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系列】公館圓環被拆、地下道被填:我們該如何看待都市更新?

更新 發佈閱讀 10 分鐘

公館圓環強拆與地下道封填:市府決策帶來的省思

事件脈絡:

「2025年9月13日凌晨0:00,台北市府啟動公館圓環拆除與公車專用地下道封填,工期65天、預計11月16日完工。官方主軸為交通安全事故減量,但因資訊公開與公共參與爭議,引發抗議與不信任。

這不僅是一場單純的交通工程,更是一場關於安全與記憶的取捨、效率與人情的拉扯。

以下,我將提出五項例證,逐一分析拆除圓環的爭議與影響。


一、深夜開拆:以安全的名義,卻換來信任危機

9月12日深夜,「守護圓環行動」聚集了約400名學生、居民與路權團體。他們手舉「蔣不聽!反對市府強拆圓環」的標語,試圖阻止施工。但午夜零時一到,警方封鎖圓環周邊道路,砂石車、水泥車迅速進入地下道開始灌漿。抗議群眾被迫後退,圓環拆除工程正式啟動。

市府給出的理由很直接:交通安全

依據交通局統計,公館圓環所在的羅斯福路/基隆路口,自2018年至2025年5月幾乎年年為北市肇事熱點第1;市府評估改正交後事故可望降約6成。平均每四天就發生三起事故,其中多數來自直行、左轉、機車待轉空間不足等車流交織問題。

然而,許多在地居民認為這是「突襲式施工」:市府在沒有完整溝通的情況下,深夜強行動工,不僅未能建立信任,反而引爆更大的社會不滿。


二、交通衝擊:55條公車改道,交通黑暗期來臨

公館圓環的重要性,不僅在於它是一個地標,更是南台北交通樞紐。

  • 地理位置:北接中正區市中心,南連景美、木柵、新店,東通信義,西出福和橋往永和。
  • 公車地下道角色:地下道通車57年,是羅斯福路南北向公車專用道的一部分,每天有55條公車路線通行,尖峰一小時高達300班
現場實地拍攝

現場實地拍攝

市府宣布地下道封閉後,55條行經羅斯福路公車專用地下道之路線,臨時改走平面。屆時,公車與一般汽機車混行,再加上號誌控管,交通勢必壅塞。市府自己也坦承,未來兩個月將陷入「交通黑暗期」。

市府稱仍保留平面大客車專用道、號誌連鎖以減少混流;但民間團體憂心尖峰每小時約300班公車需停等號誌,壅塞風險升高。

市府的配套方案:

  1. 改道建議
  • 往返中永和→市區:建議改走永福橋、汀州路、辛亥路。
  • 往返景美→市區:可取道景隆街、興隆路二段,銜接辛亥路或萬芳路。
    →問題在於,這些替代路線本身就有交通壅塞風險,一旦導入更多車流,是否真的能分流效果?
  1. 施工管制

全案65天(封填地下道44天+拆圓環與重劃標線21天),預計11/16完工;尖峰7–9、16–19施工車輛不得進出工區。」
→雖然考量到通勤,但仍無法避免白天施工對周邊交通的干擾。

  1. 捷運優惠
  • 9/13–10/31 平日6–9、17–20,凡一端為萬隆–新店區間(含小碧潭),另一端為任一站者,回饋30%(次月靠卡領取)。不適用定期票、單程票與敬老卡折抵。
  • 不適用1200定期票/單程票。
    →這項優惠被批評為看得到吃不到,因為許多通勤族使用的是1200定期票,無法享用折扣。
  1. 行人安全
  • 拆圓環後改為十字路口,行人穿越動線縮短,並設置安全島。
  • 施工期間加強引導,避免誤入工區。
    →但實際改善幅度仍待觀察。

從短期來看,這些配套能否有效減緩交通黑暗期,仍是未知數。


三、決策過程:半年倉促拍板,公共參與缺席

更受爭議的不是「拆與不拆」,而是決策的裁量與不透明

  • 3月25日:市長蔣萬安宣布要拆圓環、填地下道。
  • 5月29日:交通局草率舉辦首次地方說明會,僅用簡報展示事故數據,卻突然宣布一個月後開工。居民譁然。
  • 6月28日:原訂拆除日,因公民連署與議員反對,計畫暫緩。
  • 7月31日:第二場地方說明會,市府委託鼎漢工程提出模擬報告,強調事故可減少六成。居民仍然反對,質疑報告避重就輕。
  • 8月27日:市府逕行召開記者會,宣布9月13日強制拆除。

