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我彌留之際》

更新 發佈閱讀 17 分鐘

《我彌留之際》是經典的意識流小說,它講述了邦德倫家族出殯的歷程。此番出殯不尋常,可謂波瀾壯闊,一家人在炎炎夏日之下跋涉10天,屍體發臭,禿鷹尾隨,歷經水與火的試煉,終於抵達目的地。聽來是一則激動人心的盡孝道的故事,實際上各懷鬼胎,藉著這趟旅程滿足私慾,就連棺木中的逝者也不例外。

提到福克納,《我彌留之際》常被視作入門之作,就連放在意識流小說的名目下,也算得上金牌友善成員之一。本書由15個人物敘述的59個長短不一的意識片段構成,讀者穿梭於不同人物的觀點,讀起來不輕鬆,可見意識流有多難消化。既然如此,容我在此簡短聊一下意識流,若有錯歡迎指正。

意識流在玩什麼?

一般認為,意識流的代表作家是喬伊斯、伍爾夫和福克納,以及偶爾被納入偶爾被排除的普魯斯特。意識流的革新之處在於由傳統上著重外在情節的描述,轉入內在人物心理的刻畫。內心的衝突和思緒的運作作品的主幹。

影響意識流誕生的因素方方面面,亨利·詹姆斯的心理寫實小說將19世紀的外在寫實轉向了內心審視,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提出意識是流動的概念,佛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以及伯格森的「直覺」和時間「綿延」的概念等等。另外也有研究者追溯到叔本華的唯意志論和尼采的非理性哲學。這些講起來很長,我也不是專業的,就略過,最後會列出本文的參考書目,在此只總結一些典型特徵。

意識流常見的手法是內心獨白,讓敘述者袒露心靈運作,常常搭配自由聯想,造成當下與回憶、現實與夢境的混雜並置,時空錯置等效果。其次,意識流小說也淡化了故事情節,增加了閱讀難度,讀者須從支離破碎的線索中拼湊全貌,無法坐享其成。

由此,形容意識流小說時,一般不會是「清晰」、「簡潔」,而是「紛繁」。譬如《我彌留之際》的這段:

「杜葳·戴爾說我們到時候可以買些香蕉。那台小火車就在櫥窗玻璃後方,在軌道上紅亮亮的,運行於軌道時閃出明滅光影。爸說因為麵粉和糖和咖啡太花錢了。因為我只是個鄉下男孩吧,因為其他男孩都在城裡。他們有腳踏車。為什麼當一個男孩在鄉下,麵粉、糖和咖啡就會是太花錢的東西呢?『難道吃香蕉不是更好嗎?』香蕉沒了,就這麼給吃掉了。沒了。小火車在軌道上運行時再次閃出光芒。『為什麼我不是城裡的男孩呢?爸?』我問。上帝造了我。我可沒要上帝把我造在鄉下呀。如果祂能造出小火車,為什麼不能為了麵粉和糖和咖啡把我造在城裡呢?『吃香蕉不是更好嗎?』」

這段至少可以拆出三件事,一是櫥窗裡的小火車,二是買香蕉,三是城與鄉下。讀者的任務就是從一團亂之中拉出被分割的線,試著重組,看線與線之間有關係或沒關係。

這樣寫,並非故意為難,受到當時思潮的影響,這些作家認為人的意識是流動不居的,所謂有邏輯合語法的語句都是經過理性剪裁的結果。他們嘗試透過語言捕捉真實的心理狀態。與過往的寫實主義不同,這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寫實,即心理的寫實。

然而這裡遇到的問題是,這種模仿是否注定矛盾?比方說,人的思緒是否存在前語言的內容?用語言去捕捉前語言聽起來是荒謬的。另外,這類小說常出現「不使用標點符號」的長句,呈現意識的流動狀態,同時暗示了人物的情緒(焦慮、失神之類的)。然而所謂的流動,只要透過讀者自行斷句,就能得到理解,也就是說,作家是在構思好句子後,再將它們製作成長句,以理性的方式構築非理性的思維,此種思維的曖昧之處在於,一些研究者認為意識流把作者踢出了小說,讓人物自己說話,實際上說話的仍然是作者。「不使用標點符號」的流動效果,是否是一種兩層機制構成的幻象?第一層,我讀到這些段落,自行幫它斷句,理解它的意思,第二層,我將想象中的流動效果加在上頭。「理解」和「感受」在兩層分別作用。

