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館圓環強拆與地下道封填:市府決策帶來的省思
事件脈絡:
「2025年9月13日凌晨0:00,台北市府啟動公館圓環拆除與公車專用地下道封填,工期65天、預計11月16日完工。官方主軸為交通安全與事故減量,但因資訊公開與公共參與爭議,引發抗議與不信任。
這不僅是一場單純的交通工程,更是一場關於安全與記憶的取捨、效率與人情的拉扯。
以下,我將提出五項例證,逐一分析拆除圓環的爭議與影響。
一、深夜開拆:以安全的名義,卻換來信任危機
9月12日深夜,「守護圓環行動」聚集了約400名學生、居民與路權團體。他們手舉「蔣不聽!反對市府強拆圓環」的標語,試圖阻止施工。但午夜零時一到,警方封鎖圓環周邊道路,砂石車、水泥車迅速進入地下道開始灌漿。抗議群眾被迫後退,圓環拆除工程正式啟動。
市府給出的理由很直接:交通安全。
依據交通局統計,公館圓環所在的羅斯福路/基隆路口,自2018年至2025年5月幾乎年年為北市肇事熱點第1;市府評估改正交後事故可望降約6成。平均每四天就發生三起事故,其中多數來自直行、左轉、機車待轉空間不足等車流交織問題。
然而,許多在地居民認為這是「突襲式施工」:市府在沒有完整溝通的情況下,深夜強行動工,不僅未能建立信任,反而引爆更大的社會不滿。
二、交通衝擊:55條公車改道,交通黑暗期來臨
公館圓環的重要性,不僅在於它是一個地標,更是南台北交通樞紐。
- 地理位置:北接中正區市中心,南連景美、木柵、新店,東通信義,西出福和橋往永和。
- 公車地下道角色:地下道通車57年,是羅斯福路南北向公車專用道的一部分,每天有55條公車路線通行,尖峰一小時高達300班。

現場實地拍攝
市府宣布地下道封閉後,55條行經羅斯福路公車專用地下道之路線,臨時改走平面。屆時,公車與一般汽機車混行,再加上號誌控管,交通勢必壅塞。市府自己也坦承,未來兩個月將陷入「交通黑暗期」。
市府稱仍保留平面大客車專用道、號誌連鎖以減少混流;但民間團體憂心尖峰每小時約300班公車需停等號誌,壅塞風險升高。
市府的配套方案:
- 改道建議:
- 往返中永和→市區:建議改走永福橋、汀州路、辛亥路。
- 往返景美→市區:可取道景隆街、興隆路二段,銜接辛亥路或萬芳路。
→問題在於,這些替代路線本身就有交通壅塞風險,一旦導入更多車流,是否真的能分流效果?
- 施工管制:
全案65天(封填地下道44天+拆圓環與重劃標線21天),預計11/16完工;尖峰7–9、16–19施工車輛不得進出工區。」
→雖然考量到通勤,但仍無法避免白天施工對周邊交通的干擾。
- 捷運優惠:
- 9/13–10/31 平日6–9、17–20,凡一端為萬隆–新店區間(含小碧潭),另一端為任一站者,回饋30%(次月靠卡領取)。不適用定期票、單程票與敬老卡折抵。
- 不適用1200定期票/單程票。
→這項優惠被批評為看得到吃不到,因為許多通勤族使用的是1200定期票,無法享用折扣。
- 行人安全:
- 拆圓環後改為十字路口,行人穿越動線縮短,並設置安全島。
- 施工期間加強引導,避免誤入工區。
→但實際改善幅度仍待觀察。
從短期來看,這些配套能否有效減緩交通黑暗期,仍是未知數。
三、決策過程:半年倉促拍板,公共參與缺席
更受爭議的不是「拆與不拆」,而是決策的裁量與不透明。
- 3月25日:市長蔣萬安宣布要拆圓環、填地下道。
- 5月29日:交通局草率舉辦首次地方說明會,僅用簡報展示事故數據,卻突然宣布一個月後開工。居民譁然。
- 6月28日:原訂拆除日,因公民連署與議員反對,計畫暫緩。
- 7月31日:第二場地方說明會,市府委託鼎漢工程提出模擬報告,強調事故可減少六成。居民仍然反對,質疑報告避重就輕。
- 8月27日:市府逕行召開記者會,宣布9月13日強制拆除。
短短半年,市府從宣布到動工,完全未經過充分討論。更扯的是,議會與在地多次要求公開完整模擬數據(含延滯時間),從未完整取得,更加深程序與透明度不足的批評。
關鍵數字(如未來車流延滯時間)都未公開。這樣的資訊不透明,讓人質疑市府是否刻意規避監督。
這種「先射箭再畫靶」的處理方式,使市府背上「一意孤行」的罵名。
四、歷史鏡像:建成圓環的前車之鑑
公館圓環的命運,讓人想起曾經的「建成圓環」。
- 1908年:建成圓環落成,成為市場與庶民飲食天堂,被稱為「台北之胃」。
- 2001年:大火後改建為玻璃帷幕美食館,卻因租金糾紛與定位錯誤,淪為「蚊子館」。
- 2016年:最終拆除,現址改為廣場。
建成圓環的消失,象徵傳統城市場景在都市轉型下被抹去。雖然官方強調市容改善、治安消防,但許多老台北人仍懷念圓環小吃與人情味。
如今,公館圓環也面臨相同的命運。雖不以美食聞名,但長年陪伴台大與師大商圈,成為學生記憶的一部分。市府以「安全」為名拆除,支持者看的是效率,反對者失落的卻是歷史與記憶的裂痕。
五、圓環設計的兩難:拆除或改造?
