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看與遠觀國民黨(1)

2023/06/13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這是基於一些人敲碗的部分,內容涵蓋筆者個人從小的經歷、見聞,長大後翻看資料,接觸運作者,直到現在年紀大了點,終於可以開始寫點有意義的東西。
當然,你不認同,堅決認為全部都是編的,根本不是這樣,那也無妨。
因為,國民黨整個組織乃至思想文化,從馬英九時代開始就逐漸崩解,到洪秀柱竟可以一時取得總統候選人身分,確定往下加速崩壞,已經無可逆轉,直到韓國瑜在韓流力拱下上位,國民黨正式宣告死亡。

從深藍視角,剖析國民黨何以至此

你現在認識的國民黨,已經不是以前的國民黨,更不是真正的國民黨,若你覺得我這話講得很國民黨,你是對的。本篇全部都是基於一個標準深藍家庭出身的人,浸在當中然後一步步踏出的看法,不從國民黨視角看,難道要從黨外的角度?
主客觀本就是選擇,客觀上從組織能看到一個架構,但這看不出組織文化,打從心底深處認同的價值。而價值又分很多種類,更有層次不同,想要了解一個組織,無論你想的是加入還是裂解,總得要研究一下。
再也沒有比偏執的想要徹底殲滅,不留任何餘地的做法,更無法解決問題的。台灣現在是民主時代,沒有辦法物理性消滅政敵,雖然不少國民黨的老人真這樣想,讓他們掌權還會竭力朝此方向去做。現實來說,除非投降中國,政府組織全部被接收,不然還是做不到,而且還會培養更多仇敵,加速自己滅亡。
筆者沒在開玩笑,這就是馬八年幹的事情,只是完全失敗罷了。
以下正文開始,再次強調,信不信隨你。

隨中國國民黨逃來台灣的中國人,並非全是「國民黨人」

國民黨做為百年老店,有其歷史傳承,還在中國大陸之時,對日抗戰、對內剿匪,嚴格說根本就沒有中央集權過。隨著蘇俄介入東亞,扶植中國共產黨取得內戰勝利後,所謂的「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內部的涵義非常複雜。
來台的國民黨成員,不僅有屬於老國民黨派系,如一路追隨的陳誠、情治相關的中央俱樂部(CC派)、戴笠建立的軍統系;也有政府體系的官僚,如元老張羣、接替胡適逝世後的中研院院長王世杰(倫敦政經學院畢業);更有許多原本算老蔣政敵的地方軍閥,都隨著中國大陸赤化,19通通逃來台灣,像是桂系二把手白崇禧(作家白先勇之父)、晉系閻錫山。(編:部分人物介紹可參考文末)
1948年3月29日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民大會開幕,時任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帶團至中山陵謁陵。
1948年5月20日蔣介石就職總統,再赴中山陵謁陵,一旁為蔣宋美玲。畫面中蔣介石側後方軍裝男子,即為桂系一把手、副總統李宗仁。蔣屬意的副總統人選為孫文之子孫科,對李當選副總統並不滿意,似有意保持距離。
這些人名義上都是國民黨成員,皆擔任過國民政府要職,然而稍微對中國近代史有點研究的人,都曉得這些人很難說是徹徹底底的國民黨員。有人是真心相信三民主義,有人一路跟隨蔣介石,亦有政治上的敵人,更有對陣沙場的經歷。若要將這些人全部都歸納成一個「國民黨」,實在太小看組織運作的複雜性。
若想要了解國民黨組織系統的人,必讀陳明通所著作「派系政治與臺灣政治變遷」(編:連結內有全文電子檔),這是基礎之一。但基礎不能代表一切,像是21世紀後才出頭的政治人物,早年脈絡不過是個學生,派系都沒定方向,是不能直接推論的。而且派系變動非常劇烈,例如朱家驊,擔任過教育部長、行政院副院長、中研院代理院長,赫赫有名被視為CC派人士,卻後來自立門戶,與CC派關係轉敵對,這又該怎麼說?