托馬斯·福斯特在《如何閱讀一本小說》裡提到,沒有一種獨立叫做「意識流」的技巧,沒有這種東西,我們其實是非常寬泛地使用這個術語,來描述許多技巧共同製造的效果。他提出「中介」這條理解路徑。意識流小說用最少的敘述中介再現意識活動,沒有選擇、排列和重述。在角色之外,不存在敘述中心。「思想」讓位給「意識」。「中介」就是傳統上所認為的作者,作者會篩選字句,使得小說清晰明瞭,是一種控制,而「去除中介」就是把「控制」拿掉,像EVA的暴走一樣。然而和暴走不同的是,這個拿掉後的失控,其實是一種更隱密的控制,畢竟若當真失控,讀者便無法從小說裡得到任何東西。它就像繞了一個更大的圈,最後仍將必要的線索交到你手上。所以在我看來,意識流小說的「中介」變成了讀者、評論者,然而這不是「換句話說」,因為在整理的過程中必定造成理解的偏差。

最後,意識流和傳統心理描寫的差異是什麼?在意識流之前,並非沒有心理描寫,只是傳統的人物具有單向、直線、清晰、規律性、連貫性的心理特徵,偏向理性。意識流的人物具有交錯重疊、雜亂無章、離奇複雜的心理特徵,強調非理性。

以15個人物為代表的貧窮白人

《我彌留之際》由15個人物的59個小節構成,有些人講得多,有些人講得少,聽起來很嚇人,這樣的書怎麼會是入門呢?

入門是比較出來的。意識流三大家裡,喬伊斯自由恢宏,伍爾芙詩歌化,兩者都不好讀,相比之下,福克納有更多傳統的特徵,人物意識較為連貫。如果你讀伍爾芙讀得痛苦,試一下《我彌留之際》吧。本書情節曲折離奇,被象徵死亡的禿鷹緊緊尾隨的家人們,得合力通過水與火的試煉,最後有人瘋了,有人失去了一條腿,有人賣了最心愛的馬,才把母親下葬。

為什麼非得把母親帶回娘家呢?若就地掩埋,不就無需歷經重重難關了嗎?這裡有兩層原因。表面上,這是因為母親愛迪的遺言。私底下,則是各人都有進城的理由。父親安斯想要裝假牙,長子凱許想買留聲機,長女戴爾想買墮胎藥,而么子瓦達曼想要火車玩具。餘下的二人,次子凱爾看似無欲無求,只不斷重複自己沒有母親,而三子珠爾則時刻不離自己的愛馬。

若說這是一個出殯的故事,舊版的標題《出殯現形記》就很精準,既提到出殯,也暗示了家人之間的不和睦。然而出殯隊伍在第140頁才出發,扣掉序,仍有115頁,超過本書的三分之一,只關注出殯過程顯然不足。《出殯現形記》瞄準的是每一個人,而《我彌留之際》直覺上指向的是死去的母親,或描述以母親之死對周遭環境造成的震盪。的確,作為「我」,愛迪雖只佔了一節,卻成為評論分析的焦點。「我」和「彌留」指向什麼,就看各人要從什麼角度切入。

這一趟出殯的艱辛也有其外在原因,若不是這一家人窮,也不至於付出慘重代價。它描寫的是美國南方貧窮白人農民在社會向工業化轉型時期的困境。福克納的寫作具有地方色彩,他寫出了一個相對保守,仍然維護著以往信念和道德法規的南方。所以在小說中不難發現,人物總是提到道德和上帝,然而所作所為卻難說真有那麼道德。這是一個在現代化進程中傳統逐漸崩壞的南方。

