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愛的藝術》

更新 發佈閱讀 15 分鐘

愛是什麼?在孤獨世代,人要如何去愛?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我推薦每個人都去讀佛洛姆的《愛的藝術》。

對於現代人來講,愛意指一種感覺,正如我們常說的「墜入愛河」,似乎愛總歸是身不由己的,是被襲擊的,遇到那個對的人,一切就完整了。但佛洛姆否定這種看法。他認為愛是能力,也是藝術。

為什麼我們會認為愛無須學習?他提出三個原因:

1.認為愛的問題主要是被愛,而不是去愛。因此如何變得可愛,如何能夠被愛才是重點;

2.假定愛的問題是對象的問題,而不是能力的問題。受到浪漫愛情觀的影響,以及我們的文化基底是購買慾,奠基於互利交換的概念,所以養成用商品的方式看待人的框架;

3.混淆了「墜入情網」和永久性的「在愛中」的差異。

這在佛洛姆看來都是錯誤認知。他把愛視為藝術,而精通藝術需要關注三個因素:掌握理論、掌握實踐、把精通愛看作終極關懷。本書也以理論到實踐的路徑,帶領讀者進行一場藝術式的學習之旅。

人為何會誕生愛的慾望?人作為被拋擲到世上的存有者,未經同意就進入了一個不確定和開放的處境,他必須面臨與他人分離的事實,生死不由己,在自然和社會的力量之前孤獨無依,這一切都使得生命成為難以忍受的牢獄。

要如何克服分離,實現合一,超越個人生命找到一體性,成為每個時代和文化的難題。佛洛姆總結了三種社會處方:

1.狂歡迷亂。代表作法是自我催眠、服用藥物和參與宗教儀式,缺點是效果轉瞬即逝;

2.從眾。現代消費社會的主流,跟隨大眾看一樣的電影,追一樣的明星,聽一樣的歌和討論一樣的事情,這種作法不夠強力,也非真正的合一。這些從眾的人被佛洛姆稱作「畜群」。要達到一致化的效果,獨裁國家採用威脅和恐怖手段,民主國家則是透過暗示和宣傳手段。;

3.創造性工作。尤其體現在藝術家和工匠身上,與流水線工人不同,因全程參與了作品的創作過程,透過與作品達到合一,進而達致與外在世界的統一。但這種合一不是人與人的合一,達不到愛的高度。

可見佛洛姆不認同這三種處方的有效性,關鍵仍在於建立真正且長久的愛。在此,他首先提醒人們愛的錯誤樣態:共生合一。

「共生合一」是不尊重個體差異,缺乏創造性的人際關係:

1.其生物學模式是懷孕母親和胎兒的關係;

2.其被動形式是屈從,即受虐狂。受虐狂讓自己成為另一個人的一部分,而作為一部分,他同時是偉大、權能和確定性的一部分。如同偶像崇拜,但對象不限定於人,受虐狂還可屈從於命運、疾病、音樂,和由毒品或催眠引起的迷亂狀態;

3.其主動形式是支配,即施虐狂,用吞噬他人的方式來膨脹和擴張自我。

「與『共生合一』不同,成熟的愛是在保存一己完整的前提下達成的合一,是在保存一己個體性的前提下達成的合一。愛是人身上的主動力量,這種力量會突破人與人之間的藩籬,把人與他人合一起來;愛可以讓人克服孤立感和分離感,但又讓人仍舊可以做自己,保留自己的人格完整性。在愛中,出現了兩個人既是一又仍然是二的弔詭。」(p.67)

我們必須體認,愛主要是給予,而非領受。正如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給予是因為滿溢而出,太陽也不因給予陽光而匱乏,毋寧說只有在給予中,我才體驗到我的強壯、豐饒和能力,才展露了生命力的搏動,從而欣喜萬分。

