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美國的一位筆友回信,看到她說在當地也很「內卷」,剛巧又看到梅根的斜槓人生 說的給自己「鬆綁」真的很有感慨。
我在美國的筆友其實是內地人,移居到了美國已經十多年,也準備讀完第二個PhD了。學歷幾乎都強得輾壓很多人,而且還是研究炙手可熱的AI相關。
她給我的一段文字是這樣的:「最近又把自己卷了一下,明天兩篇文章提交,感覺我好像就喜歡這種忙碌的狀態……每天像一台發動機一樣,有時候我也不知道我的驅動力到底在哪裡。總是覺得在內心還有一些遺憾,或者是說自己還有欲望,按道理到了我這個年紀應該就應該躺平了。」
她和我的年紀差不多,理論上一些經歷、公司裡的職級甚麼都有一定的收穫,但我們總是沒有「上岸」似的。
我嘗試用沒系統,單純感覺和認知的去解釋,我想除了是傳說中國觀念總是希望孩子不自滿,父母都總是在孩子小時候做到甚麼都說「仍要努力」,一句空泛得不可的「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就矮化了拿了世界第一的小孩子。
這傳統觀念一方面是不想孩子自滿而失去了進步的動力,但同時間也成為了一對無形之手,令孩子長大後變成自我逼迫的人。
我欣賞日本職人精神,他們是精益求精。兩者其實極為相似,都是在自己可能已經做得好好的情況,仍然要做得更好的渴望,而人類歷史上這種精神推動着各類技術的進步。但匠人/職人精神是發自內心的,對完美的渴望,和怕被批評、怕被比下去、怕被淘汰的想法有出發點上的不同。
簡單點說就是一個是自我開心的內在動能,一個懼怕負面結果的推力。
但的確在很多人的生活裡,無形之手不只一對,公司、朋友、群體和社會有很多對無形之手。比如我自己在資安這行,很大的無形之手就是找工作時,總會有人問有沒有哪張認證,所以我常笑說,「人有我有」的,在別人問你有沒有前,我已經考了。但結果是所謂三大黃金認證考過了,新一代的認證又出了,然後涵蓋更多的認證又要考了……
然後一些文章發佈、業界活動又是盡量要出席,這些對工作沒有直接幫助,但在行業「浮上水面」,露一下面還是需要的。
有時候回想起來,我們對於「躺平」這個日子是不是存在我也不知道,尤其在香港這種甚麼都「鬥快」,剛才我乘捷運時,也遇到人是生怕上不到扶手電梯似的,又斜線插隊,又在最後一刻才站到右邊,而且大家都是鬥步速快一般……整個社會的步伐速度彷佛全部都按了X 1.5似的。
因為她的一位朋友是台灣人,也曾在去年一齊來香港時有見過。她的朋友是心理學家,有接見很多心理問題的客戶。我從他口中也聽過,原來在美國,心理病如抑鬱症、焦慮症這些很普遍,他們也不介意會去看心理醫生去處理問題。
近一年來,我自己也有開始有研究這些心理病的症狀,因為覺得身邊有朋友也是因為這個原因而性情突變,甚麼影響了感情生活和工作。
我暫時的結論是,人真的不能像橡皮筋那樣拉長得太久,因為這樣的壓力是確實會令橡皮筋變形、變薄甚至斷了。套用在人類身上,就是真的會在性格思維上改變、會令他們身體健康出狀況甚麼出現有自毀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