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與空正見 #1

果果老師-avatar-img
發佈於八萬四千法 個房間
更新 發佈閱讀 2 分鐘

菩提心的重要性

「一旦你已生起菩提心,你便成為大乘行者,踏上究竟成佛之道;若菩提心退轉,再高深的其他修持,即便通達空性或證得涅槃,也不能算是真正的菩薩行持或成佛之因。」

── 達賴喇嘛,《照亮成就之道》


這段話深刻指出:菩提心是佛道修行的核心與起點

只要一念真誠的菩提心生起,就已經確立了大乘行者的身份,走在究竟成佛的道路上。 反之,即使擁有極高深的禪定、智慧,甚至通達空性、證入涅槃,若缺乏菩提心,這些成就都不能成為成佛的根本因,也不是真正的菩薩道。



空正見與菩提心的結合

「菩提心是無上的修持,但若沒有空性,菩提心又有何威力?唯有透過空性,才能真正破除自我中心的謬見,菩提道才得以落實。」

── 達賴喇嘛,《Emptiness: A Wake-Up Call》


這段話揭示:慈悲與智慧必須相輔相成

  • 菩提心若缺乏空性的正見,雖然善願廣大,卻難以發揮無上的力量。
  • 空性智慧能徹底破除「我執」,不再被自我中心的錯覺束縛。
  • 當菩提心的慈悲願力與空性的深觀智慧結合,修行才真正落地,成為通往菩提大道的堅實基礎。

總結

菩提心是慈悲的火焰,空性是智慧的光明。

唯有兩者交融,才能照亮成佛之道。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果寶寶看世界
8會員
209內容數
因一個夢的緣起,所以開始執筆創緣。 我們常看到的那諸瞬因果, 也許是沒看到的機緣匯河。 願能日日夜夜栽種諸多菩提果, 願與諸有情共乘無上正等正覺。 願生生世世永不退發心,願大家吉祥。
果寶寶看世界的其他內容
2025/09/07
中觀派面對命運的積極行動指引 命運之說,往往令人陷於兩難:一則視為「天注定」的鐵律,導向宿命與無力感; 二則否認因果,陷入放縱與隨意。中觀派的智慧,正是避免這兩端。龍樹菩薩提出「緣起性空」,指出命運既非固定的必然,也非完全的虛無。以此為基礎,佛弟子得以發展出積極的心態、語言與行動,將命運視為修行的
Thumbnail
2025/09/07
中觀派面對命運的積極行動指引 命運之說,往往令人陷於兩難:一則視為「天注定」的鐵律,導向宿命與無力感; 二則否認因果,陷入放縱與隨意。中觀派的智慧,正是避免這兩端。龍樹菩薩提出「緣起性空」,指出命運既非固定的必然,也非完全的虛無。以此為基礎,佛弟子得以發展出積極的心態、語言與行動,將命運視為修行的
Thumbnail
2025/09/05
重點條列式整理: 一、 關於宗教與信仰 四聖諦的重要性: 四聖諦是佛教的基礎,不理解它就無法修持佛法。 宗教的價值: 所有主要宗教都有助於培養善良、慈悲的人性。 尊重傳統信仰: 最好遵循自己的傳統宗教,隨意改變可能帶來情緒和理智上的困擾。 對新信仰的態度: 如果傳統宗教無用,或對激進無
Thumbnail
2025/09/05
重點條列式整理: 一、 關於宗教與信仰 四聖諦的重要性: 四聖諦是佛教的基礎,不理解它就無法修持佛法。 宗教的價值: 所有主要宗教都有助於培養善良、慈悲的人性。 尊重傳統信仰: 最好遵循自己的傳統宗教,隨意改變可能帶來情緒和理智上的困擾。 對新信仰的態度: 如果傳統宗教無用,或對激進無
Thumbnail
2025/09/04
不快樂的人通常較自私,對人有著猜忌與敵意。 快樂的人內心總是開放的,能夠推己及人,更能體諒他人,愛護他人,自心是溫暖的。 因此在他們遭遇到生命中的難題時,也以更廣大的心量去面對,因此內心也不會受太大的衝擊。 ~達賴喇嘛尊者 開示~ 這段尊者的開示,其實點出了「快樂」與「自私」之間的深層關係
Thumbnail
2025/09/04
不快樂的人通常較自私,對人有著猜忌與敵意。 快樂的人內心總是開放的,能夠推己及人,更能體諒他人,愛護他人,自心是溫暖的。 因此在他們遭遇到生命中的難題時,也以更廣大的心量去面對,因此內心也不會受太大的衝擊。 ~達賴喇嘛尊者 開示~ 這段尊者的開示,其實點出了「快樂」與「自私」之間的深層關係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Thumbnail
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Thumbnail
達賴喇嘛給初發心修行人的第四個錦囊
Thumbnail
達賴喇嘛給初發心修行人的第四個錦囊
Thumbnail
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Thumbnail
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Thumbnail
心發,則佛道堪成:心即菩提心,此心為正因佛性。正因理心既發,則了因慧心,緣因善心,自可相繼而生。正因佛性本具,眾生多皆埋沒於五蘊山中。今承開示,既發菩提心,則正因理顯。再加了因佛性,緣因佛性,悟修之力,則本覺正因佛性出纏,成等正覺。故曰:心發則佛道堪成。
Thumbnail
心發,則佛道堪成:心即菩提心,此心為正因佛性。正因理心既發,則了因慧心,緣因善心,自可相繼而生。正因佛性本具,眾生多皆埋沒於五蘊山中。今承開示,既發菩提心,則正因理顯。再加了因佛性,緣因佛性,悟修之力,則本覺正因佛性出纏,成等正覺。故曰:心發則佛道堪成。
Thumbnail
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Thumbnail
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Thumbnail
菩薩戒是佛教中培養慈悲與智慧,並以利益一切眾生為目標的修持與精神。在菩薩戒中,受戒者不僅遵守道德規範,更要積極發展慈悲心與關懷眾生,以正確方式幫助他人。戒期對於個人品性與心性有積極影響,並能對身邊的人產生正面的影響。菩薩戒的精神應融入日常生活,用慈悲和智慧來引導行動,踐行利益一切眾生的精神。
Thumbnail
菩薩戒是佛教中培養慈悲與智慧,並以利益一切眾生為目標的修持與精神。在菩薩戒中,受戒者不僅遵守道德規範,更要積極發展慈悲心與關懷眾生,以正確方式幫助他人。戒期對於個人品性與心性有積極影響,並能對身邊的人產生正面的影響。菩薩戒的精神應融入日常生活,用慈悲和智慧來引導行動,踐行利益一切眾生的精神。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