑聲不斷。
這8週的實習課程中,除了專業課程,也談到了個人成長,像是「與成功有約」中的7個習慣。真彥在期末簡報分享了他對「主動積極」的理解——
「每到接近中午時分,我的眼睛和耳朵就會自動開啟雷達。只要聽到摩托車聲,我就知道:便當來了!這時候,我一定會第一個衝去工務所,協助大家發便當。這就是我的主動積極!」
台下瞬間爆出笑聲。
但笑聲過後,大家都明白:主動積極是發揮自己的影響力,是從日常裡找到自己能扛的責任,讓團隊因為你而運作更順暢。
一塊磚頭的重量
這不是一場普通的期末簡報。我希望學生用「儲備工程師」的角色完成實習──他們不是站在旁邊看的實習生,而是8週後能夠學會許多技能的未來工程師。
有人期許自己要成為工地一塊有用的磚頭;
有人因為與監造溝通不順,了解工地協調的壓力;
有人意識到品質沒做好,影響的將是往後幾十年入住的家庭。
最後,他們把這些真實的經歷,轉化成一場有專業、有情感的簡報。
開場提到的那位工人,在休息之後並沒有大礙。我之所以會紅了眼眶,不只是因為聽到那份真摯的簡報,而是在那瞬間,腦海裡浮現的,是這8週他們一點一滴的努力與成長。
從一開始的青澀與不安,到最後能用「工程師的姿態」站上台,把真實的工地經驗轉化成一場兼具專業與情感的發表。
那一刻,我深深覺得——我的努力沒有白費。
因為我知道,這些年輕人已經不再只是來實習的學生,而是能夠獨當一面的工程人。
他們的表現遠遠超出了我的想像,也讓我以他們為榮。
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還能以隊友的身分再一次並肩作戰,在工程界共同發揮影響力,一起閃閃發光。
獻給2025年和我一起度過8週奇幻冒險的你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