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TRONG 宇宙 × 張拉結構如何解釋骨骼與筋膜的互相拉扯?》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一、建築裡的智慧

張拉結構(Tensegrity)原本不是醫學用語,而是建築概念。

20 世紀建築師巴克敏斯特・富勒(Buckminster Fuller, 1895–1983),

提出一種由桿件與拉線互相牽制的設計,

沒有一個零件獨自承重,卻能形成輕盈而堅固的形態。

幾十年後,身體工作教育者湯瑪士・邁爾斯(Thomas Myers),

將這個觀念引入解剖學, 用來解釋筋膜與骨骼的互相拉扯,

讓我們重新看見:身體是一張張力網,

而不是零件拼湊的機器。



二、舊觀念與新觀念

傳統的解剖學來自還原論,

它把身體拆成肌肉、骨骼、器官, 就像一台機器,哪裡壞掉就修哪裡。

這是舊的身體觀。

但張拉結構帶來新的想法: 身體是一張網,

一個地方的改變,會讓全身重新分配。

這不只是一個科學模型, 也是一種哲學辯證——

人,究竟是一堆零件, 還是一個關係的總和?



三、張力與衝突

在這個網裡,張力與衝突並不等於錯誤。

一個地方拉緊,換來整體的穩定;

一個地方釋放,其他地方也能跟著舒緩。

痠痛,往往不是單一部位的錯, 而是整張網在努力守護的訊號。

哲學提醒我們: 真正的平衡,不是沒有拉扯,

而是允許拉扯存在,並且帶著它共存。



四、森林reset 的陪伴

在 RESTRONG,我們不只看「哪裡痛」,

我們看的是「整張網怎麼在拉扯」。

RESTRONG reset 四步:

看見 —— 哪些線正在過度緊繃

釋放 —— 輕輕鬆開多餘的張力

穩住 —— 找到新的支撐與分配

留感 —— 把新的平衡帶回日常 reset,

不是單點修補, 而是陪你重新記住整體的呼吸。



五、RESTRONG哲學

張拉結構告訴我們:

穩定,不是衝突消失, 而是帶著張力,依然能安穩存在。

生活亦然, 矛盾與壓力,不一定是錯, 它們也可能是另一種支持。

reset,不是修復, 而是再次記得:

痠痛,是身體的語言, 它從未與你作對。

RESTRONG reset|Be you again.



📜 版權聲明

※ © 本文為 RESTRONG 品牌語氣森林原創內容。

語氣不是文案,而是一次次陪伴累積的信任。

如欲轉載,請註明出處、作者與版本時間。

💬 初稿發布:2025/09/27|版本:v1.0|方格子收錄版

RESTRONG|Be you again.

