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追求的還是要有人看。無論是文學創作、散文心得,還是評論文章,讀者的回饋始終是創作者的「養分」。我們當然可以提醒自己:「不要過度在意流量,不要被點擊率牽著鼻子走,要專注於作品本身的價值與深度。」這樣的提醒確實重要,因為文字的價值遠遠超過數字的累積。然而現實卻殘酷地告訴我們:如果文字沒有傳遞到讀者眼前,再用心的篇章,也只是一朵孤芳自賞的花。創作者的成就感,往往就卡在「有人看」與「沒人看」的細縫之間。

我之所以不斷提及這件事,並不是單純渴望數字上的滿足,而是因為我確實感受到一種環境上的困境。寫到今天,我累積了四千四百篇文章。對很多人來說,這個數字或許驚人,但對我而言,它早已是日常。我不會特意去炫耀數量,因為持續寫作已融入生活,就像每天喝水一樣自然。然而,當文章數量來到這個高度,卻更凸顯出環境的問題:為什麼如此龐大的內容篇數,無法換來穩定增長的能見度?為什麼在「方格子」裡,反而要面對曝光不足的挫折?
不可否認,我其實算是幸運的。這些年來,仍有出版社主動找我合作,邀稿、進駐,甚至規劃出版計畫。這些機會讓我感到欣慰,也代表我的文字確實被需要。但心底依舊有份難以釋懷:為什麼必須要在「外面」才會得到掌聲?在自家的平台裡,理應是孕育、支持創作者的土壤,卻往往讓人感到「自我表演卻無人喝采」的孤單。永遠只有十幾二十的點閱數。這樣的矛盾,對我來說更是一種信念上的衝突。因為在文創產業打滾數十年,我始終堅持一個原則:文創的核心應該是「從自家出發」。在我看來,文化價值不只是輸出,更要從「親切」開始。能觸及更多人,才能有更多互動。但很遺憾,在平台上的大部分互動,往往來自與我相同身份的創作者。我們彼此留言、彼此鼓勵,這當然溫暖,但久而久之也形成同溫層。結果不是擴散,而是「相互取暖」,又或許有些謾罵,但這些都是同溫層,創作者間互看不順眼,也有,因為相互間有利害衝突。
文化應該從自家社群、在地土壤開始,慢慢延伸到更廣大的受眾。但現實卻告訴我:必須離開「家門」,才有可能真正被看見。這不是創作者的錯,而是平台策略的問題。
環顧當下的數位平台,大多已被「演算法」統治。這些演算法追求的不是文字本身的質地,而是點擊效率、停留時間與轉換率。換言之,它們看重的是流量帶來的商業價值,而非作品的文化價值。於是,那些真正用心經營的創作者,常被淹沒在大量輕薄、速食的內容中。如果平台缺乏對深度文章的保護與推薦機制,創作者自然會感到被忽視。更嚴重的是,長此以往,平台的文化厚度會逐漸被削弱,一個本應承載文創價值的地方,也可能滑向庸俗與表面化。
我並不是沒有嘗試改善。對我來說,理解背後的環境影響,就是尋找突破的第一步。流量固然重要,但我更在意「有效的自然閱讀者」。所謂有效,不是隨手滑過,而是真正有人停下來,專注閱讀,甚至與我的文字對話。這才是文創的本質:創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交流與共鳴。如果這一點缺席,那麼再漂亮的數字,也只是空洞的泡影。
我常問自己:平台是否真正理解創作者的需求?我們這些人,不只是「內容供應者」,更是平台價值的根基。如果沒有創作者,平台又憑什麼存在?如果創作者在自家園地裡感到能見度不足,這其實已是平台策略與創作者間出現偏差的明顯警訊。
其實問題很簡單。平台對創作者確實不錯,但卻忽略了最核心的兩個需求:第一,要有廣大的閱讀者;第二,要有合理的變現機制。變現方面,平台做得相對成熟,成效很好;但在讀者規模與能見度上,卻顯得力有未逮。創作者的作品雖然還是有人看,但數量的多寡,必須透過數據比較才能顯現。一旦差距擴大,便會讓創作者產生被邊緣化的感受。
當我反思這些問題時,不免覺得諷刺。因為過去,我一直相信方格子這樣的平台,能承載一種不同於社群媒體的價值——它應該是一片專注於文字與創作的土壤。然而現實卻逐漸推翻了我的想像。當「演算法至上」的邏輯滲入,當曝光資源傾斜於某些形式內容,當創作者必須離開平台才能被看見時,這片「自家」的土地,也難免讓人產生疏離感。
說到底,我最想表達的,還是一個簡單的期望。期望「自家平台」能給予創作者更開放的支持,讓所有讀者能自由瀏覽免費文章,而不需要先成為會員。限制會員才能讀取,會流失許多外在非會員的閱讀者。這並不是要求特權,而是回歸常識:一個文化平台,本該讓用心經營的創作者,得到一般平台相應的曝光機會,讓讀者更容易接觸到這些作品。唯有如此,創作者才會有持續耕耘的動力,而平台也才能真正成長。
我仍然會繼續寫,因為文字對我來說並不是選項,而是生命的一部分。就算沒有掌聲,我依舊會讓文字持續流動,因為這是我與世界連結的方式。但同時,我也會持續提出觀察與建議,因為我希望「方格子」環境能夠更好。文創這條路,本來就不容易,我們彼此都希望能有好的發展。如果創作者只能在「外面」才被看見,那麼平台更該思考:為什麼「家」不能成為最先看見、最先支持我們的地方?
或許,這就是時代的矛盾。一方面,科技帶來前所未有的發聲管道;另一方面,演算法與平台策略卻築起一道道看不見的牆,限制文字的流動。這樣的環境既殘酷又真實,但我仍選擇繼續前行。因為我相信,當我們不斷書寫、不斷發聲,即便在沉默中,仍會有人被觸動。而那份觸動,就是文字最終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