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換線|如性法師課程《二諦、四諦、三皈依》(第14講)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 筆記

「解脫」與「輪迴」

我們之所以覺得解脫的過程很辛苦,這是跟什麼事情比較後而得出的結論?難道是跟輪迴相比嗎?「跟輪迴相比,解脫的過程很辛苦」,是嗎?如果是,那我們應該不了解輪迴到底有多痛苦;如果我們真的了解輪迴的狀態,就會覺得解脫的過程非常輕鬆。

然而我們的思惟模式總是顛倒的——我們誤以為解脫的過程很辛苦,卻覺得輪迴很輕鬆;甚至我們就是覺得輪迴太輕鬆,所以才生不起出離心。當我們在思考輪迴的狀態時,不應該只侷限於今生,而要從前後世的角度思考我們生生世世的狀態。其實光想「生生世世」這幾個字都令人感到沉重——到底要經歷多少個生生世世,我們才會對輪迴的現狀生起厭離?還要走過多少個生生世世,我們才能抵達輪迴的盡頭?我們應該思考這些問題。


「業果的角度」與「蘊體的角度」

不見得每件事情都要從業果的角度思考,也可以試著從蘊體的角度分析,而且我覺得有時從蘊體下手會更有力;為什麼?因為我們確實有這個蘊體,而且當下就能感受到自己的身體有哪些毛病、心中有哪些煩惱,這些都不需要問別人——自己的身心處在什麼狀態,自己最清楚。重點是:這個蘊體是我們自願取得的,而非別人強迫的。所以假使我們不想將來再次面對同樣的問題,今生就應該設法改善;而改善的方式就是「學習無我」,除此之外沒有其他條路。


思惟輪迴狀態後的兩種反應

當我們仔細思惟輪迴的狀態後,有可能會出現兩種反應:第一種,感到憂愁;第二種,想要出離。在思惟輪迴的過患後,假使內心感到十分憂惱,這種心態並不是佛法所說的「出離心」;佛法強調的「出離心」指的是什麼?在認清自己的現狀後,思考是否有方法能讓自己脫離現狀。這是在說明「認識苦並了解苦因是能斷除的」——先認清自己的現狀,進一步思考是否有方法能讓自己脫離現狀,並相信自己有能力解決這個問題,策勵自己認真執行,這才是真正的出離心。


「因皈依」與「果皈依」的內涵

  • 「因皈依」指的是對於與自心續流相異的三寶心生皈依
  • 「果皈依」指的是對於與自心續流相同的三寶心生皈依

這兩種皈依當中,因皈依只是階段性的皈依,而果皈依才是真正的皈依。


■ 心得

這一講探討了「解脫」與「輪迴」,這也是佛法中最核心、同時也最具爭議性的「出離心」觀點。從原始佛教的視角來看,解脫可以被理解為「徹底的死亡」,亦即不再受生。而輪迴則可限縮於此生,即「活著的狀態」,我們之所以不斷輪迴,是因為「貪我」,更淺白地說,即是「貪生」。因此,若將輪迴觀念暫時擱置,其架構應為:活著只有痛苦沒有真正的快樂(苦苦),快樂只是痛苦的暫時止息(壞苦),而痛苦的根本原因在於我們出生於世(行苦)。因此,我們應當追求徹底的死亡(解脫),將「貪生怕死」(俱生我執)轉化為「貪死怕生」,才能徹底斷除痛苦的根源。

這種觀點似乎帶有尼采所謂的「弱者哲學」色彩。尼采認為,基督教透過自我懲罰來譴責他人,乃是一種弱者哲學,也是道德形成的原因。在佛教中,則表現為否定對現世安樂的追求,這正是佛教與諮商的最大歧異之處。我們或許能將菩提心與空正見的內涵融入諮商實務中,但從另一角度來看,諮商的目標正是追求現世安樂,而佛教則否定此一目標。佛教強調,菩提心與空正見皆須建立於出離心之上,也就是對解脫的希求。

那麼,後期佛教又如何處理這種厭離、悲觀的色彩呢?大乘佛教認為,大、小乘行者的差別在於是否具有菩提心。不過,從另一角度看,這也可能是宗教逐漸世俗化的結果。以中台禪寺事件為例:當年佛學夏令營結束後,許多學員直接選擇剃度出家,引發社會譁然。這也引人反思:社會期待的「佛教」究竟是什麼?如果真心嚮往出家,為何社會卻又反過來排斥?這或許就是拉岡所謂「真實界」的例子——我們渴望「像僧人」,卻不願「成為僧人」;或者,更露骨一點地說,把它當作一種管訓矯治的團體或是一種自我感覺良好的哲思?

