槓桿ETF的誘惑:除了驚人報酬,更該知道的波動、現金流與估值陷阱

更新 發佈閱讀 20 分鐘
投資理財內容聲明


raw-image


每次打開看盤軟體看到0050正2那條陡峭到不講理的績效線,再看看旁邊溫吞平緩的0050曲線,是不是也曾懷疑過人生。


特別是在一個大牛市裡,社群媒體上充斥著各種翻倍再翻倍的對帳單,而自己堅守的投資原則看起來就像是在市場的快車道上騎著腳踏車,那種感覺混雜著自我懷疑與錯失良機的焦慮,確實非常磨人。


看著那驚人的報酬率,心中總會浮現一個聲音:「或許,我也應該勇敢一次?」


這個念頭的出現,代表我們正站在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一條路通往看似充滿機會的捷徑,另一條則是我們自己早已熟悉的道路。在做出選擇之前,或許我們該做的不是立刻踩下油門,而是先停下來,好好地把這輛名為「槓桿ETF」的超級跑車,從裡到外徹底看個清楚。


起點的抉擇:想賺更多,只有「專注」或「槓桿」兩條路?


當一個投資者覺得百分之百持有市場指數還不夠滿足時,通常會走向兩種截然不同的道路來尋求更高的預期回報,一條是「專注」,另一條就是「槓桿」。這兩種選擇背後代表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風險哲學。


選擇「專注」這條路,好比說放棄買下整座果園,而是決定將所有資源都賭在自己精挑細選的幾棵果樹上。投資上的具體作法,就是放棄分散投資,將資金集中在少數幾支自己判斷最具潛力的股票上。


背後的邏輯是,承擔更高的「非系統性風險」也就是單一公司的特定風險,來換取可能遠超市場平均的報酬。但這種作法的缺點也相當明顯,結果的可靠性大幅降低,一旦自己選中的公司出現了黑天鵝事件,像是財報造假或產品失敗,整個投資組合將會受到毀滅性的打擊,而這種非系統性風險並不會帶來額外的補償。


另一條路「槓桿」則有著更健全的理論基礎。它的作法不是去挑選特定的果樹,而是想辦法「借更多的錢」來買下更大面積的果園。對應到投資上,就是先建立一個充分分散的投資組合,像是持有追蹤大盤的ETF,然後再透過借貸來放大整個組合的曝險。


這麼做純粹是放大了「系統性風險」也就是整個市場的漲跌風險,而沒有對任何一家公司下重注。AQR資本管理公司在2012年的一篇報告中就提出,對一個分散良好的投資組合使用槓桿,其長期的預期風險調整後報酬,會比集中投資於少數高風險資產來得更好。


這個理論聽起來相當完美,但現實世界中馬上就會碰到第一個極度骨感的問題:對於大多數人,特別是年輕投資者來說,那個穩定又低成本的槓桿,究竟該從哪裡來?


年輕投資者的困境:想開槓桿,為何這麼難?


在台灣的投資環境中,一個普通人想取得用來投資的「直接槓桿」,主要有三種管道,但每一種都伴隨著讓人相當頭痛的現實問題。


第一種是「股票融資」,這是最方便也最傳統的方式。只要在券商APP上按幾個鈕,就能用自己買入的股票作為抵押品,借錢買入更多的股票。它的優點是極度方便快速,幾乎沒有審核問題。但融資的方便性是裹著糖衣的毒藥,它有三個致命傷。


首先是高達6-7%的利率,這個成本會像白蟻一樣慢慢啃食掉長期複利的效果。其次是可怕的「斷頭」風險,當股價下跌導致維持率低於130%,券商一通追繳保證金的電話打來,如果補不出錢就會被強制平倉在市場最恐慌的低點。


最後則是半年的「期限限制」,雖然可以展延,但終究需要「換券」結清,這個過程產生的交易成本與心理壓力,都讓它在結構上不適合真正的長期投資。


第二種是「信用貸款」。這是以個人的信用與還款能力向銀行申請一筆資金,好處是資金獨立,沒有斷頭風險,就算市場腰斬,只要每月本息照繳銀行也不會干涉。但信貸最大的問題在於會製造巨大的「現金流壓力」,每個月固定的本息攤還會嚴重影響投資彈性,更可能在市場低迷、個人手頭正緊的時候,迫使人做出錯誤的決策。


而且,除非是醫師、律師或在百大企業任職的優質客戶,否則一般人很難拿到低於4-5%的理想利率。


第三種則是看似最優解的「理財型房貸」。這種方式是將自己名下已清償部分價值的房產再次抵押給銀行,換取一個可隨時動用的信用額度。它的利率是三者中最低的,通常只比一般房貸高一點,而且可以只繳利息不動本金,還款彈性極高,同樣也沒有斷頭問題。但它的門檻也是最高的,首先得要先擁有一間房子,這對許多還在存頭期款的年輕人來說,就像是遊戲裡需要先完成一個超難的前置任務,才能開啟的簡單模式。


更關鍵的是,理財型房貸雖然在投資「過程」中風險看似最低,但它的「失敗後果」卻是最嚴重的,因為賭上的是自己的家。


這三種工具看下來,不難理解為何許多人會產生一種「富者越富」的無力感。最穩定、成本最低的槓桿管道,只有那些已有相當資產的人才能輕易取得。那麼,難道沒有一種工具,是專為那些想實踐槓桿理論、但又被現實條件所困的普通人設計的嗎?