短短半年,市府從宣布到動工,完全未經過充分討論。更扯的是,議會與在地多次要求公開完整模擬數據(含延滯時間),從未完整取得,更加深程序與透明度不足的批評。

關鍵數字(如未來車流延滯時間)都未公開。這樣的資訊不透明,讓人質疑市府是否刻意規避監督。

這種「先射箭再畫靶」的處理方式,使市府背上「一意孤行」的罵名。


四、歷史鏡像:建成圓環的前車之鑑

公館圓環的命運,讓人想起曾經的「建成圓環」。

  • 1908年:建成圓環落成,成為市場與庶民飲食天堂,被稱為「台北之胃」。
  • 2001年:大火後改建為玻璃帷幕美食館,卻因租金糾紛與定位錯誤,淪為「蚊子館」。
  • 2016年:最終拆除,現址改為廣場。

建成圓環的消失,象徵傳統城市場景在都市轉型下被抹去。雖然官方強調市容改善、治安消防,但許多老台北人仍懷念圓環小吃與人情味。

如今,公館圓環也面臨相同的命運。雖不以美食聞名,但長年陪伴台大與師大商圈,成為學生記憶的一部分。市府以「安全」為名拆除,支持者看的是效率,反對者失落的卻是歷史與記憶的裂痕。


五、圓環設計的兩難:拆除或改造?

圓環原本是高效的設計,在車流量低的年代,不需號誌就能快速通行。但隨著車輛數倍增,圓環變成事故熱點。

一般來說,車輛最容易出事的地方有三個:匯入、匯出、和十字路口的衝突點。其中「十字衝突」最危險,因為車輛是直角相撞,衝擊力完全對撞,最容易釀成致命事故

但圓環的設計不同,車流是環形導引,不會出現直角對撞,所以自然比十字路口安全。也因此有專家認為台北市府說「拆圓環是為了安全」根本站不住腳,甚至像是國際笑話。

真正的問題在於:公館圓環的標線設計不良
  • 沒有明確的「入環導引線」與「入環前分流」,駕駛很容易選錯車道。
  • 例如現在:進入圓環前的「內側車道」標的是直行,但駕駛一旦照著標線走,會被帶進「內環」,那裡其實是左轉或迴轉的路線。
  • 結果就是,真正要直行或右轉的車子,反而得臨時切到外環,這就造成了頻繁的事故。

所以,問題不是圓環本身,而是標線規劃和設計不良

目前台北僅存的圓環:

  • 仁愛圓環(仁愛路/敦化南路口):有噴泉景觀,事故多發。
  • 景福門圓環(中山南路/信義路口):古城門地標,同樣事故率高。

這些圓環卻沒有被強拆,而是規劃「現代圓環」改造:

  • 增設導引標線
  • 縮減匝道
  • 設置減速設計

此舉雖可能降低通行效率,但能在安全與文化保存之間找到折衷

問題來了:

公館圓環真的沒有改造的空間嗎?
為何不採行仁愛圓環的思路,而是選擇最激烈的「拆除」?


筆者的觀點:

公館圓環的拆除,不只是單純的工程行動,而是一場關乎城市價值的議題。

支持者主張:平均四天就發生三起車禍,安全隱憂不容拖延;改為十字路口更直覺,事故有望下降六成。

反對者則質疑:公共參與不足,決策過於倉促;55條公車路線被迫改道,勢必影響通勤效率;城市記憶被抹除,居民的情感被忽視。

城市治理的難題,正是如何在兩種價值間找到平衡。當建成圓環與公館圓環接連消失,台北市民不得不思考:都市更新是否只能靠「拆除」來換取進步?

正如抗議標語喊出的:「不要只有車流,還要有人情。」若都市轉型只看重車速數據,卻忽略城市的歷史、人情與公共參與,我們失去的將不只是圓環,而是整座城市的靈魂。

這段時間,我翻閱了許多媒體報導與學者評估的資料,得到一個結論——任何事件的定義,往往都跳不開各自立場的解讀。李四川說得或許沒錯:即使只是骨折或擦傷,背後都關乎每一個家庭。車禍不僅影響健康,還可能讓勞工失去工作,特別是靠時薪維生的人,他們沒有病假、沒有特休,只要沒上班就沒有收入。而對通勤族來說,多花15分鐘,有人覺得無所謂,但也有人覺得影響極大。每個人衡量的標準,從來沒有絕對一致。

我更在意的問題是:台北市政府是否真的把相關數據完整公開,還是倉促草草定案?「黑箱」雖看似抽象,卻是關鍵。如果市府選擇忽視居民聲音、掩耳盜鈴,這樣的做法,真的是一個城市領導者該默許的嗎?