然而傳統價值與現代資本主義文明之間的對立並不簡單分明。父親安斯抱怨城裡商人無需流汗,不像農民過著困苦的生活。與此同時,家人也嚮往著現代化的好處:假牙、墮胎藥、火車玩具、留聲機。我們也能讀到,自詡正直的寇拉以上帝之名,看不慣愛迪的所作所為,認為她沒有盡到母親的責任,這也是傳統的壓迫。本書對傳統和現代的態度是曖昧的。

要處理好15個人物不同的聲音不容易,個人獨白的內容、形式、角度等都要作出差異。這是本書的亮點所在,長子凱許是一個工具思維的人,他始終關注的是怎麼打造一副好棺材,要用什麼木材,要施行什麼步驟,一板一眼,像在讀說明書;長女戴爾滿腦子想著孩子,哪裡找人墮胎,根本無心哀悼;父親安斯整天自憐,細數自己糟了什麼厄運,彷彿全世界都針對他。然而最引起我注意的是次子達爾和么子瓦達曼。瓦達曼是小孩,似乎有智能障礙,於是意識流的技巧在他身上發揮得淋漓盡致,因為他受到最少的理性干預,思維習慣性地跳躍,呈現一種瑣碎的樣態。上面那段摘錄,正是瓦達曼的內心獨白,所以放心吧,這麼嚇人的寫法大多在瓦達曼身上,其他部分都相對好理解。至於達爾這個角色,我另開一段好了。

多視角敘事的一個優勢在於去除敘述中心,也就是說,沒有一個人是權威,世事是多元觀點的交匯(或不交匯)。但有時候我會懷疑,比方說次子達爾這個角色,他有一種知識分子的氣質,他總是在觀察,意識甚至能穿透到他人身上,看到不在場的人在做什麼,在想什麼,而更多時候,他抽離、評論,給人的體感很冷。如此超然,以至於在解讀時,評論者可能會更同情他,將他最後的發瘋視為是世界瘋了,他才是清醒的一方。在過程中,你會不自覺更相信達爾的思緒。相對的,父親安斯和鄰居寇拉,你就覺得這兩個人的話非常不可信,尤其與其他人交叉比對之後。我認為這是多視角敘事的有趣之處,你可以選邊站,但無法否認達爾有一種天然的客觀優勢。

次子達爾在故事後期意圖燒毀棺材,或許是他察覺到旅途的荒謬,或被家人的疏離擊垮了,看清家庭不過形在神散,不如親手終結。這件事耐人尋味,沒有人去搞清楚達爾怎麼想,為了不要賠錢,堅決認定他瘋了。縱火事件強調了家人之間的疏離,每個人各有心思,互不了解。但讀者要怎麼看縱火事件呢?至少在我看來,將縱火視為達爾是清醒的唯一一人的證據,實在過於浪漫化。倒不是說這種觀點沒有道理,而是他畢竟燒的不只是母親,還有農家的勞動成果,造成的損害太血淋淋,不是他的「清醒」就說得過去的。其次,達爾長期的「觀察」位置,難道不是最冷漠的存在嗎?這樣的「客觀」,難道不是最病態的表現嗎?

這樣的觀點落差可能來自於讀者們簽署了不同的閱讀契約,也就是說我們在閱讀時同意對幻象讓步多少。在我看來,燒掉穀倉造成了他人實質的損失,在有些人看來,或許就只是虛構故事裡一種浪漫化的表現。這點也可回到多視角敘事的討論上,我們說本書很好地呈現了多元的聲音,不代表這種呈現令人信服。這種種聲音,終歸逃脫不了限制,就像讀昆德拉時你覺得很多人的思維都是知識分子式的:觀察、分析、長篇大論。本書的么子瓦達曼非常不像小孩,他甚至會思考存在,而達爾的思維也過於複雜,我不自覺就會懷疑,我簽署的契約沒有給我足夠的空間去忽視這種偏差,然而這也不代表這是不可接受的。接受一個幻象,一個被造出來的角色,如果他能更好傳達的話,這是文學化的退讓。還好不只是我一個人這麼想,詹姆斯·伍德就說過:《我彌留之際》的敘事者很少聽上去真的像孩子或文盲。我想,當我們把這些內心獨白拿給對應身分的人看,他們認得出自己嗎?

