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條列式整理:
一、 關於宗教與信仰- 四聖諦的重要性: 四聖諦是佛教的基礎,不理解它就無法修持佛法。
- 宗教的價值: 所有主要宗教都有助於培養善良、慈悲的人性。
- 尊重傳統信仰: 最好遵循自己的傳統宗教,隨意改變可能帶來情緒和理智上的困擾。
- 對新信仰的態度: 如果傳統宗教無用,或對激進無神論者而言,佛教可能具吸引力,但應仔細反省後再決定。
- 不批評他教: 不應為了證明新信仰的正當性而批評舊信仰。每個宗教都有其價值,能夠幫助特定類型的人,應相互尊重。
- 宗教和諧: 應促進宗教間的理解與和諧,個人批評可能造成傷害。
- 佛教非唯一最佳: 作者雖然認為佛教對自己最好,但不代表它對每個人都適用。
- 宗教的目的: 宗教的真正目的是幫助一個人從壞變好,這是所有宗教都應受尊敬的理由。
二、 佛教基本原則
- 法性緣起說: 這是所有佛教哲學的基礎。
- 非暴力: 應盡力幫助他人,若無法,至少不傷害他人。
三、 皈依與發菩提心
- 成為佛教徒的條件: 決定皈依三寶(佛、法、僧)並發菩提心(大悲心、利他心),而非僅僅參加儀式。
- 皈依的真正意義: 來自個人內心的反省與堅信,將心靈福祉託付給三寶。
- 佛、法、僧的定義:
- 佛: 不僅指釋迦牟尼佛,更是指一種完全覺悟的心靈狀態。
- 法: 指佛陀的教法,包含滅苦之道與滅苦的終止本身,是真正的皈依處。
- 僧: 指在修行道上同行的夥伴,以及那些證悟佛法真理的人。
 
四、 緣起的三種層次
- 因果相依: 所有事物的存在都是因緣和合的結果,否定無中生有或由造物主創造。
- 部分與整體的關係: 所有事物都由部分組成,整體與部分相互依存。
- 諸法無自性: 任何事物都無獨立或本有的自性,其存在是許多組成因素的集合。
- 見緣起即見法: 透過對緣起法的三種層次深入理解,能體悟業力法則、現象與本質的差異、苦的根源(煩惱)以及空性。
五、 二諦與修行
- 世俗諦與勝義諦:
- 世俗諦: 日常生活中由因果法則操控的世俗真實世界。
- 勝義諦: 透過了解世俗諦的空性而建立起來的究竟真實。
 
- 修行道上的挑戰:
- 漸進的過程: 任何體悟(如無常、空性)都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從懷疑、推理、推論性了解,到直接的親證與深化。
- 方便與智慧: 方便(如慈悲心)和智慧(如空性)必須結合修行,相輔相成。
- 系統性的修法: 修行應是一天二十四小時的持續努力,不僅限於入座禪修,出座後的生活更是修行的真正考驗。
 
六、 佛法問題解答
- 個人體悟與佛陀覺悟的差別: 差別在於體悟的深度與廣度。個人體悟可能只影響一小部分,而佛陀的覺悟是徹底根除所有煩惱與習氣。
- 皈依的本質: 對法能解脫的效力產生深信,並有深切的熱望和欲求。
- 阻止他人造惡業: 應盡力阻止,但需對個人的狀況保持敏感,佛法教導應因應個人根器而定,不可強加。
- 在家人的修行: 佛法修行是全天候的,入座禪修是充電,出座後才是修行的真正考驗。需要持續的努力才能轉化內心。
- 慈悲的層次: 慈悲有被激發出來的(需要修習)和自然自發的兩個層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