給予不是單行道,當我們把東西帶入他人生命,便同時觸發了反饋機制。有過優質分享經驗的人一定能回憶起類似的體悟,當我們拋出想法,這個想法就會成長,語言似乎透過說話者自行蔓延,借助一來一往,竟攀至未能預想的高地。給予使得領受者也成為給予者,也就是佛洛姆說的:「愛是一種喚起愛的能力,而無能於愛就是缺乏能力去喚起愛。」

佛洛姆繼而提出愛的五個基本元素:給予、照顧、責任、尊重、了解。

責任意指對他人已表現出和未表現出來的需要之回應,「負責任」意味著能夠和準備好「回應」。

尊重則是「我願意讓另一個人依照本性生長」。

其餘三點我們都很熟悉,就不多做說明。

從我們最初接觸的愛 — — 家庭之愛 — — 說起,我們首先面對了兩種不同的愛的原則:

1.母愛原則:無條件的愛。「我會被愛是因為我是我。」

2.父愛原則:有條件的愛。「我愛你是因為你實現了我的期望,是因為你盡了你的義務,是因為你像我。」

人在童年時相處的兩種愛的原則,隨著年歲增長,應逐漸擺脫外在父母,將其原則內建於心中,方能發展出成熟的愛的能力。但切不可混淆,若只保留父姓良知,會變得嚴苛和不近人情,反之,則會喪失判斷力。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愛不是被愛,不是等待,愛是一個人與世界的關係,是能力,也是藝術。「如果我真正愛一個人,我就會愛所有人,就會愛世界,就會愛生命。」雖然對於我來說,這樣的理想太過高遠,實在很難說自己做得到。

在這之上,佛洛姆仔細討論了五種愛的樣態:

1.兄弟愛:所有類型的愛的基礎。意指對任何人都有一份責任感、照顧、尊重和了解,渴望促進他人生活。以「我們是一」的體驗為基礎,具有「中心關聯性」。所謂「中心關聯性」,是指佛洛姆深信人本質上的共通性,非表面的差異所能遮蔽;

2.母愛:具有兩個層次,其一是照顧和負責任的層次,好好把孩子養大;其二是要在小孩心中灌注愛生命的態度(再一次cue尼采)。要達到第二點,母親必須是一個快樂的人。這真的很難,相信亞洲家庭內部的紛爭各位都有目共睹。

3.男女愛:渴求完全的融合,渴求和單一個個人合一,具有排他性和非普遍性。此種愛應是很多人買這本書的緣由。佛洛姆的看法與目前主流頗有出入,男女愛不只是強烈的感情,還是決定、判斷和承諾。男女愛融合了兩個矛盾的觀點,即這是兩個特殊的人之間絕無僅有的聯繫(電影遊戲漫畫等流行文化老是宣傳的因緣面向),也是一種意志行為(所以要負責任)。

4.自愛:既然兄弟愛是對人類的愛,「我」又是人類中的一員,自愛自是非常自然又基礎的了。對佛洛姆來說,對人類的愛是愛具體個人的前提,肯定一己的生命、快樂、成長、自由,乃根植於愛的能力。自愛與自私不同,自私不是愛自己太多,而是愛自己太少,甚至仇恨自身。自私的人不快樂,急著從生活攫取滿足,掩飾和補償未能照顧好的自我。

5.對神的愛:愛上帝意味著人企求達到充分的愛的能力,企求實現「上帝」在一己身上代表的事物。很有趣的是,佛洛姆認為「否定一切神學和一切有關上帝的知識」是一神論的邏輯結果,因為上帝太偉大,人類太侷限,人類無法從上帝身上祈求什麼和得到什麼,只能謙卑,進而將上帝神秘化。他也提到,在西方主流宗教體系中,愛上帝本質上是思想體驗,而在東方宗教和神秘主義中,愛上帝則是強烈的合一體驗。

