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佛法

果果老師-avatar-img
發佈於佛係日常 個房間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raw-image


重點條列式整理:

一、 關於宗教與信仰

  • 四聖諦的重要性: 四聖諦是佛教的基礎,不理解它就無法修持佛法。
  • 宗教的價值: 所有主要宗教都有助於培養善良、慈悲的人性。
  • 尊重傳統信仰: 最好遵循自己的傳統宗教,隨意改變可能帶來情緒和理智上的困擾。
  • 對新信仰的態度: 如果傳統宗教無用,或對激進無神論者而言,佛教可能具吸引力,但應仔細反省後再決定。
  • 不批評他教: 不應為了證明新信仰的正當性而批評舊信仰。每個宗教都有其價值,能夠幫助特定類型的人,應相互尊重。
  • 宗教和諧: 應促進宗教間的理解與和諧,個人批評可能造成傷害。
  • 佛教非唯一最佳: 作者雖然認為佛教對自己最好,但不代表它對每個人都適用。
  • 宗教的目的: 宗教的真正目的是幫助一個人從壞變好,這是所有宗教都應受尊敬的理由。

二、 佛教基本原則

  • 法性緣起說: 這是所有佛教哲學的基礎。
  • 非暴力: 應盡力幫助他人,若無法,至少不傷害他人。

三、 皈依與發菩提心

  • 成為佛教徒的條件: 決定皈依三寶(佛、法、僧)並發菩提心(大悲心、利他心),而非僅僅參加儀式。
  • 皈依的真正意義: 來自個人內心的反省與堅信,將心靈福祉託付給三寶。
  • 佛、法、僧的定義:
    • 佛: 不僅指釋迦牟尼佛,更是指一種完全覺悟的心靈狀態。
    • 法: 指佛陀的教法,包含滅苦之道與滅苦的終止本身,是真正的皈依處。
    • 僧: 指在修行道上同行的夥伴,以及那些證悟佛法真理的人。

四、 緣起的三種層次

  • 因果相依: 所有事物的存在都是因緣和合的結果,否定無中生有或由造物主創造。
  • 部分與整體的關係: 所有事物都由部分組成,整體與部分相互依存。
  • 諸法無自性: 任何事物都無獨立或本有的自性,其存在是許多組成因素的集合。
  • 見緣起即見法: 透過對緣起法的三種層次深入理解,能體悟業力法則、現象與本質的差異、苦的根源(煩惱)以及空性。

五、 二諦與修行

  • 世俗諦與勝義諦:
    • 世俗諦: 日常生活中由因果法則操控的世俗真實世界。
    • 勝義諦: 透過了解世俗諦的空性而建立起來的究竟真實。
  • 修行道上的挑戰:
    • 漸進的過程: 任何體悟(如無常、空性)都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從懷疑、推理、推論性了解,到直接的親證與深化。
    • 方便與智慧: 方便(如慈悲心)和智慧(如空性)必須結合修行,相輔相成。
    • 系統性的修法: 修行應是一天二十四小時的持續努力,不僅限於入座禪修,出座後的生活更是修行的真正考驗。