當代國民黨人難以一語道盡的「中國情懷」

政治本就是隨不同狀況調整立場,就算現在台灣選舉,民進黨自己派系也是鬥來鬥去(編:民進黨也是一個黨外反中國黨大團結,所以會有鄭南榕跟李敖都是「黨外」這種一般人看起來有點離奇的狀況),怎麼可能國民黨就是一個大腦沒有異心。
真要筆者解釋,那就是一切都是「人」,派系跟隨著人去成立、運作、變化,而派系也會由內部的成員組成,漸漸轉換風格、目標。沒有什麼亙古不變,絕無同文同種就得要一家人的道理。
但這又要如何解釋,國民黨進入21世紀後,許多老人跟第二、第三代的表現,如此的難以解釋,對中國抱有無比尋常的情懷,卻又說不出個道理?
這是因為,國民黨的組成,不同系統來自不同文化,利益來源亦不相同,有家族與共產黨是血仇,有人則是毫無關係,而不管第一代有沒有仇恨,第二代也可能根據他在海外留學、國內讀書各式各樣經歷,對中國共產黨有不同的想法。這更不要說近20年,中國改革開放後的經濟紅利,轉變不少人的思維。
當中有自發性的,也有受到中國資訊戰攻擊的受害者,很難一語道盡。就算是第一代來台的國民黨老黨員,也會因自己對於中國兩字的感情,做出各種不理性的抉擇。尤其是老黨員年紀大,自知來日無多,也不會想那麼遠,感性超過理性,做出許多害死子孫的行為。當然也有老黨員寧死不與共產黨來往,更不在乎中國兩個字的意義。
所以,筆者把大家弄混了?是,不先去掉既有的想法,很難去理解國民黨三個字所代表的整體意義。

國民黨人腦中的中國:文化性、民族性、實質性

光是「中國」兩字,定義就千奇百怪。
對中國的看法,大致上可以分三大類。
  • 文化性:不認為國號、政體必須要統一,只要在文化上保有中國色彩即可。
  • 民族性:堅決認定需要一個中國人統一的國家,而當中必須包含台灣,完全不接受任何階段性的脫離。
  • 實質性:兩岸各別一國也沒關係,重點是生活在其中的人,是否過著民主自由的生活。
而這三種看法透過教育體制,讓我們現在50歲以上的人,基本上對中國是混雜著民族、政府、文化,一團糨糊的理解,要他們分開是非常痛苦,拒絕面對的。(編:這不就是認知失調……)
為何難以面對?因為這種敘事詩非常便利,可以各取所需,當需要時就採用某一方面的敘述。
例如,談到兩岸統一的重要,往往用民族去解釋,同文同種就一國,但你問他為何英美分兩國,國家政府的定義?通常就是反過來講文化,若你追問文化的差異,又會繞到政府治理效能。總之,混成一團對於讓自己感覺像是一個論述大師,膨脹自信心具有很好的效果。
你不要覺得很奇怪,這是從小教育的成果,以筆者為案例,從小父親教的概念,就是兩岸都是中國人,只是共匪很壞,總有一天是要統一的——而這當然是要三民主義、中華民國去統一中國。內容的敘述,包含各種共匪三反五反、文革禍害,其體制之邪惡,在文化上就是跟中國共產黨完全切割,沒有並立的餘地。
但是,這無法解釋中華人民共和國持續存在的事實,所以這時候出現很多國際現實、見利忘義敘述,將歐美日等國進行部分妖魔化。有點類似中國遇到各種國際障礙,寫作文都要加一句「美帝亡我之心不死」的概念。這算是國民黨人很容易相信疑美論、疑日論的根源。(待續)

編按:部分人物及組織簡介

陳誠:和蔣介石為浙江同鄉,原本就讀北洋系統的保定陸軍軍官學校,1920年加入國民黨。1924年國民黨受蘇聯援助成立黃埔軍校,由蔣擔任校長,陳誠歷任砲兵科教官、砲兵連長,當時便受蔣介石賞識;1950年代到60年代,陳誠長期擔任中華民國副總統兼行政院長,可見其受蔣信任的程度。
中央俱樂部(CC派):以陳果夫陳立夫兄弟為首的中國國民黨主要派系,兩人是蔣介石結義兄弟陳其美的姪兒;二戰後CC派失勢,陳立夫長年留在美國,70年代才到台灣定居。
戴笠與軍統:軍統(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是戴笠建立並領導的特務機關,以進行暗殺知名。1946年戴笠意外死亡(也被懷疑遭到暗殺),軍統局改組為國防部保密局,1955年再改組為中華民國國防部情報局,同時期組織人事經一番鬥爭後納入蔣經國系勢力。蔣介石1920年代便任用戴笠等人從事情報特務工作,後來發展的組織錯綜複雜,但大致可分為軍統和中統體系。
軍統局起初分成負責黨務的第一處及特務的第二處,戴笠為第二處處長,第一處處長則為CC派徐恩曾,隨後又以第一組為基礎成立「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簡稱「中統」,軍統由戴笠負責。陳立夫、朱家驊均曾任中統局長,但實務由副局長處理,戰後中統歷經改組成為中華民國內政部調查局。
張羣:國民黨政學系元老之一。政學系是以官僚和議員為主體的鬆散集團,前身是反對孫文重組強調個人崇拜、服從領袖的中華革命黨,而由國民黨脫黨成員成立的政團組織歐事研究會,1920年代後期部分人員加入蔣政權,成為國民黨內派系。張羣1927年擔任國民政府接管的上海同濟大學校長,後擔任上海市長才進入政府官僚體系,直到1930年代中期才成為政學系領導人物。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4.5K會員
1.3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