我簽署了這樣的契約的一個緣由,或許來自於本書在出殯前的描寫具有一種紮實的質地。母親病危,各人等死,這樣一個過程,可以處理得煽情,本書卻沒有,反倒是各人做著瑣事。等死於是介於日常與非日常之間。瓦達曼去釣魚,戴爾斟酌墮胎,達爾為了三塊錢出門送貨,來不及見最後一面,凱許邊打棺材,邊把木頭拿給母親看。如果說浪漫化的等死奔向一個激情的瞬間,因而顯得不自然,本書則用了100多頁寫了非浪漫化的等死,反倒讓人想起現實中絕症死亡前的時間流逝。

隨著小說的推進,上述的等死又翻轉出新的理解,即各人或許是真的沒有那麼在意,家人間本就缺乏情感連結。若當真這麼理解了,又無法解釋珠爾賣馬、凱許斷腿等情節。《我彌留之際》就是這麼反覆橫跳,複雜起來的,你很難將他歸於單一觀點,必須綜合地理解。

關於女性的詞彙

「你和他還有世上所有男人,不但折磨活著的我們,還在我們死後拖著我們的屍體到處跑,我只希望——」

妻子說完這段話之後,山姆森承認自己總是搞不懂女人,即便共同生活十五年,也無法像男人一樣順其自然。

「自然」,是理解本書女性角色的一個切入點。我很願意將《我彌留之際》的「我」認作母親愛迪,也不避諱將最後一節留給她。在216頁,愛迪以內心獨白的方式出現了,在這一頁之前,子嗣們與洶湧的浪潮搏鬥,終於背著她的屍體渡河了。愛迪的聲音在此處成了一份呈堂證供,它將推高前一場戲中的恢宏,還是將其熱情澆滅,端視她即將說出的話。

結果,她是出來控訴的。原來這一場出殯之行是她對丈夫的復仇。她後悔結婚,既無法關懷孩子,也無法愛丈夫,只怨恨著生命,藉死亡報仇。所以,各懷鬼胎的不僅是活人,連死者也不例外,人/鬼都把出殯當作別的什麼。這次復仇成功了嗎?安斯自始至終都站在試煉的一旁,讓兒子們出力,直到故事結尾娶了新妻,換了假牙,可說是最幸福的人。而死者則在歷經長時間的出殯後發臭,失去尊嚴,差點消逝於水與火之中,可謂又死了一次。

愛迪想葬回娘家,可理解為她不認同這個與安斯結合的家庭。她唯一付出關愛的對象,就是私生子珠爾,而珠爾為了出殯,賣掉了愛馬,變得一無所有。愛迪最後可說輸慘了。但她的勝利不在文本之內,而在文本之外,即讀者對她的同情。她是一個在文學上如此不尋常的母親,不愛孩子,不愛丈夫,與他人密會偷情,誕下私生子,同時讓達爾終生念叨著「我沒有母親」(達爾另一讓人討厭,但同時又顯露人性的地方,正是他對珠爾「你的父親是誰」的追問)。她是否有充分的理由厭惡家庭呢?似乎沒有。她的控訴是寬泛且普遍的,甚至有點抽象,但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控訴才超出了個人的特殊境遇。畢竟所謂充分、理由、邏輯之類的話語,是針對佔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而言的。

她將懷孕生子視作懲罰,感嘆活著很恐怖,並明確指出人們透過語言「使用」彼此,但不觸碰彼此。進而,她也就將女性的問題具體到語言的問題,而語言的問題就是自然的問題。她說:

「他也有個詞彙。愛,他就是這麼稱呼的。但我早已經習慣這些詞彙好長一段時間了。我知道這個詞彙就跟其他詞彙一樣:只是一個用來填補匱乏的空殼子;而只要對的時刻到來,你不會需要一個詞彙去形容,就像你不需要驕傲或恐懼這些詞彙。」