此處佛洛姆稍微岔開提到了東西方邏輯的差異。在西方,受亞里斯多德影響,亞氏邏輯成為了西方人思考的原則,這種邏輯建立在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基礎上(同一律指A是A,矛盾律指A不是非A,排中律指A不能既是A又是非A、不能既不是A又不是非A)。可見這種邏輯將事物切分得很清楚,由此導致了教條和科學。但東方的弔詭邏輯不同,弔詭邏輯假定了A與非A作為X的陳述詞並不互相排斥。這種邏輯導致了寬容精神和對自我改造的著重。兩種邏輯的衝突要舉出例子不難,譬如國族認同、混血兒、性別流動等,都在於考慮到現實中的事物是否能清楚切分,尤其在語言上。

延續宗教的話題,佛洛姆提到對神的愛和對父母的愛,在發展歷程上隱秘地對應著,這種對應是基於假定人類一開始崇拜的是母系神祇的基礎之上:

個人-依戀母親-依戀父親-在自身確立母/父性原則

宗教-崇拜女神-崇拜父神-在自身確立愛/正義原則

來到此處,佛洛姆主要講述的都是個體經驗,但人總是身處在社會中,在世界之中,環境因素對我們的愛的能力是否有影響?有,且無法逃避,因為「一個人愛的能力視乎他所身處的文化對一般人人格的影響力而定」,講清楚其影響正是本書第三章的任務。

現代文明用兩種手段助我們逃離孤單:工作和娛樂。前者透過科層化和機械化的工作,麻痹渴望;後者透過聲光刺激和日新月異的商品讓我們忙碌(尼采:有些人的生命不是「行動」而是忙碌)。人們認定幸福就是享樂,就是「囫圇吞棗地嚥下大量商品、景色、食物、飲料、香菸、演講、書籍和電影」,今天我們還能在名單裡加上短影音、電玩、漫畫、社群媒體。在這個態勢之下,世界成了「大蘋果、大酒瓶和大乳房」,每個人都是「吮吸者」。既然萬事萬物皆可交換和消費,那愛當然也不例外。

這種文化之形成,造就了佛洛伊德的興起。佛洛姆提到,佛洛依德之所以在一戰後流行,是由於資本主義的精神變化:從強調儲蓄改為強調花費,從把自我刻苦作為經濟成功的手段,改為把消費作為市場擴大的基礎,作為焦慮不安的機械化個體的主要滿足手段。「壓抑說」之受歡迎與消費文化互相呼應,呼籲人解開枷鎖,滿足慾望。此時,性與愛不再可分,前者被認為是後者的推手。

佛洛依德之後,精神分析家沙利文隨著時代發展,提出了愛的本質在於合作。在合作中,兩人按照規則比賽,保持雙方權益,享受優越感。這是二十世紀疏離和市場性人格的描寫,是「二人份的自我中心主義」。

回想佛洛姆對愛的定義可輕易看出,兩者都不是真正的愛。這些錯認與未能於內心建立父/母性原則的結果共同作用,造就了神經質的愛。神經質的愛有諸多類型,如依戀母親的媽寶,依戀父親的敵視異性者,沈浸在白日夢中的受虐狂,把愛人偶像化的無自我認同者,沈迷於電影和情歌中的感傷愛情的觀眾,期望孩子完成自己人生意義的父母等等。

這些神經質的愛的共同特徵是沒有個體自我,都想逃離自身去和對方合一,失去了創造性。愛不是歇息之地,愛訴求共同行動,接受挑戰,必須牢牢把握著生命的本質,與自我合一。可以看到,佛洛姆深信人有本質,人性也具有共通性,這正是我有疑慮的地方。但這種疑慮,究竟是因為理念不同,還是被消費文化污染,還沒有想得很清楚。

但無庸置疑,現代人早已把自己商品化,網路是櫥窗,光鮮亮麗的外殼下藏著一顆孤獨的心,喊著看我看我看我,為什麼不看我?是我不夠好嗎?是我不夠魅惑嗎?人把生命能量看成投資,意圖在人格市場謀求最大利潤,以交換/交易他人目光,目光就是愛(即便是錯認的)。「除了向前走,他沒有目標;除了公道交易,他沒有原則;除了消費以外,他沒有其他獲得滿足的方式。」