圓環原本是高效的設計,在車流量低的年代,不需號誌就能快速通行。但隨著車輛數倍增,圓環變成事故熱點。
一般來說,車輛最容易出事的地方有三個:匯入、匯出、和十字路口的衝突點。其中「十字衝突」最危險,因為車輛是直角相撞,衝擊力完全對撞,最容易釀成致命事故。
但圓環的設計不同,車流是環形導引,不會出現直角對撞,所以自然比十字路口安全。也因此有專家認為台北市府說「拆圓環是為了安全」根本站不住腳,甚至像是國際笑話。
真正的問題在於:公館圓環的標線設計不良。
- 沒有明確的「入環導引線」與「入環前分流」,駕駛很容易選錯車道。
- 例如現在:進入圓環前的「內側車道」標的是直行,但駕駛一旦照著標線走,會被帶進「內環」,那裡其實是左轉或迴轉的路線。
- 結果就是,真正要直行或右轉的車子,反而得臨時切到外環,這就造成了頻繁的事故。
所以,問題不是圓環本身,而是標線規劃和設計不良。
目前台北僅存的圓環:
- 仁愛圓環(仁愛路/敦化南路口):有噴泉景觀,事故多發。
- 景福門圓環(中山南路/信義路口):古城門地標,同樣事故率高。
這些圓環卻沒有被強拆,而是規劃「現代圓環」改造:
- 增設導引標線
- 縮減匝道
- 設置減速設計
此舉雖可能降低通行效率,但能在安全與文化保存之間找到折衷。
問題來了:
公館圓環真的沒有改造的空間嗎?
為何不採行仁愛圓環的思路,而是選擇最激烈的「拆除」?
筆者的觀點:
公館圓環的拆除,不只是單純的工程行動,而是一場關乎城市價值的議題。
支持者主張:平均四天就發生三起車禍,安全隱憂不容拖延;改為十字路口更直覺,事故有望下降六成。
反對者則質疑:公共參與不足,決策過於倉促;55條公車路線被迫改道,勢必影響通勤效率;城市記憶被抹除,居民的情感被忽視。
城市治理的難題,正是如何在兩種價值間找到平衡。當建成圓環與公館圓環接連消失,台北市民不得不思考:都市更新是否只能靠「拆除」來換取進步?
正如抗議標語喊出的:「不要只有車流,還要有人情。」若都市轉型只看重車速數據,卻忽略城市的歷史、人情與公共參與,我們失去的將不只是圓環,而是整座城市的靈魂。
這段時間,我翻閱了許多媒體報導與學者評估的資料,得到一個結論——任何事件的定義,往往都跳不開各自立場的解讀。李四川說得或許沒錯:即使只是骨折或擦傷,背後都關乎每一個家庭。車禍不僅影響健康,還可能讓勞工失去工作,特別是靠時薪維生的人,他們沒有病假、沒有特休,只要沒上班就沒有收入。而對通勤族來說,多花15分鐘,有人覺得無所謂,但也有人覺得影響極大。每個人衡量的標準,從來沒有絕對一致。
我更在意的問題是:台北市政府是否真的把相關數據完整公開,還是倉促草草定案?「黑箱」雖看似抽象,卻是關鍵。如果市府選擇忽視居民聲音、掩耳盜鈴,這樣的做法,真的是一個城市領導者該默許的嗎?
我不是工程師,也不是交通專家。但我希望大家靜下心想一想:公館圓環的拆除,究竟是一個時代的落幕,還是一個忽視民意的結果?我沒辦法給出正確的答案,只能期盼未來的交通不會更壅塞,事故不會更嚴重。
P.S. 我的【觀察者系列】一直是無償、出於自發的行為。一旦收錢,立場就容易被質疑,難以保持中立。
我相信社會議題應該源於熱忱與想改變現狀的行動;有酬的文字,往往不是在討論公共議題,而像是在推波助瀾、左右輿論。
前陣子我跟人討論過,想花一個月時間在上下班尖峰(07:00–10:00、17:00–20:00)用影像記錄公館圓環的車流與疏運狀況。可是家人和朋友非常反對,擔心我長時間暴露在廢氣中,而且認為這種行為相當沒有意義。
我是一個行動派的人,尤其身為男性更不想被貼上「只會出一張嘴」的標籤。也許我骨子裡就有種叛逆精神,驅使我想實際為社會、為這塊土地盡一份力。
夜鶯知道後立刻嚴厲斥責我:她說我可以專心寫議題,但若真的去拍攝,就不會再和我繼續合作。
也許她的喝斥讓我清醒,提醒我該克制,不要衝動行事。但想到鄭南榕為言論自由承受的極端代價,那份堅持的分量便變得無可忽視。 我不打算美化那類行為;若要以一句話概括他的信念,便是「不自由,勿寧死」。這種情感,我可以感同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