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類不斷追求更舒適、更便利的生活,在科技的推動下,文明迅速擴展。然而,人類所到之處,自然荒野往往遭到破壞甚至滅絕,彷彿文明與自然成了對立的價值選擇。
在人類漫長的演化歷程中,從狩獵時代與野獸搏鬥求生,到今日高度複雜的文明,哲學家懷海德曾形容:「自有人類以來,不知經歷多少落日時光,忽然有一天,看著西方的落霞而『呀』了一聲,人類的文明自此開始。」我非常喜歡這段描述,因為它揭示了文明的起點——對自然美的感動與讚嘆。當人類不再為生存奔波,開始有餘裕欣賞世界之美,文明才得以萌芽。
康德曾說:「美是一種無目的的快樂。」這提醒我們,若一切行動都以實用為目的,美的可能性便會消失。在這個快速變動、焦慮蔓延的時代,自然荒野更顯珍貴。它讓我們接觸到超越短暫人生與物質更替的恆久事物,安撫浮躁的心靈。隨著文明演進,人類習慣以主宰者姿態操控世界,逐漸遺忘眾生平等與生命循環的道理。即使科技再進步,肉體仍會衰老、死亡,這種無力感引發深層的不安。這是人類與自然疏離所帶來的恐懼。
原住民部落長期與荒野共處,理解生命雖有生老病死,但永不消失。大自然不僅充滿生命力,更有春夏秋冬、月圓月缺、花開花落的韻律,讓人安心面對死亡。
現代人因工作與生活便利性集中於城市,雖然城市面積不到地球的3%,卻容納了過半人口。高樓林立使人遠離土地與自然,加上空間規劃失當,讓人無法悠閒停留,只能在街道上匆匆奔走。為了刺激消費,大賣場與百貨公司不斷興建,自然生命被排除在視野之外。當心靈被慾望填滿,柔軟的情感也隨之消失。
生態經濟學指出,原始自然的長遠價值遠高於人為開發。雖然開發能帶來短期利益,但隨時間推移,其價值逐漸遞減,終究不如保留完整的自然野地。
事實上,自然與文明可以取得平衡。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的主題是「什麼樣的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各國展示科技創意與文化進步,也在建築中展現獨特創造力。特別徵選的八十個城市最佳實踐區,展現綠建築、低碳建材、數位設計與潔淨能源的應用,整個園區成為未來城市的科技實驗場。
無論是城市館、國家館或企業館,隨處可見「永續發展」、「低碳城市」、「潔淨能源」等概念。低碳城市已成全球大都市的共同目標,不僅防止暖化、節能減碳,也提升生活品質。除了綠建築,更重要的是城市規劃理念的轉變——將街道還給人們,讓馬路成為散步、遊戲、用餐、喝咖啡的空間。鼓勵使用自行車與大眾運輸取代私家車,是低碳城市的基本條件。但最關鍵的是,不只建築要綠,整座城市也要綠,讓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使城市成為人類與其他生物的棲息地。
俄羅斯展示館由十二座不規則塔樓構成,大部分空間打造成夢幻花園,花朵比人還大,天籟環繞。美國館播放一部無語言的4D電影,描述小女孩將廢地變成花園。這些展示反映出都市人對自然的渴望愈來愈強烈。
在寧波的城市最佳實踐區中庭,中央竟是一畝綠油油的水田,周圍種滿水蜜桃與草莓,令人想起曾在凱達格蘭大道種下的水稻。
看完各國對未來城市的想像,不禁回頭思考:我們想要怎樣的城市?
若你問我,我的願望很簡單:希望居住的城市可以散步、沈思、安心讀書與曬太陽。我想在都市公園的小池畔,看野鳥覓食。
世界著名城市不會因為市中心多了一座佔據綠地的大運場而聞名,而是因為生活空間中的綠蔭讓人願意留下。
「人塑造環境,環境塑造人。」我們能改變環境,塑造城市景觀,但環境也會反過來改變我們的性格與視野。
在都市中保留一片原始森林荒野公園,讓人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係,重新感受生命的意義,這是我們送給自己,也是送給後代最珍貴的禮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