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理由,從來不只有一種。
有人為了探索自我,有人為了釋放壓力,也有人為了追尋新鮮刺激、找尋共鳴。
這些目的聽起來像是不同的路,但它們的比例與排序,卻會隨人生階段而改變,因為旅行背後的真正驅動,從來不是目的本身,而是當下的煩惱與渴望。
在社會新鮮人的時候,我一年會出國一到兩次。
薪水雖不高,但幾乎沒有猶豫地花在機票、住宿和那些「必去」的行程上。
我還記得第一次踏下飛機,空氣裡混著陌生的香氣和語言,像一張被瞬間翻開的新書頁。那時的我,不計較花多少,只想把時間填滿:從清晨的觀光巴士到深夜的夜市,每一天都被安排得密不透風。
旅行是對自己的獎賞,也是我在年輕歲月裡最美好的篇章。錢可以再賺,機會卻未必再來。
有了對象後,旅行的方式有了變化。
浪漫依舊重要,但它必須與未來的穩定並存。
一次性的奢侈我不排斥,例如一頓視野極佳的晚餐、一間極具特色的旅館,但若每天都如此,只會讓回程時多了幾分心虛與壓力。
我們的出國頻率下降,但計畫反而更精細。訂機票前反覆比價、研究行程,甚至為了一家旅館的評價多翻幾頁評論。
那時的煩惱是必要的節制,渴望則變成「我們」能留下值得回味的記憶。
現在,我進入了有家庭與孩子的階段。
孩子剛出生不到三個月,我們還沒有真正帶他出國,但我已經開始想像那一天。
或許屆時,我仍會期待自己喜愛的文化與歷史共鳴感,但更多的,會是看著他在陌生街道上好奇地張望、在第一次見到大海時睜大眼睛的神情。
旅行不再只是我與世界的對話,而是我們一家人的共享時光,哪怕行程被孩子的作息打亂,也是一種甜蜜的負擔吧。
我想像中年後的自己,可能會變得和父母很像。
我父母退休後,一次出國就是一個月,地點幾乎固定在泰國。問他們為什麼,他們總說「便宜、好吃、好逛」。
可我始終覺得,那只是表層的答案。真正讓人反覆回去的地方,不會只是因為價格,而是那裡曾留下過深刻的感動,第一次感覺自己真的在旅行的地方。
對我來說,那個地方或許是日本。
即使未來還會去其他國家,我想我仍會不時回到那裡,不是因為方便,而是因為它承載了我與世界最初的連結。
至於老年的旅行,我想它會是一種回歸。
體力與健康或許會限制長途移動,但旅行的價值,會更多在於情感回溯,重溫熟悉的街道、氣味與聲音,帶著孩子甚至孫輩,走過自己曾感動過的地方。
那時,我想不再是去看世界,而是安靜地生活在世界的一角,把每一日過成一段小小的旅程。
旅行目的從來不是固定的,它會隨著我們的角色與責任流動。
在單身時,煩惱是錢不夠,渴望是去更多地方;在有對象時,煩惱是如何兼顧浪漫與未來,渴望是留下美好的剪影;在有家庭時,煩惱是照顧孩子的種種,渴望是讓孩子快樂的同時,最好還能延續我期待的共鳴感。
未來的我,或許依然愛著旅行,
但那時的我又有什麼煩惱、渴望?
而現在的你呢?
你想要的是什麼樣的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