在後續段落,她甚至以「空白」的方式呈現了詞彙的缺席。詞彙作為控制,一直是男人的武器。但她也說,「算計我的是比安斯或愛還要古老的語言」,也就是說,丈夫安斯本身也不知道自己被詞彙控制了,控制是無意識的,這些詞彙可能是「母愛」、「家庭」,翻譯過來,不就是責任與價值嗎?詞經歷了自然化,讓所有人認為這是自然而然,沒有道理的道理。這種自然是男性的自然,所以山姆森才說女性無法如男性一般順其自然。比方說,母親生了孩子,有母愛是自然的。然而愛迪這個人物正是一個控訴,她對詞彙說不。透過什麼方式呢?空白。沈默。

在生活中,詞彙的控制也無遠弗屆。前段時間有人告訴我,她與伴侶觀看一個戀愛節目時,明明兩性嘉賓都承認自己喜歡性愛,男友卻說女嘉賓是Bit*h。她想反駁,卻很難找到對等的詞彙,總是差點力道。我們看到,詞彙本身就是意識形態的,為了對抗,要麼創造新詞,要麼沈默。

我想到有兩個層面可以思考。一是歷史的方向,當時南方正試著跟上現代化和工業化的腳步,引起了思想意識方面的混亂。舊詞雖失去了捕捉現實的效力,卻囿於語言的滯後作用,難以適應時代,個體掙扎體現於語言層面,無力描述新的經驗與慾望。

二是,這種對詞彙的控訴,正好與「意識流」的顛覆潛質對應。它不好好說話,它創造新詞,打亂語法邏輯、句子結構,使得被壓抑的以語言的方式復歸。正如布赫迪厄所言:「經常出現的情況是,藝術場和文學場走在科學場前面:他們對科學場以為自然而然的東西提出疑問,社會學家或人種學家繼續毫不懷疑地寫出連續話語、敘述。」

