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特斯拉的《Master Plan Part IV》,我心裡久久不能平息。文件裡寫道:成長是無限的,短缺並非宿命,而是能被創新與技術所克服的暫時性困境。他們明白挑戰會被視為「不可能」,也知道未來的道路充滿阻力,但仍然宣示要為人類創造一個「永續且充盈的世界」。這份大計畫讓我深有感觸,因為它不僅僅是關於能源、汽車或人工智慧的願景,而是提醒我們:當我們遇到限制時,不要立刻把它視為終點,而要視為下一個需要突破的挑戰。
在更遙遠的地方,還有另一種「不可能」:登上火星、發現潔淨且永續的能源、實現世界和平。這些聽起來像是宏大的夢想,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相距遙遠。它們看似只屬於科學家、領袖或時代天才,而與普羅大眾無關。於是,我們選擇旁觀,靜待奇蹟發生。看似兩種截然不同的情境,卻共享同一個心理機制:我們太快地把「困難」翻譯成了「不可能」。
人類有一種深植於理性的傾向:眼見為憑。我們依靠經驗來判斷世界,凡是沒有先例的事,便自然地被標記為「不可能」。這種態度曾經保護過我們,避免把時間浪費在全然虛妄的幻象裡。然而,這份理性的保護也成了枷鎖。當我們過度依賴「眼見為憑」,便不再相信未來能超越當下。2004 年的《機械公敵》描繪了具有人性的機器人,觀眾在驚嘆之餘,也同時認定這永遠只是科幻娛樂。即便到了 2020 年,AI 已經能辨識影像、協助駕駛,我們仍會說:它只是工具,不可能「像人」。直到 ChatGPT 出現,能流暢對話、理解上下文、甚至模仿語氣,我們才第一次動搖:或許,有些不可能並非真的不可能。眼見為憑,其實是我們理性的延伸,同時也替我們畫下界線。
若把「不可能」分層來看,大致有兩種。第一種,是宏大夢想的不可能。這類不可能需要龐大的資源與集體合作,例如火星計畫、永恆能源。它們遙遠、昂貴,遠超過個體能掌控的範圍。人們理解這種遙不可及,因此選擇把夢想交給少數人,自己則回到柴米油鹽的日常。第二種,是日常小事的不可能。減肥、升遷、讀書、養小孩,這些原本屬於個體範圍內的事,卻也常常被貼上「不可能」的標籤。它們的失敗,往往不是因為技術或資源的缺乏,而是源自我們內心的自卑,或是缺少持續的勇氣。這時候,我們會驚覺:成長的極限,往往不在外在,而在內在。
勇氣,便是在此成為關鍵。勇氣不是成功的保證,它不會為你帶來升遷,不會讓你瞬間減重,不會使你直上火星。勇氣的價值在於讓你願意嘗試踏出第一步,讓你在磨難中願意堅持。它甚至能讓你在必然的失敗中,選擇前進,只為了看到自己的極限。
再宏大的理想,都可以被拆解成一個具體的第一步。想登上火星?第一步也許是保持健康的體魄、建立知識基礎。想一年讀十二本書?第一步也許是每天翻開五頁。想要減肥?第一步也許是少點一杯手搖杯,減少熱量的超標的可能性。
成長的極限在哪?成長是否能成功?這一切並不是我們能肯定的,那關乎你所擁有的一切能力,而更多的時候它更受運氣左右,但回歸初始,當面臨挑戰,而促使你必須成長,成長的第一步是面對,這需要勇氣,而在挑戰過程中,成長停滯,持續下去,也需要勇氣,而勇氣源自於我們的信心與毅力,是我們唯一能真正掌控與抉擇之物。
也許在面臨地獄級別的挑戰時,你仍會感到畏懼,不自主的告訴自己不可能,升起放棄的心,但若你擁有勇氣,去面對它,與之爭鬥,最終無論成功與否,你都是真正的勇者,你也將了解成長的極限究竟是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