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源:白色力量的誕生(2019)
2019年8月6日,柯文哲在台北成立「台灣民眾黨」,沿用1930年代蔣渭水的政黨名稱。初期的口號是「超越藍綠」「理性、科學、專業」,鎖定都市中產、專業人士與年輕選民對藍綠不滿的情緒,打出「白色力量」品牌。

第三勢力
核心特徵:強調政策與專業問政,不以傳統統獨意識形態為主軸。
二、初步崛起:立院第三大黨(2020)
2020年大選,民眾黨不推總統候選人,專注於不分區立委選舉,最終獲得5席,成為國會第三大黨。這是台灣政治近年罕見的「速成型第三勢力」。機會:靠「專業問政」「監督執政」形象吸引理性選民。
弱點:組織鬆散、地方基層薄弱,政黨制度化程度低。
三、全國化挑戰:柯文哲參選總統(2022–2024)
隨著2022年地方選舉與2024年總統大選,民眾黨逐漸由「台北市政壇延伸」到全國舞台。柯文哲在2024年總統大選中拿下約26%選票,顯示其跨藍綠的吸引力,但也突顯「柯文哲個人品牌=民眾黨品牌」的現象。
黨魂轉折:
- 從「理性、專業」逐步偏向「柯式個人魅力」。
- 為了擴大票源,開始吸收藍綠邊緣票,價值光譜模糊化。
四、未來課題:第三勢力如何制度化(2024之後)
民眾黨若要在台灣政壇長期存在,必須走向制度化,不能只依賴單一領袖。需要在三方面下功夫:
- 價值重塑:重新凝聚「理性專業」核心理念,避免被藍綠吸納。
- 組織建設:加強地方基層、青年培訓、政策研究團隊。
- 人才多元化:吸引非柯文哲系統的新生代進入黨內決策層。
未來兩種可能:
- 正向:成為穩定的「政策導向第三政黨」,在藍綠之間長期生存。
- 負向:淪為「藍綠附庸」或隨著領袖退場逐漸邊緣化。
五、總結:第三勢力之路的啟示
台灣民眾黨的崛起說明,社會對「超越藍綠」的力量確有需求。但「第三勢力」真正的挑戰不在於選舉一時得失,而在於如何建立穩定的價值認同與組織制度,讓「白色力量」成為持久而非昙花一現的政治品牌。
台灣民眾黨的前世今生
──從「柯文哲式第三勢力」到尋求全國政黨定位
1️⃣ 創黨背景(2019)
- 成立:2019年8月6日由柯文哲在台北成立,沿用1930年代蔣渭水「台灣民眾黨」名稱
- 初始「黨魂」:「超越藍綠」「理性、科學、專業」
- 定位:都市中產、專業人士、年輕選民對藍綠不滿的出口
2️⃣ 早期發展與2020立院進入(2019–2020)
- 2020大選:不提名總統,集中立委不分區,獲5席,成為第三大黨
- 黨魂特徵:以「專業問政」「監督執政」為賣點
- 弱點:組織鬆散,地方基層不足
3️⃣ 柯文哲參選總統與全國化挑戰(2022–2024)
- 柯文哲個人品牌=政黨品牌:2024總統選舉拿下約26%選票
- 黨魂轉折:「白色力量」漸成「柯式個人魅力」;開始吸收藍綠邊緣票
- 困境:政策與價值不易區隔、地方組織建設緩慢、被質疑「小藍化」
4️⃣ 面向未來(2024後)
- 挑戰:如何從「柯文哲個人政黨」轉型為「制度化第三政黨」
- 「黨魂」可能演變:
- A. 保持「專業理性、政策導向」特色,強化青年與中產專業支持
- B. 或淪為「藍綠附庸」失去獨特性
「黨魂」演變簡表
階段核心精神語言符號潛在弱化因素創黨初期超越藍綠、專業理性「白色力量」「科學理性」高度個人化進入立院專業問政、監督執政「第三勢力」「國會制衡」組織鬆散總統大選個人魅力、全國化「柯文哲=民眾黨」藍綠邊緣化、價值模糊未來轉型制度化第三黨、政策品牌「理性、專業」重塑青年流失、被吸納
分析重點
- 民眾黨是台灣近代罕見快速崛起的第三勢力;
- 初期靠「反藍綠」「專業理性」獲青中選民青睞;
- 目前最大挑戰是「柯文哲個人色彩」與「政黨制度化」之間的張力;
- 如果無法在價值、組織與人才上完成「黨魂」固化,未來可能重蹈新黨、親民黨等第三勢力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