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善意謊言,是在保護對方?還是傷害關係?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raw-image


你是否也曾這樣做過:

因為怕對方受傷,所以選擇說謊;

因為不想讓對方失望,即使心裡有萬個不情願,卻還是勉強答應;

甚至當對方情緒低落時,你會自責,是不是自己哪裡做得不夠好。

這些行為,在表面上看起來是體貼,是替別人著想。 但在更深的層次裡,這些選擇,更多是出於一種習慣性的「情緒過度負責」

所謂「情緒過度負責」,是一種看似為他人設想,實則忽略了自己內在感受的應對模式。我們不只對對方的難過感到內疚,還會下意識地想阻止對方產生任何負面情緒,彷彿只要他們不開心,就是自己的錯

這樣的責任感看起來很高尚,但往往是壓垮關係、也耗損自我的無形重擔。

接下來,我想與你分享三個思考角度,幫助你慢慢放下「替他人的情緒負責」的習慣,學會更自在、健康地與人相處。

第一:承認每個人都有權經歷自己的情緒

我們常以為,讓別人開心,是我們該做的事。 但真相是:開心與失落是共存的關係。情緒有高有低,是每個人生命中最自然不過的部分。

當你試圖透過隱瞞、不說實話、犧牲自己來讓別人避免「受傷」時,你其實剝奪了他們面對真實情緒、經歷人生的機會,就如佈局,讓人活在被設計好的世界裡

如果一個人失戀、失業、或遭遇困難,你會說「人生總有低潮」;那為什麼當你說了一句誠實但不中聽的話,對方的情緒反應,就變成你要負責的結果?

要知道,對方之所以有情緒反應,不是因為你說了什麼話,而是對方自身需要面對該方面的功課,而你,只是剛好將功課帶到對方面前而已。今天不是你來帶功課,他日也會有其他人帶這份功課,直到對方願意從中面對與學習。

當我們願意承認:別人的痛苦,不一定是我們該阻止的,我們才能放下那份過度干預的焦慮,也才不會在關係中累得喘不過氣來。

raw-image


第二:情緒,是每個人自己解讀世界的方式

我們往往會忘記一件事:

人不是因為你說了什麼而有情緒,而是因為他們「怎麼解讀你說的話」而有情緒。

同樣一句話,有人聽完會笑,有人會覺得被冒犯,有人甚至會被深深觸動,從而改變人生方向。那到底是你的話有力量,還是他們的解讀方式決定了一切?

當你願意相信:每個人都戴著屬於自己過去經驗與價值觀的濾鏡在看世界,那你就不會再把所有情緒反應都攬在自己身上。

你可以尊重對方的感受,但不必全盤接收他的反應。你可以表達關心,但不需要因為他的情緒而委屈自己。

當然我能明白,做到這一步的你會有一定程度上的痛苦:

你能接得住對方的情緒,但對方未必能明白他需要為自己的情緒而負責,於是不斷地責怪你,甚至覺得「為自己的情緒負責」是種推卸責任的藉口。

是的,不清醒的人,你再怎麼說,對方就是聽不懂。而你能做的,就只能夠接納這種無奈,繼續走自己的人生之路。要相信,總有一天,你會遇到跟你一樣清醒、成熟的人。

第三:你最大的責任,是照顧好你自己

那些總是替別人的情緒負責的人,往往忘了一件事:

關係的穩定,不是靠你不斷地退讓與壓抑,而是靠你真誠而堅定地做自己。

當你能夠看見自己的情緒,並尊重自己的界線,你才不會因為別人的反應而驚慌失措,也更能在對方需要時,提供真正有力量的支持。

關係中的付出,是要有餘力才給得出來,也給得自在的。那些你硬撐著給出的笑容、答應、忍讓,到最後往往不是累積感情,而是累積壓力與誤解。

與其努力成為那個「什麼都替對方想好」的苦力,不如學著成為一個「理解自己、也尊重對方選擇」的大人。

當我們不再急著讓別人情緒穩定、氣氛完美時,反而能創造出更誠實、更靠近真實的連接。

你不需要替所有人的感受負責,你只需要為自己的真實和界線,誠實地站好位子。


如果你喜歡這樣從心裡深處出發、溫柔拆解人際與情緒難題的文字,歡迎追蹤我的主頁。 未來我會持續更新更多關於情感界線、自我成長與內在修復的文章,陪你一起,走在更清明自在的路上。

