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手機,你習慣性地滑開 Instagram、Facebook、Threads。看著朋友去了國外旅遊,同事曬出新買的名牌包,網紅分享著完美無瑕的濾鏡人生。你是不是也會在某一瞬間,感到一種莫名的焦慮?
那種焦慮,不是來自你沒有那些東西,而是來自一種深層的恐懼:害怕自己的生活,不夠「精彩」。
我們都活在一個被演算法定義的時代。一張按讚數超過三位數的貼文,彷彿才證明了它的存在價值。一則沒有人留言的動態,就像是發送到無人星球的訊息,最終石沉大海。我們用精心挑選的濾鏡,包裝著日常的瑣碎;我們用寥寥幾句的文字,濃縮著複雜的情感。我們看似與世界緊密相連,內心卻從未如此疏離。我曾經也是這樣。
我的手機裡,有一個名為「待辦清單」的備忘錄。裡面寫滿了各種目標:每週讀一本書、學會一個新技能、完成一份個人專案。但隨著時間過去,這些清單非但沒有讓我感到充實,反而成為了一種壓力。
我開始害怕發文。發了,怕沒人按讚,顯得自己不被關注;不發,又怕被朋友遺忘,彷彿我的生活就此停滯。我的行動,開始被一種無形的「數位評價」所綁架。我不再是為了自己而活,而是為了手機螢幕另一端那些陌生的目光。
直到有一天,我決定停下來。
我關閉了所有通知,將手機調成靜音。我不再刻意為了一張照片,擺出虛假的笑容;也不再為了證明自己的存在,而強迫自己發文。我開始重新感受那些被我忽略的瞬間:清晨的陽光灑在書桌上、走在街道上那形形色色的光景、一杯熱咖啡的香氣、與朋友面對面聊天時的笑聲。
我認為,當我停止在螢幕上「證明自己」時,我的人生才真正開始。那些沒有被按讚的時刻,最是真實、是屬於我的時刻。那些沒有被分享的故事,也不會因此而遜色。
當然,這並不是要你離開社群媒體,而是想邀請你一起思考:你是不是也在不自覺中,陷入了這種「被遺忘」的恐懼?
我們都渴望被看見,但這種看見,是為了滿足誰的期待?你認為,在數位時代,要如何找回真實的自我?
留言告訴我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