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否也曾懷疑自己「是不是有拖延症」?
只要一設定目標,就開始計劃:「這週要完成報告」、「這個月要開始運動」、「今天下班後要整理家裡」……但事情一多、進度一拖,就忍不住開始自責。有時甚至還沒真正開始行動,心裡就已經預演了失敗的劇情。 而這些劇情最後不只讓人放棄目標,更讓人懷疑自己的人格:
「我怎麼那麼沒意志力」、「我是不是沒救了」、「我就是個拖延症末期吧」。
這一篇,我想和你分享三件隱藏在「拖延」背後的重要真相。希望能讓你重新理解拖延的樣貌。
一、拖延症,不是真的一種“症”,而是一種玩笑
嚴格來說,「拖延症」不是一個正式的心理疾病診斷,它的原始語境其實就像網路上的共鳴詞,或是一句半開玩笑的自嘲。
「欸你也會一直滑手機然後都沒動工喔?」
「對啊,我真的拖延症末期。」
但有趣的是,當我們反覆這樣標籤自己,慢慢的,它就從「開玩笑」變成了「自我認同」。
我們不知不覺,把「拖延」從一種行為現象,變成了「我屬於這一類人」的身份。

二、真正讓你痛苦的,不是沒做到什麼,而是「我有問題」
有些人一旦感覺自己又拖延了,就會心中升起強烈的自我否定。
不是簡單地說「啊,今天沒完成,好可惜」,而是直接跳到:「我真的很廢」、「我一事無成」、「我完蛋了」。
這種痛,已經不再是來自行為本身,而是來自內心那個「理想的自己」在批評指責。
理想中的自己,會對自己說許多「應該」的事:「我應該說到做到」、「我應該有百萬存款」、「我應該已經瘦了5公斤」。 然而,現實中的你往往都很難達到理想你的「應該們」。
與其不斷自責,不如先思考:
那個「理想我」到底合不合理?
它的標準是不是太高了?
是不是某種完美主義的壓力在作祟?
還是我在不斷跟他人攀比?
三、你越想戰勝拖延,反而越被其制約
很多人想要「克服拖延」,於是開始設立目標、訂計畫、發重誓,覺得自己這次豁出去了,一定要改頭換面。
但每次只要稍微進度落後,就開始覺得:「你看吧,我真的有病。」
即使某次表現得還不錯,也會對自己說:「只是一時的運氣好,我沒辦法保證以後都辦得到。」
這樣的思維其實是一種惡性循環。你一邊努力想要證明「我沒有拖延症」,一邊又在心裡相信「我就屬於這類人」。
結果就是:做得好時,不敢肯定;做不好時,全盤否定。
久而久之,你不是在改變拖延,而是在跟自己內心的評判打仗,讓自己筋疲力盡。
與其對抗拖延,不如去理解它背後的訊號
如果你也常常對自己說「我就是拖延症啦~」,不妨換個方式問自己:
- 我訂的目標,會不會太完美了?
- 我真的想要那個目標嗎?還是只是「應該要做到」的壓力?
- 我是缺乏時間管理技能,還是其實根本沒想清楚方向?
- 我是不是被逼得太累了卻還不敢,也不允許自己好好休息?
有時候,所謂的「拖延」,不是懶,也不是病,而是一種內心喊停的方式。它在告訴你:「這也許不是你真正想走的路」。
當你學會理解拖延背後的語言,也許你會發現: 你不是沒動力,而是太久沒好好傾聽自己。
如果你喜歡這類從心理深處出發,拆解日常內耗與情緒困擾的文章,歡迎追蹤我的主頁。
讓我們一起,把那些被貼上標籤的自己,重新好好看見、理解,並溫柔相待。
攥寫:Bernice Chai|小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