在如此多理論之後,關於愛的實踐,佛洛姆承認無法談更多,因為實踐因人而異,每家作法都不同。唯一可提點的,是實踐的前提,這些前提是紀律、專注、耐心和保持對愛的無上關注。最後一點的意思是,必須把愛視作生命中最重要的藝術,持之以恆,而不是交差了事的任務。

要達到愛,還需克服自戀心態。自戀的人認為只有存在於一己之內的事物是真實的,其他事物都不具有真實性,只能換算成有用和有害兩種價值。換言之,不能僅僅把外在於自身的人事物視作工具/手段。在他看來,自戀的反面是客觀性,需按照事物本然的樣子看待他們。這是第二個令我疑慮的觀點,在我看來,人無時不處在框架中,歪斜之外空無一物,正是框架使我們看見,框架是那根指認的手指。譬如說,我們只有懂得了文學語言,才能讀懂文學。每個人讀《哈姆雷特》有不同的觀點,對錯並非最主要的因由,而是框架的差異,框架在開顯意義的同時遮蔽了另一些意義。

佛洛姆還提到信仰對愛的重要性。他將信仰分為非理性信仰和理性信仰,前者服從非理性權威,後者指根植於一己的思想或感受的信念。聽起來很玄,但他繼續解釋,這種信仰不是關於特定事物的信仰,而是信念中的確定性和堅定性,是性格特質。理性信仰以獨立判斷為依據,以創造性觀察和思考為基礎,無視大部分人的意見。

理性信仰讓我想到海德格「常人」的概念,常人即大眾,人有從眾的欲求,一旦從眾,人就處於非本真的狀態。為了達致本真,人必須意識到人是此在,生命是自己的,而此在是可能性,人有力量去改變。在現實生活中,理性信仰體現在如下四點:

1.確信他人的基本態度、人格核心和愛是可靠的。在張愛玲的《半生緣》裡,世鈞大抵就是對曼楨信任不足,才釀成悲劇;

2.對自我的信心,相信人格有一個不變的核心,這個核心就是存在於「我」背後的真實,是我們對我們的同一性的信念之所寄。因這種核心才能作出承諾;

3.對他人的潛能有信心,如對待孩子的態度,到底是助其成長,還是限制其方向,決定了教育和擺佈的不同;

4.對人類的信心,相信人類只要得到適當的條件發展潛能,就有能力建立一個尊崇平等、正義和愛的社會秩序。

相信潛能在此處對佛洛姆來說很重要,由此帶出的論點是,信仰/使用權力和理性信仰是相反的兩極。因為權力意指舊秩序,信仰權力等於不相信潛能,不相信可能性能突破舊框架長出新事物。我們必須秉持勇氣去信任人類的潛力,並透過獨立的判斷,斷定某些價值無比重要,把生命押注在這些價值上。

《愛的藝術》從個體講到集體,從理論講到實踐,呈現出佛洛姆的思路,他始終是整體地把握生命本身。在他看來,男女愛、家庭愛、宗教愛和兄弟愛是不可分割的,你只有愛人類,愛自己,愛鄰人,才能始終如一愛一個人。在社會層面,你也必須在生活中處處採取創造性和積極性的態度,才能愛。愛不分場所,不分族群,種種要素缺一不可,如此嚴苛之要求,在我看來幾近不可能,卻又在心中隱隱期待著其實現。這種大愛,就是John Lennon的IMAGINE吧。

但佛洛姆也絕不是一個空想家,他不忘強調,愛之艱難,社會得負很大責任。資本主義的交換理念,與愛的本質格格不入,而人在社會走,也難以獨善其身,多是為了糊口,做著無須創造性甚至不道德的工作。由此愛的厥如,與其給個體開藥方,不如針對社會做整體規劃,這也正是他在書中最後的呼籲:

