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天實習生問我:「我該開始在 LinkedIn 寫作嗎?但我沒那麼多技術能分享…」
「老師,看到同學都在寫很技術的文章,我只是個學生,現在就該開始經營 LinkedIn 嗎?」
這是我去年在履歷課堂上,被實習生問到的問題。他的遲疑,我相信也是許多學生的心聲:看著其他同儕們的內容獲得滿滿的流量與按讚,深怕再不開始,就輸在了起跑點、不被企業所青睞。
但,真的是這樣嗎?身為社科背景的我,寫作申論題是家常便飯,但真正開始在社群創作,卻是在印尼派駐的時期。那時因為疫情政府發布大規模社會限制(PSBB),週末放假無法出門,寫作成了我整理在地觀察、沉澱思緒的唯一出口。
常常我認真寫的文章沒什麼人看,隨手Murmur的一篇「現在學生都在用Canva不用PPT」反而還紅到被新聞轉載。
起初,記者朋友也曾疑惑地對我說:「你寫的那個太長了啦沒人要看!你要寫短一點,分段寫!!」
然而,如果我馬上調整,我還對得起摩羯座嗎?因為我始終相信,真誠的觀察與經驗,遠比篇幅長短更重要。我的目的是要找到共鳴,不是引發流量。
直到我寫下那篇關於印尼與台灣招募洞察的「大招募時代來臨」。
從最初的十幾人分享,到晚上破百,再到幾天後,貼文竟像有了自己的生命一樣,瘋狂擴散到「2,500 次分享」,引起許多人資界與企業界的討論。
連我們公司的研發處長都特地打公司內線推薦我看這篇文章,我笑著說:「報告處長,這篇是我寫的。」後來還因此有機緣受邀製作知識衛星的課程。
這段意外的經驗讓我堅信,比起追逐演算法,「內外一致」 才是能讓你走得長久、寫得深入、真正從寫作獲得注意的關鍵。
這也是我想分享的三個老派的「內外一致」心法:
- 為何而寫 (Find Your Why):
你的初衷是什麼?是分享專業觀察、記錄生活趣事,還是梳理自己的觀點?
- 為誰而寫 (Know Your Audience):
你想對話的對象是誰?是職場新鮮人、迷惘的上班族,還是尋求突破的管理者?
- 忠實而寫 (Write Your Truth):
你所有的內容,都該源於真實的經驗與觀察。許多剛出社會就大談領導力,卻在面試時翻車的例子,顯示流量只能停留在虛擬上。真誠,永遠是最好的策略。
我覺得寫作不是競賽,而是自我探索與價值分享的旅程,越寫你會發現,這世界上好多有趣的事情等著你去描述,積累越豐厚的生命。
如果你也對LinkedIn寫作這條路感到好奇,想知道如何在資訊焦慮的時代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聲音與節奏。
很高興這次能有機會,與幾位在 LinkedIn 深耕的創作者大神們,共同舉辦「職場內容的力量:LinkedIn 創作如何串聯專業與影響力」線上分享。我們將聊聊各自是如何踏上寫作這條路的真實故事。
如果你是文章開頭的學生之一,那麼 9/24(三) 晚上 8 點 邀請你,一起來聽聽我們的旅程,或許你會從中找到自己從 LinkedIn 開始的起點。如果你是專業創作者,更歡迎一起找到 LinkedIn 結伴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