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我們想到「血管硬化」或「慢性發炎」,往往聯想到年齡老化、膽固醇過高,或遺傳問題。然而,越來越多研究指出,胰島素阻抗與高胰島素血症其實是導致血管硬化和慢性發炎的重要推手之一。這不是單一器官的疾病,而是全身代謝失衡的結果。以下,我們將帶你看見這三者之間錯綜複雜又環環相扣的關聯。
高胰島素血症如何刺激發炎反應 —— 代謝洪水中燃起的慢性火苗
在健康的狀態下,胰島素幫助血糖進入細胞,維持能量平衡。但當身體長期暴露在高升糖、高熱量、缺乏活動的環境下,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度會下降,胰臟為了維持血糖穩定,不得不分泌更多胰島素來「敲門」,形成所謂的高胰島素血症(hyperinsulinemia)。這種「持續過度的胰島素刺激」,會啟動身體一連串的不良反應,其中之一,就是慢性發炎。
1. 胰島素與發炎因子的關聯
當胰島素濃度持續偏高,它會促進白血球釋放多種發炎因子,包括:
- C-反應蛋白(CRP):這是肝臟在發炎時製造的蛋白質,常被作為發炎指標。高胰島素會刺激肝臟合成更多CRP,使發炎反應更強烈。
- 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一種強烈的促發炎細胞激素,會攻擊胰島素受體,使胰島素阻抗進一步惡化,形成惡性循環。
- 白介素-6(IL-6):另一種促發炎的訊號分子,也與代謝症候群及心血管疾病風險升高有關。
這些發炎因子的共同結果,就是讓身體處於「低度但長期」的慢性發炎狀態,這與肥胖、糖尿病、動脈硬化、甚至癌症的發展息息相關。
2. 內臟脂肪的角色:發炎因子的生產工廠
與皮下脂肪不同,內臟脂肪(圍繞在肝臟、腸道、胰臟周圍的脂肪)具有更強的「內分泌活性」,它會釋放大量的發炎因子,特別是在胰島素阻抗狀態下。
高胰島素會讓脂肪細胞持續儲存脂肪、肥大化,而肥大的脂肪細胞會釋放:
- 游離脂肪酸(FFA):進入肝臟和肌肉,造成胰島素訊號干擾。
- 發炎細胞激素:如前述TNF-α、IL-6等,加重身體的發炎與胰島素阻抗。
這使得肥胖不只是能量堆積,而是慢性發炎的來源。
3. 免疫細胞的錯亂與代謝失衡
高胰島素會影響巨噬細胞(免疫系統的「清道夫」)的功能,使它們由原本的「抗發炎型」轉為「促發炎型」。這些促發炎型巨噬細胞會釋放更多自由基和發炎激素,造成細胞傷害,特別是在血管內皮細胞、肝臟、肌肉中,進一步導致:
- 動脈硬化加速
- 肝臟發炎與脂肪肝
- 肌肉細胞對胰島素反應下降
這些變化不僅影響代謝,更逐步侵蝕整體健康。
發炎與動脈硬化:一場看不見的血管風暴
動脈硬化過去被誤認為是「年紀大了、膽固醇高了」的自然老化現象,但現代醫學已證實:這其實是一場由慢性發炎驅動的血管病變。更令人警覺的是,這場風暴往往在無聲無息中展開,直到心肌梗塞或中風發生,才被察覺。
1. 血管內皮:受傷的第一道防線
人體的動脈內壁由一層「內皮細胞」構成,它不僅像「防水塗層」,還主導血管擴張、抗凝血、抵抗發炎等功能。這層細胞非常敏感,尤其容易受到以下刺激而受損:
- 高血糖、高胰島素環境
- 氧化壓力(如自由基增加)
- 高血壓的物理壓力
- 游離脂肪酸與小顆粒LDL膽固醇
當內皮細胞受損,會發出「求救訊號」,吸引免疫細胞(如巨噬細胞)與膽固醇進入血管壁,開始形成發炎反應。
2. 發炎驅動「粥樣斑塊」的形成
受損的血管內皮讓低密度膽固醇(LDL)容易滲入血管壁內層,尤其是氧化過的LDL(oxidized LDL),最容易被免疫細胞識別為「異物」。這時巨噬細胞會吞噬氧化LDL,形成所謂的「泡沫細胞」,進而積聚成脂肪條紋。
隨著時間累積,這些脂肪斑塊會:
- 引發更多免疫反應與細胞因子釋放(TNF-α、IL-6)
- 刺激血管平滑肌細胞增生,形成纖維帽
- 逐漸「長厚」,形成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
但這樣的血管變化,往往長年無症狀,直到斑塊破裂、形成血栓,才引發急性事件。
3. 高胰島素如何加劇這一切?