「我們的社會是由一個經理層級系統所營運,是由一批職業政治家營運。人們是被大眾暗示所推動,把生產更多和消費更多作為目的本身。所有活動都是從屬於經濟目標,手段變成了目的。人都變成了機器人:吃得好,穿得好,但已經沒有對人作為人的特質和功能的終極關懷。人要能夠去愛,他必須被安置在他最崇高的位置上。經濟機器必須是為他服務,而不是他為它服務。他必須能夠與人分享經驗,分享工作。而不只是分享利潤。社會必須以這樣的方式加以組織:在這樣的社會裡,人的社會天性和愛的天性不是與他的社會存在分離,而是兩者合一。」

寫於2024.01.12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鹽詞的壞書評產生器
5會員
63內容數
雜食,讀小說、理論、社科類書籍和怪書。分享誠實閱讀心得。 獲鍾肇政文學獎,桃城文學獎,作品曾刊登在《印刻文學生活誌》。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如果要寫愛情觀的話,要寫什麼呢?如何愛一個人?如何被愛最幸福?如何是不被愛呢?還是愛的是什麼樣的人?不愛的是什麼樣的人?
Thumbnail
如果要寫愛情觀的話,要寫什麼呢?如何愛一個人?如何被愛最幸福?如何是不被愛呢?還是愛的是什麼樣的人?不愛的是什麼樣的人?
Thumbnail
之前在探討愛是什麼文章裡,每個人對愛的體悟不同。 可以是追求與感受。也可以是付出與呈現。 如果要統稱,我會說:愛是落實在生活的實踐者。 愛是一種需要通過實踐和行動和體現的情感。 無論是一句言語關心、眼神交流、精神互動等等。 落實在情感上,可以是家人朋友寵物等等,日常一點一滴發生。
Thumbnail
之前在探討愛是什麼文章裡,每個人對愛的體悟不同。 可以是追求與感受。也可以是付出與呈現。 如果要統稱,我會說:愛是落實在生活的實踐者。 愛是一種需要通過實踐和行動和體現的情感。 無論是一句言語關心、眼神交流、精神互動等等。 落實在情感上,可以是家人朋友寵物等等,日常一點一滴發生。
Thumbnail
“愛情的存在只有一個證明:那就是雙方聯繫的深度和每個所愛之人身上的活力和生命力。這也是我們所能看到的愛情的唯一成果。”
Thumbnail
“愛情的存在只有一個證明:那就是雙方聯繫的深度和每個所愛之人身上的活力和生命力。這也是我們所能看到的愛情的唯一成果。”
Thumbnail
所有的難,都是一種對愛的提問。而我們難以靠自己找到答案,這就是為何我們需要夥伴,我們需要通過與他人的互動中去感受愛。 這就是人,在愛中執迷,又通過執迷了解真實的愛。
Thumbnail
所有的難,都是一種對愛的提問。而我們難以靠自己找到答案,這就是為何我們需要夥伴,我們需要通過與他人的互動中去感受愛。 這就是人,在愛中執迷,又通過執迷了解真實的愛。
Thumbnail
愛某一個人並不只是一種強烈感情,它還是一個決定、一個判斷和一個承諾。
Thumbnail
愛某一個人並不只是一種強烈感情,它還是一個決定、一個判斷和一個承諾。
Thumbnail
愛與不愛 說不出原因 這樣的一種存在 就是神秘的哲學
Thumbnail
愛與不愛 說不出原因 這樣的一種存在 就是神秘的哲學
Thumbnail
了解愛,學習愛,實踐愛
Thumbnail
了解愛,學習愛,實踐愛
Thumbnail
無論是愛情還是親情,人與人的靠近都是一種愛與被愛的親密練習,如何表達愛、如何化解衝突、如何面對自己對於失去愛的恐懼,都是人們一輩子的課題。
Thumbnail
無論是愛情還是親情,人與人的靠近都是一種愛與被愛的親密練習,如何表達愛、如何化解衝突、如何面對自己對於失去愛的恐懼,都是人們一輩子的課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