※ 本文僅為 RESTRONG reset 文化觀點與公開研究分享,非醫療行為或療效保證。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RESTRONG reset|瑞身壯運動按摩館
1會員
47內容數
這裡不是教你放鬆的帳號, 而是一個慢慢找回身體節奏的地方。 我們相信 reset 不是技巧,而是生活的一種方式。 每篇文章都來自現場陪伴, 留下身體怎麼慢慢鬆開、情緒怎麼被接住的片段。 RESTRONG|reset森林 × 結構回復 × 自我察覺 「 我們不解決痠痛 我們陪你慢慢找回自己。」
2025/09/26
很多人一痠痛,就以為是壞掉了。 但痠痛,其實常常是身體在提醒: 「我還能撐,但這樣下去不行。」 它不是錯誤,而是一種保護, 透過緊繃、代償,讓你先活下去。 在 RESTRONG,我們不急著消滅痠痛, 而是陪你 reset,慢慢理解守護背後的智慧。
2025/09/26
很多人一痠痛,就以為是壞掉了。 但痠痛,其實常常是身體在提醒: 「我還能撐,但這樣下去不行。」 它不是錯誤,而是一種保護, 透過緊繃、代償,讓你先活下去。 在 RESTRONG,我們不急著消滅痠痛, 而是陪你 reset,慢慢理解守護背後的智慧。
2025/09/25
人類結構不是最強,而是「最平均」一種為生存折衷的智慧。 骨盆的兩難、脊椎的壓力、足弓的穩定,換來了可塑性與高存活率。 但幾百萬年的演化,追不上工業社會的快,久坐與低頭成為新的枷鎖。 痠痛不是壞掉,而是提醒:折衷被用盡了。 reset,不是修復,而是陪身體找回平均的呼吸,讓我們用更舒適的方式活下去。
2025/09/25
人類結構不是最強,而是「最平均」一種為生存折衷的智慧。 骨盆的兩難、脊椎的壓力、足弓的穩定,換來了可塑性與高存活率。 但幾百萬年的演化,追不上工業社會的快,久坐與低頭成為新的枷鎖。 痠痛不是壞掉,而是提醒:折衷被用盡了。 reset,不是修復,而是陪身體找回平均的呼吸,讓我們用更舒適的方式活下去。
2025/09/24
筋膜記錄了久坐的僵硬、壓力的痕跡,還有那些沒說出口的疲憊。 reset 的第一步是「看見」——承認身體一直在幫我們撐著。 接著透過「釋放」,慢慢鬆開過度的緊繃; 「穩住」,找到新的支撐; 「留感」,把流動帶回生活。 reset 不是技術,而是一種陪伴, 讓筋膜從守護的枷鎖,重新成為自由的流動。
2025/09/24
筋膜記錄了久坐的僵硬、壓力的痕跡,還有那些沒說出口的疲憊。 reset 的第一步是「看見」——承認身體一直在幫我們撐著。 接著透過「釋放」,慢慢鬆開過度的緊繃; 「穩住」,找到新的支撐; 「留感」,把流動帶回生活。 reset 不是技術,而是一種陪伴, 讓筋膜從守護的枷鎖,重新成為自由的流動。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身體圖式便是這樣一個身處於科學轉折點上的概念。這個概念在其還具有充分的模糊與歧異性的情況下被使用,而在這一概念的發展進程之中,它自行推翻了原來的方法論,讓我們對身體的理解更進一步。透過探究這個概念在思想史裡的轉變,也能讓我們初步認識到梅洛龐蒂的知覺現象學如何不同於傳統心理學/生理學對身體的理解。
Thumbnail
  身體圖式便是這樣一個身處於科學轉折點上的概念。這個概念在其還具有充分的模糊與歧異性的情況下被使用,而在這一概念的發展進程之中,它自行推翻了原來的方法論,讓我們對身體的理解更進一步。透過探究這個概念在思想史裡的轉變,也能讓我們初步認識到梅洛龐蒂的知覺現象學如何不同於傳統心理學/生理學對身體的理解。
Thumbnail
本文(5萬兩千多字)是Ra Uru Hu講解關於人類設計中罕見的生物設計圖(Biology Design Chart),主要是涉及閘門與身體健康狀態的各個關聯器官及其醫療臨床應用。這些蠻實用的醫療資訊,平常的課程內容中較為少見。
Thumbnail
本文(5萬兩千多字)是Ra Uru Hu講解關於人類設計中罕見的生物設計圖(Biology Design Chart),主要是涉及閘門與身體健康狀態的各個關聯器官及其醫療臨床應用。這些蠻實用的醫療資訊,平常的課程內容中較為少見。
Thumbnail
社會設計的背後時常帶有對於特定議題的關懷、渴望的改變,究竟「設計」能夠介入社區或城市創造哪些改變?
Thumbnail
社會設計的背後時常帶有對於特定議題的關懷、渴望的改變,究竟「設計」能夠介入社區或城市創造哪些改變?
Thumbnail
  張永和,美籍華裔建築師,建築教育家。波爾州立大學環境設計學士、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建築學碩士,曾任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系主任、普利茲克建築獎評委。《邁向通用建築》為張建築師今年4/25在東海演講,在此感謝東海將演講公開上傳。   筆者大學時張建築師曾至淡江演講,具體講了什麼已忘得一乾二凈,只
