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快樂的人通常較自私,對人有著猜忌與敵意。 快樂的人內心總是開放的,能夠推己及人,更能體諒他人,愛護他人,自心是溫暖的。 因此在他們遭遇到生命中的難題時,也以更廣大的心量去面對,因此內心也不會受太大的衝擊。
~達賴喇嘛尊者 開示~這段尊者的開示,其實點出了「快樂」與「自私」之間的深層關係:
自私的人,心是收縮的。收縮的心,就像一個不斷自我設防的堡壘,充滿了猜疑與敵意,總覺得外境要來侵犯自己。這樣的心理結構,本身就是一種無明與無知的投射,結果是愈來愈不安、不快樂。
快樂的人,心是開放的。開放不是因為沒有困境,而是因為心能容納困境。當內心具備推己及人的能力,就能看到別人的苦與自己的苦相通,因此自然產生體諒與慈悲。這樣的心量,如同大海,縱使風浪再起,也難以真正撼動它的根本寧靜。
我的思考是:
- 佛學角度:這就是「自心轉境,境不能轉心」。自私是「我執」的緊縮,快樂是「利他無我」的舒展。
- 心理學角度:快樂並非來自外在境遇,而是來自「心理的開放性與連結感」。一個能夠共感他人、信任他人的人,更容易從壓力中恢復。
- 修行角度:快樂是一種修得的能力,不是被動的果報。透過修持慈心、悲心,我們逐步把內心從「狹窄的自我」解放出來。
所以尊者的話,不只是描述,更像是一個行動指南:若你希望真正快樂,那麼唯一的路徑,就是訓練自己放下自私,培養一顆開放與慈悲的心。
-願大家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