高胰島素血症會放大上述每一個步驟的風險:
- 促進氧化壓力與自由基產生,加速LDL氧化
- 刺激交感神經與血管張力,讓內皮細胞長期受壓
- 誘發發炎激素釋放,使內皮細胞發炎與凋亡
- 增加凝血傾向,斑塊破裂時更易形成血栓
也就是說,胰島素不只是血糖問題,而是血管健康的決定因子。高胰島素的狀態,讓你的血管處於一種「慢性傷害修補→再傷害→再修補」的惡性循環中。
4. 發炎與動脈硬化的系統性後果
這場血管內的「微型戰爭」並不只存在於心臟血管,也會出現在:
- 腦部(導致中風、認知退化)
- 腎臟(造成腎絲球硬化、蛋白尿)
- 視網膜(視力退化)
- 四肢(周邊血管阻塞,導致間歇性跛行)
這也解釋了為何胰島素阻抗與「代謝症候群」會大幅提升心血管疾病風險,不論體重、年齡、性別。
胰島素與血脂異常:加速血管退化的雙刃劍
我們常聽到「三高」問題: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但其實,這三者有一個共同的隱藏推手——胰島素阻抗與高胰島素血症。在這當中,血脂異常不只是膽固醇太高而已,而是整體脂質代謝系統出問題。胰島素正是這場代謝混亂的關鍵角色之一。
1. 胰島素如何影響脂質代謝?
胰島素本來具有「抑制脂肪分解、促進脂肪合成」的作用。在正常情況下,它能:
- 抑制脂肪細胞釋放游離脂肪酸(FFA)
- 降低肝臟製造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s)
- 提升血中高密度脂蛋白(HDL,好膽固醇)
但當身體出現胰島素阻抗時,這些功能反而反向操作,導致:
- 肝臟加速釋放三酸甘油脂(VLDL顆粒)
- HDL減少,清除壞膽固醇的能力降低
- LDL顆粒轉變為「小而密」的形式,更容易氧化與滲入血管壁,增加動脈硬化風險
這一連串的變化構成所謂的**「動脈硬化型血脂異常」(atherogenic dyslipidemia)**。
2. 三酸甘油脂上升與VLDL的角色
當胰島素訊號不足以正常調控肝臟代謝時,肝臟會大量製造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這是一種富含三酸甘油脂的脂蛋白。VLDL釋出到血液中後會被轉換為小而密的LDL粒子。
小而密的LDL(small dense LDL)特別危險,因為它:
- 容易穿過血管內皮
- 更容易氧化
- 被巨噬細胞吞噬後形成泡沫細胞與斑塊
此外,VLDL本身也會和HDL產生「脂質交換」,導致HDL變得不穩定並快速被肝臟代謝掉,進一步讓「好膽固醇」水平下降,保護力減弱。
3. 游離脂肪酸過多:燃料過剩的警訊
胰島素原本會抑制脂肪細胞分解脂肪,降低**游離脂肪酸(FFA)**釋放。但當胰島素訊號無效,脂肪細胞會變成「脫韁野馬」,釋放大量FFA進入血液。這些游離脂肪酸會:
- 傳送到肝臟轉化為更多三酸甘油脂與VLDL
- 對胰臟細胞造成脂毒性(lipotoxicity)
- 使肌肉細胞與肝臟細胞的胰島素感受性進一步惡化
這就像是在代謝火場中不斷倒油,讓整體代謝平衡更加混亂。
4. 胰島素與血栓風險的提升
除了脂質本身的變化,高胰島素還會:
- 促進血小板聚集,增加血栓形成風險
- 刺激肝臟製造纖維蛋白原與凝血因子,讓血液更黏稠
- 抑制纖維蛋白溶解(fibrinolysis),使原本應該溶解的血塊殘留更久
這些作用疊加起來,讓血脂異常與高胰島素成為加速血管硬化與阻塞的雙刃劍。
打破惡性循環:從改善胰島素阻抗開始
面對動脈硬化與發炎,我們不能只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真正的解方是從根源著手——降低胰島素阻抗。透過低升糖飲食、增加肌肉活動、改善睡眠與壓力管理,都能幫助降低胰島素水平,進而減緩發炎、保護血管健康。
這不只是預防心血管疾病,更是全方位守護大腦、腎臟、免疫系統的重要關鍵。
Sandwich-Care出書了喔!! <<101個熟齡常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