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某知名配方奶品牌的發文引爆討論,從「一杯珍奶等於一罐奶粉」的說法,到後續拿出他廠資料比較,都成為網路熱議話題。多數人關注的是公關危機,但若仔細拆解,還有幾個法律面向值得注意。
① 散播錯誤訊息
該品牌影片中提到配方奶糖分等於珍奶、可樂,造成家長恐慌。事後食藥署已澄清為錯誤訊息。依《社會秩序維護法》第43條,散播足以影響公共安寧的謠言,可能面臨處罰。隨意製造或轉傳不實資訊,並非無後果。
② 不當引用他廠資料
廠商後續聲明直接引用他廠成分表,卻錯誤解讀,導致他牌名譽受損。這樣的行為不只可能觸及妨害名譽,若影響他廠營業,更可能涉及《公平交易法》。所謂「借題發揮」,反而可能自陷法律風險。
③ 災難級的公關應對
連續數篇聲明,外界難以分辨是真心無知,還是刻意炒作。以多年深耕嬰幼兒市場的品牌而言,糖類型態並非難以查證的專業知識。這樣的操作,很容易被視為「反向公關」──用爭議換流量。但行銷紅利,未必能抵消法律與信任的代價。
▍小結
這起事件提醒我們:
• 在資訊傳播快速的時代,錯誤訊息可能立刻引發法律風險;
• 公關若建立在攻擊或錯誤引用他人基礎上,後果不只是輿論,還有司法責任;
• 品牌的聲譽經不起反覆消耗。流量可以再賺,信任卻難以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