參考書目

《經典解碼: 文學作品讀法系列叢書》

《從卡夫卡到昆德拉:20世紀的小說和小說家》 吳曉東 著

《如何閱讀一本小說》 托馬斯·福斯特 著

《外語學術普及系列:什麼是意識流小說》 李維屏 諶曉明 著

《福克納研究》 陶潔 著

《小說機杼》 詹姆斯·伍德 著


寫於2024.12.07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鹽詞的壞書評產生器
5會員
62內容數
雜食,讀小說、理論、社科類書籍和怪書。分享誠實閱讀心得。 獲鍾肇政文學獎,桃城文學獎,作品曾刊登在《印刻文學生活誌》。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上一篇,講到我絮絮叨叨跟過世的乾爹代表道歉,獲得乾爹覺有點煩的回饋之後。 很快我就在當同學過世的母親代表,完全理解了乾爹的心情。 當我躺在地上,代表同學過世的母親,我感到全然的放鬆、安詳、舒服與自在。 正當感覺一切都很好的時候,個案在一旁哭了,開始講述母親生前生病但因為自身太忙沒能多陪伴母
Thumbnail
上一篇,講到我絮絮叨叨跟過世的乾爹代表道歉,獲得乾爹覺有點煩的回饋之後。 很快我就在當同學過世的母親代表,完全理解了乾爹的心情。 當我躺在地上,代表同學過世的母親,我感到全然的放鬆、安詳、舒服與自在。 正當感覺一切都很好的時候,個案在一旁哭了,開始講述母親生前生病但因為自身太忙沒能多陪伴母
Thumbnail
「從此之後,我跟墳墓之間,再沒有別人擋住了!」  「這就是當年父母過世的感受。」 出發前一段LIne的對話,把作者勾來高雄,跟學長 聊聊 生死議題,作者以自身的故事引出對於生死議題的思考,並以文學、宗教等元素作為例子來闡述。文字內容洋溢著對生死議題的深刻思索,帶有關懷和情感。
Thumbnail
「從此之後,我跟墳墓之間,再沒有別人擋住了!」  「這就是當年父母過世的感受。」 出發前一段LIne的對話,把作者勾來高雄,跟學長 聊聊 生死議題,作者以自身的故事引出對於生死議題的思考,並以文學、宗教等元素作為例子來闡述。文字內容洋溢著對生死議題的深刻思索,帶有關懷和情感。
Thumbnail
這是一本你讀了,會開始為老後生活做打算的書。 這本同時也是少數讓我邊讀邊心驚膽戰的書。 書中有些情景,有照護經驗的人讀到, 必定會心有戚戚焉,絕對笑不出來。 遇到了,你就知道什麼叫「人間即地獄」。 先父生前罹患漸凍人, 是由母親照顧他, 身材嬌小的母親為了照顧人高馬大的先父,
Thumbnail
這是一本你讀了,會開始為老後生活做打算的書。 這本同時也是少數讓我邊讀邊心驚膽戰的書。 書中有些情景,有照護經驗的人讀到, 必定會心有戚戚焉,絕對笑不出來。 遇到了,你就知道什麼叫「人間即地獄」。 先父生前罹患漸凍人, 是由母親照顧他, 身材嬌小的母親為了照顧人高馬大的先父,
Thumbnail
時間不留人
Thumbnail
時間不留人
Thumbnail
我跟阿哥說好 不立您們的墓碑 化您們的骨成灰 在臻善園F1的角隅 最易標記涼亭的下方 我跟阿哥說好 請父親陪著母親作告別式 然後候了三十八年的父親 終也盼了母親死當同穴 父親臨終遺言 阿員,我這一生沒有做對不起妳的事 母親聽了潸然淚下 那晚近年關 窗外還下著寒雨
Thumbnail
我跟阿哥說好 不立您們的墓碑 化您們的骨成灰 在臻善園F1的角隅 最易標記涼亭的下方 我跟阿哥說好 請父親陪著母親作告別式 然後候了三十八年的父親 終也盼了母親死當同穴 父親臨終遺言 阿員,我這一生沒有做對不起妳的事 母親聽了潸然淚下 那晚近年關 窗外還下著寒雨
Thumbnail
親愛的孩子,因為某些考量,所以這幾年只有帶你去掃墓,而沒有帶弟弟妹妹們去,恐怕讓你有被抓苦力的感覺。我只是覺得你也到了該思考一下,關於人的一生,生與死這兩件大事:從哪裡來,要去何處,這兩個問題。關於慎終追遠,也許只是燒金紙、壓墓紙的儀式(咦!今年沒有人剝蛋?)
Thumbnail
親愛的孩子,因為某些考量,所以這幾年只有帶你去掃墓,而沒有帶弟弟妹妹們去,恐怕讓你有被抓苦力的感覺。我只是覺得你也到了該思考一下,關於人的一生,生與死這兩件大事:從哪裡來,要去何處,這兩個問題。關於慎終追遠,也許只是燒金紙、壓墓紙的儀式(咦!今年沒有人剝蛋?)
Thumbnail
去年媽媽驟然離世,整個人彷彿陷入了五里迷霧,一片茫茫。那時在IG限動上問說有沒有推薦親人去世適合看的書。其中,書友畫說有一天推薦了吉本芭娜娜的這本《廚房》給我。讀完覺得真的很適合那個狀態下的我,非常喜歡。
Thumbnail
去年媽媽驟然離世,整個人彷彿陷入了五里迷霧,一片茫茫。那時在IG限動上問說有沒有推薦親人去世適合看的書。其中,書友畫說有一天推薦了吉本芭娜娜的這本《廚房》給我。讀完覺得真的很適合那個狀態下的我,非常喜歡。
Thumbnail
母親病逝後,我按她的要求處理後事,遭到親戚的非議。透過這段經歷,我反思葬禮的意義以及我們對逝者的尊重。
Thumbnail
母親病逝後,我按她的要求處理後事,遭到親戚的非議。透過這段經歷,我反思葬禮的意義以及我們對逝者的尊重。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