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有「拖延症」嗎|還是你忘了為什麼而努力?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raw-image


你是否也曾懷疑自己「是不是有拖延症」?

只要一設定目標,就開始計劃:「這週要完成報告」、「這個月要開始運動」、「今天下班後要整理家裡」……但事情一多、進度一拖,就忍不住開始自責。

有時甚至還沒真正開始行動,心裡就已經預演了失敗的劇情。 而這些劇情最後不只讓人放棄目標,更讓人懷疑自己的人格:

「我怎麼那麼沒意志力」、「我是不是沒救了」、「我就是個拖延症末期吧」。

這一篇,我想和你分享三件隱藏在「拖延」背後的重要真相。希望能讓你重新理解拖延的樣貌。

一、拖延症,不是真的一種“症”,而是一種玩笑

嚴格來說,「拖延症」不是一個正式的心理疾病診斷,它的原始語境其實就像網路上的共鳴詞,或是一句半開玩笑的自嘲。

「欸你也會一直滑手機然後都沒動工喔?」

「對啊,我真的拖延症末期。」

但有趣的是,當我們反覆這樣標籤自己,慢慢的,它就從「開玩笑」變成了「自我認同」。

我們不知不覺,把「拖延」從一種行為現象,變成了「我屬於這一類人」的身份

raw-image


二、真正讓你痛苦的,不是沒做到什麼,而是「我有問題」

有些人一旦感覺自己又拖延了,就會心中升起強烈的自我否定。

不是簡單地說「啊,今天沒完成,好可惜」,而是直接跳到:「我真的很廢」、「我一事無成」、「我完蛋了」。

這種痛,已經不再是來自行為本身,而是來自內心那個「理想的自己」在批評指責。

理想中的自己,會對自己說許多「應該」的事:「我應該說到做到」、「我應該有百萬存款」、「我應該已經瘦了5公斤」。 然而,現實中的你往往都很難達到理想你的「應該們」。

與其不斷自責,不如先思考:

那個「理想我」到底合不合理?

它的標準是不是太高了?

是不是某種完美主義的壓力在作祟?

還是我在不斷跟他人攀比?


三、你越想戰勝拖延,反而越被其制約

很多人想要「克服拖延」,於是開始設立目標、訂計畫、發重誓,覺得自己這次豁出去了,一定要改頭換面。

但每次只要稍微進度落後,就開始覺得:「你看吧,我真的有病。」

即使某次表現得還不錯,也會對自己說:「只是一時的運氣好,我沒辦法保證以後都辦得到。」

這樣的思維其實是一種惡性循環。你一邊努力想要證明「我沒有拖延症」,一邊又在心裡相信「我就屬於這類人」。

結果就是:做得好時,不敢肯定;做不好時,全盤否定。

久而久之,你不是在改變拖延,而是在跟自己內心的評判打仗,讓自己筋疲力盡。


與其對抗拖延,不如去理解它背後的訊號

如果你也常常對自己說「我就是拖延症啦~」,不妨換個方式問自己:

  • 我訂的目標,會不會太完美了?
  • 我真的想要那個目標嗎?還是只是「應該要做到」的壓力?
  • 我是缺乏時間管理技能,還是其實根本沒想清楚方向?
  • 我是不是被逼得太累了卻還不敢,也不允許自己好好休息?


有時候,所謂的「拖延」,不是懶,也不是病,而是一種內心喊停的方式。它在告訴你:「這也許不是你真正想走的路」

當你學會理解拖延背後的語言,也許你會發現: 你不是沒動力,而是太久沒好好傾聽自己。



如果你喜歡這類從心理深處出發,拆解日常內耗與情緒困擾的文章,歡迎追蹤我的主頁。

讓我們一起,把那些被貼上標籤的自己,重新好好看見、理解,並溫柔相待。

攥寫:Bernice Chai|小瑜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Bernice的沙龍
1會員
34內容數
探索情緒背後的渴望,修復關係中的傷痕。 這裡分享個人成長觀點、心理練習與關係修復的方法,給正在尋找內在力量的你。
Bernice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9/26
當我們說出「善意的謊言」,真的只是怕對方受傷嗎? 這篇文章帶你看見,情緒過度負責的背後,其實藏著我們對衝突、失望與無力感的恐懼。如何停止替別人的情緒負責?如何為照顧自己的內在健康,而畫出尊重的界線?
Thumbnail
2025/09/26
當我們說出「善意的謊言」,真的只是怕對方受傷嗎? 這篇文章帶你看見,情緒過度負責的背後,其實藏著我們對衝突、失望與無力感的恐懼。如何停止替別人的情緒負責?如何為照顧自己的內在健康,而畫出尊重的界線?
Thumbnail
2025/09/22
當我們好意伸出援手,卻被拒絕時,表面上說「沒關係」,內心卻莫名受傷,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感受? 本篇文章從3️⃣個心理覺察出發,帶你理解:為什麼被拒絕時我們會難過? 其實,這種受傷不是因為你高敏、玻璃心,或脆弱,而是有更深層的心理機制。
Thumbnail
2025/09/22
當我們好意伸出援手,卻被拒絕時,表面上說「沒關係」,內心卻莫名受傷,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感受? 本篇文章從3️⃣個心理覺察出發,帶你理解:為什麼被拒絕時我們會難過? 其實,這種受傷不是因為你高敏、玻璃心,或脆弱,而是有更深層的心理機制。
Thumbnail
2025/09/19
無論你是職場上總是扛責任的人,還是家庭裡那個最懂事的大人,你是否也曾在被關心時,感到一絲不安? 本篇帶你深入解析:「為何我們總願意付出,卻難以坦然接受他人的愛與支持?」 3️⃣個心理探尋點,陪你看見那些被忽略的內在界線與渴望。
Thumbnail
2025/09/19
無論你是職場上總是扛責任的人,還是家庭裡那個最懂事的大人,你是否也曾在被關心時,感到一絲不安? 本篇帶你深入解析:「為何我們總願意付出,卻難以坦然接受他人的愛與支持?」 3️⃣個心理探尋點,陪你看見那些被忽略的內在界線與渴望。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