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考作文題引爭議:我們在罵「題目不當」時,是不是漏掉了更關鍵的東西?
前天在社群上出現大量討論模考作文題目的貼文,仔細一看這題目真可謂挑戰極限,沒有sense:我的媽媽是代理孕母
我決定讓這個話題先發酵一陣子,今天再來看看新聞跟討論,果不其然出現了一些微小的特別的聲音。我想針對其中兩個留言來進行討論:
第一個是,我沒有媽媽所以覺得還好。
雖然說這個題目很明顯在「倫理」的部分是非常有問題的,但作為一個習慣從提問切入思考的人,我忍不住想:為什麼同一道題,有人覺得是「冒犯」,有人卻只覺得「普通」(即便只是少數人)?
第二個是,代理孕母這個議題不是可以刺激學生思考嗎?為什麼不能這樣命題
確實,不可否認「代理孕母」是值得探討的議題,畢竟它牽涉法律邊界、倫理選擇、家庭關係等多方面的因素,如果用對方式,的確能讓學生學會辯證看待複雜社會問題。但「能刺激思考」和「適合當模考作文題」,從來不是同一回事。就像數學老師會用複雜的應用題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但不會把未經簡化的大學微積分題放進高中月考。不是微積分不重要,是題目的難度與需要測驗的目標不相符;同樣,刺激思考更適合放在課堂辯論、專題研究這類有充足時間查資料、能師生互動引導的場景,而不是限時、獨立完成的模考作文。
更何況,刺激思考的前提是不製造無謂的情感負擔。如果一道題需要學生先克服被冒犯的不適感,再強行代入與母親的特殊關係去思考,那這種思考早已偏離了初衷。學生會在「要不要否定題目設定」的掙扎中浪費時間,從這次社群上的貼文看來,更多學生會乾脆選擇放棄答題,因為這種題目真的太噁心了。
真正的思辨不會靠著冒犯性設定去逼迫思考,而是靠合理的題目設計引導。
還有另外一件事:這個題目到底是教育部出的,還是第三方出題機構出的?
從查詢到的答案還有教育部的回覆,我們可以知道答案是後者。
那所以,大家在罵題目不當的背後,反對的到底是什麼?
網上的質疑大多繞著「代理孕母議題不適合學生」展開,有人說「這會讓孩子誤以為代理孕母是正常家庭模式」,也有人說「戳中了特殊家庭孩子的痛處」。這些質疑都有道理,但如果停下來多問一句就會發現:大家反對的其實不是「代理孕母議題本身」,因為也有不少人認為,題目如果稍作修改,並不是真的不能出,只是這個出法還有範文實在是太糟了。
課堂上能作為議題討論,而實際上在社會中,這件事也作為某些團體一直爭取或努力的目標,那為什麼到了作文題裡就「不適合」?
關鍵不在於議題好不好,而在於討論的方式與目標,是否匹配面對的群體。就像歷史老師可能會在課堂上帶學生理性分析「慰安婦議題的歷史真相與現代影響」,這裡的目標是「深度探討」,方式是「理性分析」,符合訓練高中生思辨能力的目的;但不會在學測模考作文題裡,讓學生寫「假如你媽是慰安婦」。
不是慰安婦議題不該談,而是模考作文的核心功能,應該是「文字表達能力、邏輯梳理能力」,而不是引導學生討論爭議的議題。這種題目讓作文的意義變得模糊,還強行綁定傷痛親屬身份,不僅多數學生缺乏代入感、難以真實表達,更可能對有相關記憶的學生造成情感冒犯,徹底偏離了模考的核心目標。
那「覺得題目無所謂」是為什麼?或許是因為家庭形式的多樣性被忽略了。對於沒有「母親」這個家庭功能角色的人來說,「代理孕母」可能只是一個陌生名詞;而對有有這個家庭功能角色的人來說,題目裡的母親角色會直接觸及生活體驗。所以很多人覺得這個題目很噁心,這是當然的。
這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而是出題方從沒想過要問:
不同成長背景的學生,看到這個題目會有怎樣的感受?
就像我總習慣在爭議中多問幾個「為什麼」,有時答案不在對錯裡,而在那些沒被提出的問題裡。
還有一件有趣的事:為什麼很多人第一時間會默認「是教育部出的題」?
爭議爆發後,可以看到一些討論底下的留言直接把矛頭指向教育部,罵「審核把關不嚴」。直到後來教育部回應(新北市教育局稍早也有回應了),這題目是第三方出題機構提供的,各校可自主決定是否採用或參與考試,而不是由教育局統一命題,亦非指定教材。
這件事在最初的討論裡幾乎沒人提及。
為什麼大家會「跳過查證,直接罵教育部」?
或許是因為一種「習慣」:把「官方相關」和「官方負責」畫上等號,這背後可以說是藏著對權力機構的不信任。
這次的爭議告訴我們:少問一個「責任方到底是誰」,就可能讓真正的問題方躲在後面,也會讓「教育部是否該重新檢視審核題目的流程」這個核心問題,被「情緒罵戰」蓋過。
比起「罵出題方」,更該問的是兩個被忽略的問題,這場爭議不只是「題目的錯誤」,而是暴露了:
一,學生的多元視角,為什麼在出題環節裡毫無存在感?
出題方可能會考慮題目難易度、考量是否全面,卻沒有問:
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成長經歷的學生,看到題目會有怎樣的感受?
難道只有符合傳統家庭模式的學生,才能在作文題裡找到安全感嗎?
二,大眾的「質疑習慣」,為什麼總是先有情緒,後有查證?
多數人都討厭被不負責的資訊誤導,更切身一點的說,就是被「誤解」。但遇到爭議,還是會忍不住先轉發、先罵,再說查證。難道快速表態比搞清楚真相更重要?
或許下次遇到類似爭議,可以試試「提問式思考法」。
其實不用每次都陷入「情緒對立」,也不用逼自己「立刻拿出完美立場」。
作為一個靠提問梳理思路的人,我習慣在遇到爭議時,花一些時間問自己這兩個問題:
一,我反對的是事件本身,還是事件的場景/方式?
例如這次的事件,大家反對以代理孕母作為作文題目,但這不代表「反對在所有場合討論代理孕母」。弄清楚原因,才不會讓質疑變成「極端排斥」。
二,這個訊息來源可靠嗎?有沒有其他可能性?
例如這次的事件,只要花一點點時間搜尋「北模,出題機構」類似的關鍵字,就能很快找到相關訊息,既可以避免罵錯對象,也能夠針對正確的方向提出更多值得思考的問題。
我始終覺得提問不是挑刺,而是讓思考更清晰的工具。真正能推動改變的,從來不是罵得有多響亮,而是我們能不能通過提問,看清事件的全貌,找到真正該解決的問題。
如果你也習慣在爭議中多問幾個「為什麼」,或許我們可以一起交流。畢竟,比起「給答案」,我更擅長「提問題」,而這正好是這個時代最需要的思考方式之一。
如果我沒有欠稿──我是指,曾說過要寫什麼題目但漏了寫的話,那下一篇就可以指定題目,大家一起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