攥寫:Bernice Chai|小瑜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Bernice的沙龍
1會員
45內容數
探索情緒背後的渴望,修復關係中的傷痕。 這裡分享個人成長觀點、心理練習與關係修復的方法,給正在尋找內在力量的你。
Bernice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9/17
離婚後,你是否不自覺進入「無限補償模式」? 為了彌補孩子,我們可能過度讓步、過度給予,卻漸漸失去自己,也讓孩子越來越不安。這篇文章寫給所有離婚後努力撐起一切的父母: 你不必犧牲自己來換孩子的愛。真正穩固孩子內心的,是你的陪伴、界線與自我照顧。
Thumbnail
2025/09/17
離婚後,你是否不自覺進入「無限補償模式」? 為了彌補孩子,我們可能過度讓步、過度給予,卻漸漸失去自己,也讓孩子越來越不安。這篇文章寫給所有離婚後努力撐起一切的父母: 你不必犧牲自己來換孩子的愛。真正穩固孩子內心的,是你的陪伴、界線與自我照顧。
Thumbnail
2025/09/15
當你遇見一位離過婚的人💔心動之餘卻也猶豫:這樣的關係,真的能走得長久嗎? 在離婚日益普遍的現代社會,這篇文章分享3️⃣個深思方向,幫助你重新思考「離過婚」究竟是否應該成為愛情的絆腳石。
Thumbnail
2025/09/15
當你遇見一位離過婚的人💔心動之餘卻也猶豫:這樣的關係,真的能走得長久嗎? 在離婚日益普遍的現代社會,這篇文章分享3️⃣個深思方向,幫助你重新思考「離過婚」究竟是否應該成為愛情的絆腳石。
Thumbnail
2025/09/08
總是重複說出童年最討厭聽的話?壓力大時對孩子失控大吼?你不是失敗的父母!越來越多台灣家長選擇成為「覺醒父母」,決心讓傷害停在這一代。文章揭露為什麼改變教養方式如此困難:因為我們內心都住著「曾被忽略的小孩」。透過實用練習,重新定義親子關係。
Thumbnail
2025/09/08
總是重複說出童年最討厭聽的話?壓力大時對孩子失控大吼?你不是失敗的父母!越來越多台灣家長選擇成為「覺醒父母」,決心讓傷害停在這一代。文章揭露為什麼改變教養方式如此困難:因為我們內心都住著「曾被忽略的小孩」。透過實用練習,重新定義親子關係。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生過為了幫朋友出氣,而做出傷害自己或朋友的事?出氣之後,你和朋友的感情有更好嗎?這件事對你有甚麼影響嗎?在生活中,我們都會有自己關係要好的朋友,當朋友遇到困難時,伸出援手也是很自然的事,但是講義氣也必須有底線。
Thumbnail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生過為了幫朋友出氣,而做出傷害自己或朋友的事?出氣之後,你和朋友的感情有更好嗎?這件事對你有甚麼影響嗎?在生活中,我們都會有自己關係要好的朋友,當朋友遇到困難時,伸出援手也是很自然的事,但是講義氣也必須有底線。
Thumbnail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生過為了幫朋友出氣,而做出傷害自己或朋友的事?出氣之後,你和朋友的感情有更好嗎?這件事對你有甚麼影響嗎?在生活中,我們都會有自己關係要好的朋友,當朋友遇到困難時,伸出援手也是很自然的事,但是講義氣也必須有底線。
Thumbnail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生過為了幫朋友出氣,而做出傷害自己或朋友的事?出氣之後,你和朋友的感情有更好嗎?這件事對你有甚麼影響嗎?在生活中,我們都會有自己關係要好的朋友,當朋友遇到困難時,伸出援手也是很自然的事,但是講義氣也必須有底線。
Thumbnail
對自己的內心進行一次溫柔的對話,不要過於苛刻。體察自己的心情,並給予自己溫柔和支持。我們一起來看看自己,好嗎?
Thumbnail
對自己的內心進行一次溫柔的對話,不要過於苛刻。體察自己的心情,並給予自己溫柔和支持。我們一起來看看自己,好嗎?
Thumbnail
這篇文章著重於自我辯解的問題,並解釋了將箭頭指向內在的重要性。除了強調誠實面對自己的內心感受外,也提及了對於感覺良好情境的重視。作者同時呼籲讀者誠實問自己現在的感覺如何,並強調感覺無法說謊。這是一篇關於自我辯解的文章,對於欲改善自我辯解習慣的讀者有所助益。
Thumbnail
這篇文章著重於自我辯解的問題,並解釋了將箭頭指向內在的重要性。除了強調誠實面對自己的內心感受外,也提及了對於感覺良好情境的重視。作者同時呼籲讀者誠實問自己現在的感覺如何,並強調感覺無法說謊。這是一篇關於自我辯解的文章,對於欲改善自我辯解習慣的讀者有所助益。
Thumbnail
當他人的言語傷害了你,也許是他們不善於表達。但當責任無故推卸給你,即使堅強的人也忍受不住。愛是相互分享和支持,而沒有補充的愛,遲早會耗盡。
Thumbnail
當他人的言語傷害了你,也許是他們不善於表達。但當責任無故推卸給你,即使堅強的人也忍受不住。愛是相互分享和支持,而沒有補充的愛,遲早會耗盡。
Thumbnail
你知道自己平常所表現的言行舉止,往往與我們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相關聯嗎?你是否曾經有過,因為一時不察的無心而冒犯或傷害他人,到最後,連彼此關係為何會出現裂痕的原因都不明白的情形呢?「我說話、做事,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你硬是要把它想偏,我也没有辦法!」當別人對你的言行產生誤解時,你認為
Thumbnail
你知道自己平常所表現的言行舉止,往往與我們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相關聯嗎?你是否曾經有過,因為一時不察的無心而冒犯或傷害他人,到最後,連彼此關係為何會出現裂痕的原因都不明白的情形呢?「我說話、做事,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你硬是要把它想偏,我也没有辦法!」當別人對你的言行產生誤解時,你認為
Thumbnail
憤怒的底下,可能還有其他情緒。 但不管那是什麼,都是來保護我們的。
Thumbnail
憤怒的底下,可能還有其他情緒。 但不管那是什麼,都是來保護我們的。
Thumbnail
透過深入探索自己的恐懼,可以讓我們看見內心的真誠和感恩的品質。由愛的角度出發,去深入直指核心,觀察自己的心思變化和行為方式。持著愛的主軸去看,別人的恐懼和行為就不再讓我們感到不耐、厭煩或抱怨。愛上自己,便是今生最大的創造力。
Thumbnail
透過深入探索自己的恐懼,可以讓我們看見內心的真誠和感恩的品質。由愛的角度出發,去深入直指核心,觀察自己的心思變化和行為方式。持著愛的主軸去看,別人的恐懼和行為就不再讓我們感到不耐、厭煩或抱怨。愛上自己,便是今生最大的創造力。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