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錄片《我在荒野做了一場夢》的被攝者主角,正是荒野保護協會的創辦人徐仁修,將老師的人生故事拆分成七個章節,展現出徐仁修老師一生對自然生態的關懷與了悟。在森林裡無聲接近的觀察者,亦是步道上幽默介紹的導覽者,他將自己獻給了大自然,如同導演所述,看久了好似在觀看一種動物。然而對於觀眾來說,我更好奇本片如何形塑出這個人,而非造一個神,幸好電影並沒有選擇後者。從第一篇「原慾」談徐仁修最初走入荒野的起點,發生在5歲時他獨自在頭前溪邊探險,他聽見遠方的吼叫聲,誤以為是動物的長鳴,結果只是台鳴笛中的火車駛過,對於當時仍是孩子的他來說已相當震撼。在本片「前言」的段落中,節錄了孩提時他母親講給他聽的男子漢故事,他因此認識了泰山這個角色,成為他走入山林的啟蒙導師,到了第五篇「了悟」才揭露了徐老師的家庭背景,他的公務員父親當年為了幫祖父還清債務,他毅然決然辭去了工作返回故鄉,卻也因此讓徐仁修得以從小就跟土地親近,或許父親的這項選擇在潛意識中影響著他,才讓這位來自農林廳的公務員,沒有選擇升官坐進辦公室,而是選擇繼續走向深山裡。

為何片名是「一場夢」呢?片中紀錄了老師講述起自己的夢境,有次他生病高燒陷入昏厥,夢裡好似靈魂出竅般飄了起來,銀幕上呈現的影像,像是他在山路間飛馳,穿越了夜晚的叢林,光亮時動物現身,光暗後等待下一顆鏡頭,這比什麼《F1電影》裡的騰空飛行好看個無數倍。至於這份輕飄飄的感受也能夠對應到他的夢,他夢到自己遺落了相機,手中沒有能攝影的大砲,這份空虛感正是潛藏在他內心深處的恐懼。事實上, 徐仁修老師的夢境是有顏色存在的,如同本片的攝影,好似重現出老師的動物肖像集,因而成就出一場全彩的幻夢。本片夢境的另一主詞則是沈可尚導演,這部電影也可說是導演的「另一場夢」,他在跟拍的六年間學習如何放慢速度跟拍,學著不帶有目的性地接近自然,學會了獨自進到山林中探險。這部電影最值得讚許之處在此,我們見證了導演的轉變,學習如何與被攝者「同步」這件事。


本片每個章節開頭有著與自然無關的影像,這些以「石頭」為主體的影像,從滾動小石子到切割後堆砌成為建築,再到從石縫間透出光的重生,這是導演認為如何認識一個人追尋的艱苦過程,也是沈可尚導演編排的巧思,成就出這顆巧奪天工的巨大岩石。《我在荒野做了一場夢》在人物傳記中折射出寶石般的生命哲學,穿插著詩歌以此讚揚追尋大自然奧秘的美好,徐仁修老師彷彿成了推著巨石的薛西佛斯,看著他突然無力倒在石邊感到心痛難過,也因此見到這男人想起身繼續攝影的驚人毅力,這是他戮力一生想完成的志業,幸運的是我們作為觀眾能夠站在他的肩上,見到了溪流裡飛行的鑽石(豆娘),見到了峭壁邊鮮少現蹤的長鬃山羊,見到了水畔突然竄出的食蟹獴,見到了水中糾纏搏鬥中的鬣蜥,也見到了他心心念念僅在文字裡出現的「老虎」,成為想像力的獵人僅是老師的一句玩笑語,未說完的後話則是:行動吧!「探險隨時可以從腳下的土地開始。」
🎶延伸聽歌: #吾橋有水 《#就算只是夢 》
#我在荒野做了一場夢 #徐仁修 #荒野保護協會 #沈可尚 #牽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