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系列】被忽視的聲音:台灣弱勢族群的處境與反思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在這片被稱作「民主燈塔」的土地上,我們總以為「人人平等」已經是普世價值。

然而,現實卻一次又一次提醒我們:有些聲音被放大,有些聲音卻注定被壓抑和消失。

原住民、外籍移工、街友與低收入者、性產業工作者——他們共同面臨同一個問題:在制度裡難以被聽見,在社會裡又被貼上污名化的標籤。


台灣的人權矛盾

台灣是一個很奇特的地方,我們常把「人權、自由、尊重」掛在嘴邊,卻在面對弱勢群體時,往往表現出不自覺的打壓與邊緣化。

核電廠蓋在你家旁邊,有人抗議;焚化爐設在住宅區,也有人反對;性專區議題一再浮現,卻總是避而不談。

表面上我們重視人權,但一旦涉及自身利益,就立刻選擇忽視他人的處境。

更諷刺的是,我們居住的房子、走過的道路、用的橋梁,多少都是外籍移工的汗水堆砌出來的。可一旦談到他們的權利,社會卻選擇視而不見。

這篇文章,將從四個面向切入,梳理台灣弱勢族群的困境,並思考我們能如何改變。


原住民:歷史壓迫下的當代邊緣化

歷史背景

從清領時期的「熟番/生番」分類,到日本的理蕃政策,再到戰後教育體系的漢化敘事,原住民族群長期被殖民與同化,文化自主性逐漸被削弱。

困境現況

  • 教育與文化歧視:課本裡曾充斥「吳鳳犧牲自己,感化番人」的神話,直接污名化原住民族。
  • 經濟弱勢:偏鄉資源不足,青年就業困難,只能外移或進入低薪勞動市場。
  • 司法不平等:湯英伸事件凸顯語言與文化差異,讓原住民在法律體系中更難被聽見

案例:

  • 湯英伸事件(1986):鄒族青年因遭長期剝削與歧視而爆發殺人,被判死刑,引發原住民人權大討論。
  • 拆除吳鳳銅像(1988):原住民青年以直接行動拆除銅像,迫使社會正視。

移工與外籍者:看不見的勞動者

示意圖

示意圖

歷史背景

自 1990 年代起,台灣引入來自印尼、越南、菲律賓與泰國的移工,從事看護、製造業與漁工等勞動。

困境現況

  • 超時工時、低薪資,甚至遭雇主扣留護照。
  • 外籍看護不受《勞基法》保障,權益更薄弱。
  • 社會視他們為「治安隱憂」或「文化衝突來源」。

案例:

  • 關愛之家事件:收容移工與愛滋病患的 NGO 長期遭政府施壓,突顯對弱勢者的歧視。
  • 漁工血汗案:遠洋漁船上移工被迫超時勞動,甚至遭到暴力。

街友與低收入者:被忽視的社會邊緣人

示意圖

示意圖

困境現況:

  • 社會住宅供給率不到 1%,難以申請。
  • 街友被認為是「懶惰、不努力」,忽視其背後的病痛、失業與家庭破碎。
  • 社福制度門檻高,許多「邊緣人」被排除在外。

案例

  • 台北街友掃蕩行動:為了「市容整潔」,街友被迫遷離,卻沒有安置措施。
  • 醫療貧窮循環:病痛與無法就業互相牽制,弱勢者被困在惡性迴圈。

性產業者:道德枷鎖下的隱形勞動

示意圖

示意圖

困境現況:

  • 法律灰色地帶,許多人被迫在地下市場生存,缺乏保障。
  • 性工作者常成為警方績效的對象。
  • 社會標籤強烈,忽視她們多數是為了生計而工作。

案例:

  • 性工作者自救會:多次走上街頭要求工作權,卻遭到忽視。
  • 八大行業勞動問題:陪侍與酒店工作者常面臨騷擾與暴力,卻缺乏勞動保障。

共同的脈絡:缺乏發聲權的社會成員

這四大群體雖然背景不同,卻有共同特徵:

  • 被制度性忽視或壓迫
  • 遭受社會汙名化或貼上標籤
  • 缺乏話語權,聲音容易被扭曲
  • 必須透過抗爭才能爭取一絲被聽見的可能

若我們要讓台灣真正走向公義,不該只停留在「同情弱者」,而是要進行 制度改革態度轉變,讓他們擁有平等的參與與發聲機會。


我們可以如何改變?