我不是工程師,也不是交通專家。但我希望大家靜下心想一想:公館圓環的拆除,究竟是一個時代的落幕,還是一個忽視民意的結果?我沒辦法給出正確的答案,只能期盼未來的交通不會更壅塞,事故不會更嚴重。

P.S. 我的【觀察者系列】一直是無償、出於自發的行為。一旦收錢,立場就容易被質疑,難以保持中立。
我相信社會議題應該源於熱忱與想改變現狀的行動;有酬的文字,往往不是在討論公共議題,而像是在推波助瀾、左右輿論。

前陣子我跟人討論過,想花一個月時間在上下班尖峰(07:00–10:00、17:00–20:00)用影像記錄公館圓環的車流與疏運狀況。可是家人和朋友非常反對,擔心我長時間暴露在廢氣中,而且認為這種行為相當沒有意義。

我是一個行動派的人,尤其身為男性更不想被貼上「只會出一張嘴」的標籤。也許我骨子裡就有種叛逆精神,驅使我想實際為社會、為這塊土地盡一份力。

夜鶯知道後立刻嚴厲斥責我:她說我可以專心寫議題,但若真的去拍攝,就不會再和我繼續合作。

也許她的喝斥讓我清醒,提醒我該克制,不要衝動行事。但想到鄭南榕為言論自由承受的極端代價,那份堅持的分量便變得無可忽視。 我不打算美化那類行為;若要以一句話概括他的信念,便是「不自由,勿寧死」。這種情感,我可以感同身受。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仲夏夜之夢
18會員
113內容數
🌙 歡迎來到 仲夏夜之夢。 這裡記錄著夜鶯的生命經歷與格言反思, 也有夏德的社會觀察與原創小說。 我們不追逐營利,沒有彈幕與廣告的干擾。 只希望能與你一同靜下心來, 細細品味文字所帶來的啟發與成長。
仲夏夜之夢的其他內容
2025/09/14
探討臺灣社會中原住民、移工、街友與低收入者、性產業工作者等弱勢群體的困境,分析其歷史脈絡、社會成因及可能的改善方案,並呼籲社會應從制度改革與態度轉變雙面向努力,創造更公義平等的社會。
Thumbnail
2025/09/14
探討臺灣社會中原住民、移工、街友與低收入者、性產業工作者等弱勢群體的困境,分析其歷史脈絡、社會成因及可能的改善方案,並呼籲社會應從制度改革與態度轉變雙面向努力,創造更公義平等的社會。
Thumbnail
2025/08/12
臺灣自行車環境的現狀與改善方向,從數據、政策、基礎建設、國際經驗(哥本哈根)及公民參與(Ride of Silence)等面向探討,並提出具體建議。
Thumbnail
2025/08/12
臺灣自行車環境的現狀與改善方向,從數據、政策、基礎建設、國際經驗(哥本哈根)及公民參與(Ride of Silence)等面向探討,並提出具體建議。
Thumbnail
2025/07/13
臺灣近年情殺案件頻傳,本文探討其深層原因,並批判社會現象及部分男性落後的愛情觀,最後呼籲理性看待社會事件,避免盲目追求正義而造成二次傷害。
Thumbnail
2025/07/13
臺灣近年情殺案件頻傳,本文探討其深層原因,並批判社會現象及部分男性落後的愛情觀,最後呼籲理性看待社會事件,避免盲目追求正義而造成二次傷害。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高雄車站的東邊,是高雄機務段跟高雄調車場,幅員非常廣闊,似乎介於整個中山博愛到民族路橋間, 到了現在,原本鐵路變成美麗的綠廊,也多了站東重劃區,這些土地或許是未來中高雄發展的重點之一
Thumbnail
高雄車站的東邊,是高雄機務段跟高雄調車場,幅員非常廣闊,似乎介於整個中山博愛到民族路橋間, 到了現在,原本鐵路變成美麗的綠廊,也多了站東重劃區,這些土地或許是未來中高雄發展的重點之一
Thumbnail
2024.08.06 台中市政府 台中市長盧秀燕積極推動各區建設計畫,強調人本環境的重要!南區福田一街(光明路以東)現況因人行空間不足,且未串聯周遭動線,導致多處斷點,行人被迫與車爭道,因此市府建設局辦理「南區福田一街開闢工程」,將長度約145公尺道路拓寬並增設實體人行道。開闢工程今(6)日開工,
Thumbnail
2024.08.06 台中市政府 台中市長盧秀燕積極推動各區建設計畫,強調人本環境的重要!南區福田一街(光明路以東)現況因人行空間不足,且未串聯周遭動線,導致多處斷點,行人被迫與車爭道,因此市府建設局辦理「南區福田一街開闢工程」,將長度約145公尺道路拓寬並增設實體人行道。開闢工程今(6)日開工,