Thumbnail
  張永和,美籍華裔建築師,建築教育家。波爾州立大學環境設計學士、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建築學碩士,曾任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系主任、普利茲克建築獎評委。《邁向通用建築》為張建築師今年4/25在東海演講,在此感謝東海將演講公開上傳。   筆者大學時張建築師曾至淡江演講,具體講了什麼已忘得一乾二凈,只
Thumbnail
設計與工程的執行受到許多外因介入影響,如財務、勢力、認知、地位、亦或是另一種無知而再也不能像過去般單純!
Thumbnail
設計與工程的執行受到許多外因介入影響,如財務、勢力、認知、地位、亦或是另一種無知而再也不能像過去般單純!
Thumbnail
三、新有機建築-體系性建築   筆者試著以新的哲學典範-體系性哲學,探討在該哲學下的新有機建築-體系性建築,以補充、拓展、延續有機建築的哲學與生命。體系性哲學的核心是關係與互動;即透過關係與互動,形成一整體性、原創性、非線性因果性、開放性、動態性、循環性。以下試著以該哲學比較德國有機建
Thumbnail
三、新有機建築-體系性建築   筆者試著以新的哲學典範-體系性哲學,探討在該哲學下的新有機建築-體系性建築,以補充、拓展、延續有機建築的哲學與生命。體系性哲學的核心是關係與互動;即透過關係與互動,形成一整體性、原創性、非線性因果性、開放性、動態性、循環性。以下試著以該哲學比較德國有機建
Thumbnail
前言   本文一方面,藉由本學期(112上),中央哲學研究所陸敬忠老師開設的課程-「西方哲學專題Ⅱ:體系性方法學」,思考何謂體系性哲學;另一方面,藉由介紹德國有機建築集大成者-旅德華裔建築師李承寬(1914-2003)之兩本著作;成大建築系孫全文老師的《李承寬與德國有機建築》(2008
Thumbnail
前言   本文一方面,藉由本學期(112上),中央哲學研究所陸敬忠老師開設的課程-「西方哲學專題Ⅱ:體系性方法學」,思考何謂體系性哲學;另一方面,藉由介紹德國有機建築集大成者-旅德華裔建築師李承寬(1914-2003)之兩本著作;成大建築系孫全文老師的《李承寬與德國有機建築》(2008
Thumbnail
  「建築史提供一種避免武斷的方式,不是在讀歷史書並從中找出最美的一部分,是試圖弄清楚不同元素之間的理性連接,哪些元素是形成連接的必要條件。原始的建築學,真實的建築學,原始小屋的建築學原理是骨骼,它的光線和裝飾都直接源於構造上的必要元素。」-Jacqueline Gargus   何謂
Thumbnail
  「建築史提供一種避免武斷的方式,不是在讀歷史書並從中找出最美的一部分,是試圖弄清楚不同元素之間的理性連接,哪些元素是形成連接的必要條件。原始的建築學,真實的建築學,原始小屋的建築學原理是骨骼,它的光線和裝飾都直接源於構造上的必要元素。」-Jacqueline Gargus   何謂
Thumbnail
  何謂物體系?相較於人與人、人性與人性的關係,物體系即是物與物、物性與物性的關係。但何謂「關係」?在建築系的評圖場上,時常討論建築、人與自然三者間的關係。然而,近看建築教育,卻絲毫未對何謂「關係體係」有所著墨。筆者試圖藉由探討《物體系》,來釐清人與物的關係,進而談論,若這個世界是客體在思考
Thumbnail
  何謂物體系?相較於人與人、人性與人性的關係,物體系即是物與物、物性與物性的關係。但何謂「關係」?在建築系的評圖場上,時常討論建築、人與自然三者間的關係。然而,近看建築教育,卻絲毫未對何謂「關係體係」有所著墨。筆者試圖藉由探討《物體系》,來釐清人與物的關係,進而談論,若這個世界是客體在思考
Thumbnail
  我在107年7月1日的貼文〈何謂解構主義式教育─以成人教育之淡江建築教育為例〉中提到:「建築設計雖然說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但是卻有檢視答案是否合理、是否夠「建築」的標準,而那標準便是建築之所以為建築的東西,如果跳出建築的脈絡便稱不上是建築了。建築設計課便是學習「建築語言」的過程;這樣的過
Thumbnail
  我在107年7月1日的貼文〈何謂解構主義式教育─以成人教育之淡江建築教育為例〉中提到:「建築設計雖然說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但是卻有檢視答案是否合理、是否夠「建築」的標準,而那標準便是建築之所以為建築的東西,如果跳出建築的脈絡便稱不上是建築了。建築設計課便是學習「建築語言」的過程;這樣的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