看到這些群體的處境,很多人會覺得「這是政府的責任」,卻忽略了制度與態度背後,都需要整個社會的參與與推動。改變的方向,我認為至少有這幾個可以先行努力的目標:

  1. 教育與敘事的改革:
示意圖

示意圖

  • 原住民:教科書不要著墨在「吳鳳感化番人」的故事,而是能呈現多元族群的歷史。從小建立尊重不同文化的觀念,比事後的補救更重要。
  • 移工與外籍者:學校可以納入「移工文化」的教材,讓下一代了解他們不只是「外來者」,而是台灣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勞動者,也都是這個社會的一分子。
  1. 法律與制度的補強
示意圖

示意圖

  • 移工:將外籍看護納入《勞基法》保障,避免無止盡的工時與薪資壓榨。
  • 街友與低收入戶:增加社會住宅比例,降低申請門檻,避免「因不夠窮而無法申請」的荒謬邏輯。
  • 性產業者:正視「性工作」的勞動屬性,建立安全機制,避免她們淪為警方績效或暴力的受害者。
  1. 社會態度的轉變、公民社會的行動:
示意圖

示意圖

  • 別再把弱勢者標籤化。街友不是懶惰,性工作者不是道德敗壞,移工不是治安問題。
  • 學會去理解:他們的選擇背後往往是「沒有選擇」。尊重,才是對彼此最基本的善意。
  • 支持 NGO 與自救會:不只是同情,而是實際支持他們的倡議。
  • 參與公共討論:像「性專區」、「社會住宅」這些議題,不應只是口水戰,而要有理性的討論與社會共識。
  • 從自身做起:與其在網路上貼標籤,不如選擇理解;與其批評,不如先學會傾聽。


筆者的觀點:

善意,由誰來定義?

這篇文章,其實我早就想寫了。只是因為近來事務繁忙,直到今天才真正靜下心來談談這個議題。

我始終相信,一個議題若要真正發酵,就必須有人研究、有人聚焦,才能引發眾人討論。否則,當年鄭南榕又何必冒著風險辦雜誌?他之所以選擇那條艱難的路,就是因為想把那些被忽略、甚至被刻意消音的聲音,用文字傳遞出去。