Thumbnail
2024.05.28 台中市政府 台中公園為台中早期發展地區之一,地下停車場啟用至今近40年,對於台中人與觀光客都別具意義,人車密集商業活絡,經過長年高頻度使用,整體建築物呈現疲態。市府交通局從安全、科技、人文、體驗四個環節展開更新,導入最新智慧停車服務,搖身一變成為現代化停車場,還特別在地下二層
Thumbnail
2024.05.28 台中市政府 台中公園為台中早期發展地區之一,地下停車場啟用至今近40年,對於台中人與觀光客都別具意義,人車密集商業活絡,經過長年高頻度使用,整體建築物呈現疲態。市府交通局從安全、科技、人文、體驗四個環節展開更新,導入最新智慧停車服務,搖身一變成為現代化停車場,還特別在地下二層
Thumbnail
拍攝於2018年左右,現已消失,以前每次要去大潤發、迪卡農搭火車到鳳山車站總是要穿過這個地下道,一開始看到入口處很多塗鴉又昏暗的樣子實在不太敢進去,不過鐵路地下化後,都已經成為了歷史。
Thumbnail
拍攝於2018年左右,現已消失,以前每次要去大潤發、迪卡農搭火車到鳳山車站總是要穿過這個地下道,一開始看到入口處很多塗鴉又昏暗的樣子實在不太敢進去,不過鐵路地下化後,都已經成為了歷史。
Thumbnail
重要古蹟 保安宮是台北的一個重要古蹟,也是許多人喜愛的遊覽景點之一。在這座古老的宮殿中,保存著許多珍貴的文物和歷史遺跡,讓人們可以一窺台北的歷史與文化。走在保安宮附近的街頭,你可以感受到一種獨特的氛圍,仿佛時光倒流回到過去。街道兩旁的建築物歷史悠久,散發著濃厚的文化底蘊,吸引著許多人前來觀光遊覽。
Thumbnail
重要古蹟 保安宮是台北的一個重要古蹟,也是許多人喜愛的遊覽景點之一。在這座古老的宮殿中,保存著許多珍貴的文物和歷史遺跡,讓人們可以一窺台北的歷史與文化。走在保安宮附近的街頭,你可以感受到一種獨特的氛圍,仿佛時光倒流回到過去。街道兩旁的建築物歷史悠久,散發著濃厚的文化底蘊,吸引著許多人前來觀光遊覽。
Thumbnail
在台北市的巷弄裡,我常常能感受到一種深深的情懷,一種懷念與感嘆交織而成的情緒。那些熟悉的巷弄,曾經是我們成長的場景,是我們無數次的往來穿梭之地。然而,漸漸地,我們發現這些巷弄正在消失,被高樓大廈所取代,被冰冷的水泥所掩蓋。這樣的變遷讓我感到驚訝。 回想起過去,這些巷弄是那樣的熱鬧,那樣的生動。每一
Thumbnail
在台北市的巷弄裡,我常常能感受到一種深深的情懷,一種懷念與感嘆交織而成的情緒。那些熟悉的巷弄,曾經是我們成長的場景,是我們無數次的往來穿梭之地。然而,漸漸地,我們發現這些巷弄正在消失,被高樓大廈所取代,被冰冷的水泥所掩蓋。這樣的變遷讓我感到驚訝。 回想起過去,這些巷弄是那樣的熱鬧,那樣的生動。每一
Thumbnail
今年初高雄沉浸在環狀輕軌全線通車的喜悅之中,不過於此同時舊打狗驛故事館也傳出令人振奮的消息!故事館到高雄港站北號誌樓軌道在今年初在高雄市政府協助下終於完成了貫通,讓長年以來的動態保存鐵道跨出了一大步。
Thumbnail
今年初高雄沉浸在環狀輕軌全線通車的喜悅之中,不過於此同時舊打狗驛故事館也傳出令人振奮的消息!故事館到高雄港站北號誌樓軌道在今年初在高雄市政府協助下終於完成了貫通,讓長年以來的動態保存鐵道跨出了一大步。
Thumbnail
位於台北市、超過百年歷史的建成圓環,曾經成為當時台北最大的夜市。但後來因為多項因素的影響下逐漸沒落,就算後來計畫在附近增設一座捷運站,希望讓這裡的人流與商機重新復活,卻沒有成功。究竟建成圓環是如何從巔峰走向沒落的?消失的捷運站原本規劃在哪裡?如果當時有設站成功,能不能讓商圈再次回到以前的盛況呢?
Thumbnail
位於台北市、超過百年歷史的建成圓環,曾經成為當時台北最大的夜市。但後來因為多項因素的影響下逐漸沒落,就算後來計畫在附近增設一座捷運站,希望讓這裡的人流與商機重新復活,卻沒有成功。究竟建成圓環是如何從巔峰走向沒落的?消失的捷運站原本規劃在哪裡?如果當時有設站成功,能不能讓商圈再次回到以前的盛況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