2025.09.09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子非魚的沙龍
136會員
615內容數
沉思靜心,簡樸生活。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生活中的輪迴現象以佛教、印度教和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探討了靈魂成長和行為模式的深層次影響,並提出了打破輪迴的方法。通過自我反省、改變行為模式和靈性修行,可以實現個人成長和靈性提升。
Thumbnail
生活中的輪迴現象以佛教、印度教和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探討了靈魂成長和行為模式的深層次影響,並提出了打破輪迴的方法。通過自我反省、改變行為模式和靈性修行,可以實現個人成長和靈性提升。
Thumbnail
【希望新生‧ 四季法語】 ★學習以法調心 學會用法調伏心, 學會用法穿越困境, 學會用感恩的心看待你所得到的一切 ——包括痛苦。 #福智文化︱#心閱網︱#心靈小語 #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真如老師
Thumbnail
【希望新生‧ 四季法語】 ★學習以法調心 學會用法調伏心, 學會用法穿越困境, 學會用感恩的心看待你所得到的一切 ——包括痛苦。 #福智文化︱#心閱網︱#心靈小語 #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真如老師
Thumbnail
教典是離苦得樂的舟航, 每一條理路, 都會消滅我們 內心中的非量、 建立合量的理路。 所謂的合量, 就是什麼是快樂、什麼是痛苦; 什麼是快樂的因、快樂的果, 什麼是苦因和苦果, 教典中廣泛無謬地 宣說這些真理。 ----✨《希望.新生》轉動內心之眼,大千則隨之改
Thumbnail
教典是離苦得樂的舟航, 每一條理路, 都會消滅我們 內心中的非量、 建立合量的理路。 所謂的合量, 就是什麼是快樂、什麼是痛苦; 什麼是快樂的因、快樂的果, 什麼是苦因和苦果, 教典中廣泛無謬地 宣說這些真理。 ----✨《希望.新生》轉動內心之眼,大千則隨之改
Thumbnail
從輪迴中解脫 不少人們追求的是解讀是 「可以不再投胎成人」、「為了可以不再當人」......   當人很苦,但是「靈魂投入人類這件事,本質上一直是自願的」 (這也是,我從去年開始能感應後的理解) 其實是自願來當人的 、但因感受到苦又為了不想當...... 這樣,不是與初衷違背了嗎.
Thumbnail
從輪迴中解脫 不少人們追求的是解讀是 「可以不再投胎成人」、「為了可以不再當人」......   當人很苦,但是「靈魂投入人類這件事,本質上一直是自願的」 (這也是,我從去年開始能感應後的理解) 其實是自願來當人的 、但因感受到苦又為了不想當...... 這樣,不是與初衷違背了嗎.
Thumbnail
佛陀教誡我們: 實際上痛苦是源於 我們內心深處的無明! 無明是內心對事物顛倒的認知, 產生了錯誤的判斷,而導致種種痛苦。 如果內心這根無明之刺不拔掉, 我們永遠都體會不到無苦的快樂。 ✨《希望.新生》轉動內心之眼,大千則隨之改變 !
Thumbnail
佛陀教誡我們: 實際上痛苦是源於 我們內心深處的無明! 無明是內心對事物顛倒的認知, 產生了錯誤的判斷,而導致種種痛苦。 如果內心這根無明之刺不拔掉, 我們永遠都體會不到無苦的快樂。 ✨《希望.新生》轉動內心之眼,大千則隨之改變 !
Thumbnail
第一部 來自交換的「力」|第四章 交換模式D與力|9、佛陀
Thumbnail
第一部 來自交換的「力」|第四章 交換模式D與力|9、佛陀
Thumbnail
【希望新生‧ 四季法語】 每個人都想得到自由,其實能不被煩惱束縛,才是生命的最大自由! 讓內心徹底從無明中醒覺,就像從惡夢中醒來,得到一種完全清晰無謬的認知。 切斷煩惱的根本及其習氣,心靈才得以擺脫重擔,行到彼岸,自由飛翔。
Thumbnail
【希望新生‧ 四季法語】 每個人都想得到自由,其實能不被煩惱束縛,才是生命的最大自由! 讓內心徹底從無明中醒覺,就像從惡夢中醒來,得到一種完全清晰無謬的認知。 切斷煩惱的根本及其習氣,心靈才得以擺脫重擔,行到彼岸,自由飛翔。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