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無一定的形象,禪也非坐非臥,開悟見性需要真參實究,並找善知識印證。
明白地說,「佛法知見」真的無法幫助學人解脫生死苦海。「佛法知見」可以讓我們產生信心,以及大道的方向和輪廓,但我們要的是「真正走上大道」,所以需要參究。古今皆如此,飽讀詩書、很能分析比較、詮釋書寫的佛學教授、佛學博士,不一定被印可開悟見性;不識字或不懂佛學名相的小孩子,有可能就被印可開悟見性。就解脫與佛法真義而言,佛學教授反而得趕緊請益開悟的小孩,否則都尚未開悟,空有大量佛法知見,當生死病苦、無常現前,到底撐不撐得住?還是就驢胎馬腹受生了?
古代神贊禪師也提醒他的師父,不要像蜜蜂鑽不過(只鑽研經書上的知見):福州古靈神贊禪師。本州大中寺受業後。行脚遇百丈開悟。却迴本寺。受業師問曰。汝離吾在外得何事業。曰並無事業。遂遣執役。一日因澡身。命師去垢。師乃拊背曰。好所佛殿而佛不聖。其師。迴首視之師曰。佛雖不聖且能放光。其師又一日在窓下看經。蜂子投窓紙求出。師覩之曰。世界如許廣闊不肯出。鑽他故紙驢年去得。其師置經問曰。汝行脚遇何人。吾前後見汝發言異常。師曰。某甲蒙百丈和尚指箇歇處。今欲報慈德耳。其師於是告眾致齋。請師說法。師登座舉唱百丈門風。乃曰。靈光獨耀逈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其師於言下感悟曰。何期垂老得聞極則事。
真實的佛法很活,惠忠禪師說過:「山河大地皆是如來身。」一切花草樹木,人事物等在禪師眼中都是現成公案,而學人開悟的角度與時機也是很多元的,如同佛陀可以在菩提樹下開悟,我們也能在馬桶上、床上甚至正在清理廚餘時開悟。
當你開悟時,你所說的,會切合佛法智慧,到時你要隨緣開示、寫書都可以。最擔心的就是尚未開悟(還不認識佛),只有吸收很多佛法知見、重新排列組合、自我詮釋或拾人牙慧,就開始說法如雨。試問這樣對於眾生的法身慧命有何益處?
溈山禪師問仰山禪師:「涅槃經四十卷,多少是佛說?多少是魔說?」仰山禪師答:「總是魔說。」溈山禪師說:「已後無人奈子何。」這則公案的意旨是什麼呢?
另外在《海底生煙》中紀錄:
一個僧人在安居解制後,拜見惠菴禪師。惠菴禪師問:「你從何處來?」僧人答:「我從海印寺來。」惠菴禪師問:「方丈性照法師說些什麼?」僧人答:「在法床上,他說:『佛的八萬四千經典全是妄念。』」惠菴禪師立刻問:「你要怎麼做,才能離開由你口中來的妄想?」這兩則公案需要我們好好參究琢磨。
禪宗六祖惠能傳承下的南宗禪,犀利直截、一針見血。例如本文其實都只是葛藤、閒家具,也都是「知見」,即使深入研究此文是無法開悟的,除非參究其中的公案。我們並非說「佛法知見」不好,只是跟真正的開悟見性無關,當你參究到究極處的末後句,三藏十二部經是找不到答案的。禪師只是慈悲懇切眾生都趕緊開悟,認識自己這尊佛,與三世諸佛手把手同行!如果你因為「佛法知見」獲益,隨喜讚嘆,你因此增加了信心、道心及菩提心,這樣你更應該百尺竿頭,透過參究真正體證佛法,成為一尊初生佛,才是報答佛恩的最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