如今,我所寫的【觀察者系列】也開始有出版社洽談。這不是炫耀,而是證明文字確實能被看見。

我不在意稿費,甚至願意無酬轉載。因為對我來說,這才是真正的「善意傳達」。

每一位公民都可以以實際行動參與,不一定要身為市民代表、社福單位、基金會董事長或財團法人的負責人。

「美麗島」、「野百合」、「太陽花」這些社會運動也是每位關注社會議題的人所發起的。

整天把「善意」掛在嘴邊,世界不會自動變好,那只是在寒暄:早安、午安、晚安。

我以實際行動,透過文字記錄與傳遞我的觀察。「遺祀計畫」是為了滿足自己未竟的夢想,但我創作的初心,始終在【觀察者系列】。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仲夏夜之夢
20會員
119內容數
🌙 歡迎來到 仲夏夜之夢。 這裡記錄著夜鶯的生命經歷與格言反思, 也有夏德的社會觀察與原創小說。 我們不追逐營利,沒有彈幕與廣告的干擾。 只希望能與你一同靜下心來, 細細品味文字所帶來的啟發與成長。
仲夏夜之夢的其他內容
2025/08/12
臺灣自行車環境的現狀與改善方向,從數據、政策、基礎建設、國際經驗(哥本哈根)及公民參與(Ride of Silence)等面向探討,並提出具體建議。
Thumbnail
2025/08/12
臺灣自行車環境的現狀與改善方向,從數據、政策、基礎建設、國際經驗(哥本哈根)及公民參與(Ride of Silence)等面向探討,並提出具體建議。
Thumbnail
2025/07/13
臺灣近年情殺案件頻傳,本文探討其深層原因,並批判社會現象及部分男性落後的愛情觀,最後呼籲理性看待社會事件,避免盲目追求正義而造成二次傷害。
Thumbnail
2025/07/13
臺灣近年情殺案件頻傳,本文探討其深層原因,並批判社會現象及部分男性落後的愛情觀,最後呼籲理性看待社會事件,避免盲目追求正義而造成二次傷害。
Thumbnail
2025/06/23
近期交通事故頻傳,本文以一起吊車事故致18歲女騎士死亡的案例為開端,探討臺灣道路安全問題的嚴重性,並呼籲政府及社會大眾重視相關議題,包含高齡駕駛人安全評估制度的檢討、工程車輛管理的加強,以及相關法規的修訂等。
Thumbnail
2025/06/23
近期交通事故頻傳,本文以一起吊車事故致18歲女騎士死亡的案例為開端,探討臺灣道路安全問題的嚴重性,並呼籲政府及社會大眾重視相關議題,包含高齡駕駛人安全評估制度的檢討、工程車輛管理的加強,以及相關法規的修訂等。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根據內政部截至2024年5月的統計,目前台灣新住民的人數大約57萬人,已經快要超過60萬的原住民人口數,占台灣總人口比例將近2.5 %,而新住民遠渡重洋來到台灣對於這塊全新的環境他們在生活或文化上都需要多方的調適,以下我們就來看新住民在台灣面對什麼樣的困境?
Thumbnail
根據內政部截至2024年5月的統計,目前台灣新住民的人數大約57萬人,已經快要超過60萬的原住民人口數,占台灣總人口比例將近2.5 %,而新住民遠渡重洋來到台灣對於這塊全新的環境他們在生活或文化上都需要多方的調適,以下我們就來看新住民在台灣面對什麼樣的困境?
Thumbnail
哦~~~ 真的很抱歉,各位。 我要講的話就是如標題了。 因為我太忙啦!!!以後補齊。
Thumbnail
哦~~~ 真的很抱歉,各位。 我要講的話就是如標題了。 因為我太忙啦!!!以後補齊。
Thumbnail
臺灣在性別平等上取得了很多進展,但仍然需要透過不同的策略落實這個目標。瞭解性別平等的過程讓作者體會到反身性的重要性,同時也學會了更多包容與理解。然而,作者認為階級與環境因素仍然是影響性別平等的重要關鍵。文章以作者的觀察和親身經歷著重於性別平等的重要性。
Thumbnail
臺灣在性別平等上取得了很多進展,但仍然需要透過不同的策略落實這個目標。瞭解性別平等的過程讓作者體會到反身性的重要性,同時也學會了更多包容與理解。然而,作者認為階級與環境因素仍然是影響性別平等的重要關鍵。文章以作者的觀察和親身經歷著重於性別平等的重要性。
Thumbnail
本篇分享了關於社會新創以及中產階級危機的故事。作者在講座中分享了在日本的實踐以及對未來的規劃。分析了中產階級面臨的危機和潛在風險,提出了中產階級需要找回信任的問題,並提出了場域營造的方法論。在2024年以後的日子中,作者希望能進一步累積新的實踐經驗和倡議計畫。
Thumbnail
本篇分享了關於社會新創以及中產階級危機的故事。作者在講座中分享了在日本的實踐以及對未來的規劃。分析了中產階級面臨的危機和潛在風險,提出了中產階級需要找回信任的問題,並提出了場域營造的方法論。在2024年以後的日子中,作者希望能進一步累積新的實踐經驗和倡議計畫。
Thumbnail
美國國務院發布2023年人權報告,直指台灣在新聞自由、性別平等及原住民權益等領域存在人權軟肋,尚待重視改革。儘管台灣標榜民主自由,但報告指出,台灣仍有部分媒體因企業在中國版圖而自我審查、言論案件涉訴訟構成誹謗罪、執政黨內部女性遭性騷擾卻反被譴責,凸顯新聞從業者在職場仍面臨職業風險。
Thumbnail
美國國務院發布2023年人權報告,直指台灣在新聞自由、性別平等及原住民權益等領域存在人權軟肋,尚待重視改革。儘管台灣標榜民主自由,但報告指出,台灣仍有部分媒體因企業在中國版圖而自我審查、言論案件涉訴訟構成誹謗罪、執政黨內部女性遭性騷擾卻反被譴責,凸顯新聞從業者在職場仍面臨職業風險。
Thumbnail
當一群深具野心、勇於跨海工作的人,撞上僵固的法律與移工制度;這就是在「另一面」的臺灣,正不斷發生的事。 《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由記者簡永達耗時七年,從臺中第一廣場開始,跨越臺灣與越南多個城市所採集合成的故事,整本書分為「地下社會」、「危險之島」、「異鄉家人」、「人權大浪」四大主軸。
Thumbnail
當一群深具野心、勇於跨海工作的人,撞上僵固的法律與移工制度;這就是在「另一面」的臺灣,正不斷發生的事。 《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由記者簡永達耗時七年,從臺中第一廣場開始,跨越臺灣與越南多個城市所採集合成的故事,整本書分為「地下社會」、「危險之島」、「異鄉家人」、「人權大浪」四大主軸。
Thumbnail
這起社會事件引發各種輿論,反映了臺灣社會問題的複雜性。文章中提出了改善生命教育、提高危機意識、以及加強社工師薪資福利等建議,藉此呼籲社會正視問題並尋求解決之道。
Thumbnail
這起社會事件引發各種輿論,反映了臺灣社會問題的複雜性。文章中提出了改善生命教育、提高危機意識、以及加強社工師薪資福利等建議,藉此呼籲社會正視問題並尋求解決之道。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