六、 佛法問題解答

  • 個人體悟與佛陀覺悟的差別: 差別在於體悟的深度與廣度。個人體悟可能只影響一小部分,而佛陀的覺悟是徹底根除所有煩惱與習氣。
  • 皈依的本質: 對法能解脫的效力產生深信,並有深切的熱望和欲求。
  • 阻止他人造惡業: 應盡力阻止,但需對個人的狀況保持敏感,佛法教導應因應個人根器而定,不可強加。
  • 在家人的修行: 佛法修行是全天候的,入座禪修是充電,出座後才是修行的真正考驗。需要持續的努力才能轉化內心。
  • 慈悲的層次: 慈悲有被激發出來的(需要修習)和自然自發的兩個層次。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果寶寶看世界
8會員
207內容數
因一個夢的緣起,所以開始執筆創緣。 我們常看到的那諸瞬因果, 也許是沒看到的機緣匯河。 願能日日夜夜栽種諸多菩提果, 願與諸有情共乘無上正等正覺。 願生生世世永不退發心,願大家吉祥。
果寶寶看世界的其他內容
2025/09/04
不快樂的人通常較自私,對人有著猜忌與敵意。 快樂的人內心總是開放的,能夠推己及人,更能體諒他人,愛護他人,自心是溫暖的。 因此在他們遭遇到生命中的難題時,也以更廣大的心量去面對,因此內心也不會受太大的衝擊。 ~達賴喇嘛尊者 開示~ 這段尊者的開示,其實點出了「快樂」與「自私」之間的深層關係
Thumbnail
2025/09/04
不快樂的人通常較自私,對人有著猜忌與敵意。 快樂的人內心總是開放的,能夠推己及人,更能體諒他人,愛護他人,自心是溫暖的。 因此在他們遭遇到生命中的難題時,也以更廣大的心量去面對,因此內心也不會受太大的衝擊。 ~達賴喇嘛尊者 開示~ 這段尊者的開示,其實點出了「快樂」與「自私」之間的深層關係
Thumbnail
2025/09/03
修行像照顧花朵一般, 每天都要澆水,曝曬日光, 不求一次澆很多水, 但要每天去做。 修行也是一樣, 每天都要不間斷地去練習, 而不能只是在某段時間特別精進, 然後中間又全部擱著了, 細水長流、不間斷是修練的關鍵。 ~達賴喇嘛尊者 開示~ ① 修行如花 ——「自然律」的隱喻 花的成長不會因為我
Thumbnail
2025/09/03
修行像照顧花朵一般, 每天都要澆水,曝曬日光, 不求一次澆很多水, 但要每天去做。 修行也是一樣, 每天都要不間斷地去練習, 而不能只是在某段時間特別精進, 然後中間又全部擱著了, 細水長流、不間斷是修練的關鍵。 ~達賴喇嘛尊者 開示~ ① 修行如花 ——「自然律」的隱喻 花的成長不會因為我
Thumbnail
2025/09/02
若見人行善、積福,要打從內心隨喜、讚嘆。 若直接讚嘆會造成諂媚、奉承之疑,背地裡讚揚也無妨,若諸人讚嘆某人之善,自己亦應隨順讚嘆:「確實如此!」 我們在讚揚他人時,常還會加上一句「他的確有如此功德,但是.......」好像心裡還是有些不認同之處,此亦當捨。 ~達賴喇嘛尊者 開示~ 1. 見善
Thumbnail
2025/09/02
若見人行善、積福,要打從內心隨喜、讚嘆。 若直接讚嘆會造成諂媚、奉承之疑,背地裡讚揚也無妨,若諸人讚嘆某人之善,自己亦應隨順讚嘆:「確實如此!」 我們在讚揚他人時,常還會加上一句「他的確有如此功德,但是.......」好像心裡還是有些不認同之處,此亦當捨。 ~達賴喇嘛尊者 開示~ 1. 見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如果一開始學習佛法的目標很模糊, 不是為了希求一切遍智、 不是為了得到空性的智慧而學, 可能會無法忍受學習的艱辛。 因為這是勇士所走的路, 不為名、不為利, 只為解脫成佛! 是為了心中最純淨的那個夢想, 精進努力,無怨無悔。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Thumbnail
如果一開始學習佛法的目標很模糊, 不是為了希求一切遍智、 不是為了得到空性的智慧而學, 可能會無法忍受學習的艱辛。 因為這是勇士所走的路, 不為名、不為利, 只為解脫成佛! 是為了心中最純淨的那個夢想, 精進努力,無怨無悔。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Thumbnail
「菩薩五相」第二個叫做「愛語相」,菩薩能於一切佛法巧妙宣說。一切的佛法或深或淺視各類眾生的需求,用善巧方便宣說佛法。 宣說佛法跟做學問不一樣,有的人說:「佛法要讀佛學院才能弘揚。」讀佛學院很重要,沒有讀佛學院的成就者(解脫成就的)也很多,佛學院成就倒是有限。 因為一直把佛法當做學問的人,容易起
Thumbnail
「菩薩五相」第二個叫做「愛語相」,菩薩能於一切佛法巧妙宣說。一切的佛法或深或淺視各類眾生的需求,用善巧方便宣說佛法。 宣說佛法跟做學問不一樣,有的人說:「佛法要讀佛學院才能弘揚。」讀佛學院很重要,沒有讀佛學院的成就者(解脫成就的)也很多,佛學院成就倒是有限。 因為一直把佛法當做學問的人,容易起
Thumbnail
宗喀巴的佛學思想|修止與修觀|觀的內容
Thumbnail
宗喀巴的佛學思想|修止與修觀|觀的內容
Thumbnail
以往在宗教信仰上並無很明確的界線,認為不管是哪一種宗教,都是教人為善,以人為本。深信「萬法唯心造」,如果能夠心存善念,任何宗教都是有它存在的意義。
Thumbnail
以往在宗教信仰上並無很明確的界線,認為不管是哪一種宗教,都是教人為善,以人為本。深信「萬法唯心造」,如果能夠心存善念,任何宗教都是有它存在的意義。
Thumbnail
皈依佛門是學佛修行的起點,龍樹菩薩《大智度論》中提到,不論個人的因緣福報契應哪一個法門,信受皈依絕對都是佛門學習的第一課。皈依可以讓我們清除許多的障礙,賜給我們幸福安樂。教法中的「心臟」,答案無疑就是「三皈依」。
Thumbnail
皈依佛門是學佛修行的起點,龍樹菩薩《大智度論》中提到,不論個人的因緣福報契應哪一個法門,信受皈依絕對都是佛門學習的第一課。皈依可以讓我們清除許多的障礙,賜給我們幸福安樂。教法中的「心臟」,答案無疑就是「三皈依」。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