救世主登場?槓桿ETF看似完美的解決方案


面對「直接槓桿」的種種門檻與陷阱,金融市場於是推出了一種看似能解決所有問題的產品——槓桿ETF。它的出現,幾乎就是為了擊破前述的所有痛點。


槓桿ETF的運作方式是,投資者不需要自己去跟券商或銀行借錢。大家就像買賣0050一樣,直接在市場上買進一檔槓桿ETF,像是「元大台灣50單日正向2倍ETF」(00631L)。基金公司會在內部透過操作期貨、交換合約等衍生性金融商品,來達成它所宣稱的槓桿倍數。


這種產品設計,簡直是為普通投資者量身打造。它一次性解決了所有問題:

  • 管道問題:只要有證券戶就能買,完全沒有信貸或房貸的審核門檻。想買一股也可以,完美契合零股投資的習慣。
  • 斷頭問題:因為槓桿是在基金內部運作的,投資者個人對券商沒有任何借貸關係。所以,永遠不會收到追繳保證金(Margin Call)的通知。最大的損失就是投入的本金全部歸零,但絕對不會產生負債。
  • 選股問題:市面上的槓桿ETF大多追蹤成熟市場的寬基指數,像是台灣50指數或美國的S&P 500指數。這讓投資者可以直接對一個「充分分散」的投資組合進行槓桿操作,避開了去集中投資少數個股的風險。

更有趣的是,槓桿ETF的存在,也為一個相當反直覺的學術理論提供了實踐的可能性。耶魯大學的兩位教授曾提出一個「生命週期投資法」的觀點,他們覺得年輕人雖然「金融資本」少,但未來幾十年能賺取的「人力資本」卻非常龐大。


在人生最有能力承擔風險的階段,只持有少量資產的曝險其實並不夠。他們建議年輕時應適度使用槓桿來增加市場曝險,然後隨著年紀增長再慢慢去槓桿。槓桿ETF的出現,似乎就為這個理論提供了一個極度便利的實現工具。


看起來是不是很完美?它繞過了所有障礙,像是一個專為積極型投資者設計的終極武器。但就像所有看起來好得不像真的金融產品一樣,魔鬼,全都藏在它的名字裡。


拆解迷思(一):每日平衡的數學陷阱——「波動率耗損」


槓桿ETF的全名中,通常有幾個關鍵字,像是「單日」、「正向2倍」。這個「單日」就是一切問題的核心,也是槓桿ETF最常被誤解的地方。


它的目標是提供標的指數「單日」報酬的特定倍數,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基金經理人每天收盤後都必須「重新平衡」(Rebalance)它的槓桿部位。這個每日重新平衡的機制,會產生一個關鍵的內建行為模式:

  • 市場上漲時:基金的資產變多了,為了維持固定的2倍槓桿,它必須買入更多的期貨或衍生性商品。這個行為是在「追高」。
  • 市場下跌時:基金的資產縮水了,為了將槓桿降回2倍(避免槓桿倍數因分母縮小而失控),它必須賣出一部分的期貨或衍生性商品。這個行為是在「殺低」。

這種「追高殺低」的內建機制,在不同的市場路徑下,會產生截然不同的長期效果。


情境一:連續上漲的強力牛市

打個比方,假設0050股價100元,0050正2也是100元。

  • 第一天:0050漲10%,變成110元。0050正2漲20%,變成120元。
  • 第二天:0050再漲10%(從110元漲),變成121元。0050正2則是在120元的基礎上再漲20%,變成144元。 兩天下來,0050總共漲了21%。而0050正2漲了44%,效果超過了21%的兩倍。這就是所謂的「正向複利」,也是我們在績效圖上看到那條藍色線能一飛沖天的原因。

情境二:來回震盪的盤整市

同樣假設兩者都從100元開始。

  • 第一天:0050漲10%,變成110元。0050正2漲20%,變成120元。
  • 第二天:0050跌9.09%,剛好回到100元(110元 × (1 - 0.0909) ≈ 100元)。
  • 這時,0050正2必須跌2倍,也就是18.18%。它的淨值會變成:120元 × (1 - 0.1818) ≈ 98.18元


這就是最關鍵的地方:原型ETF回到了原點,但槓桿ETF卻產生了1.82%的實質虧損。 這個虧損,就是「波動率耗損」(Volatility Decay)。


它就像是一個看不見的費用,在市場來回擺盪時,會不斷地、永久性地侵蝕基金的淨值。如果再回頭去看那張績效對比圖,會發現在2022年到2023年中那段劇烈震盪的時期,0050的黃線只是下跌再反彈,但0050正2的藍線卻跌得不成比例地深,而且在盤整區間,藍線的價值是不斷向下「流失」的。那個深不見底的峽谷,就是波動率耗損最真實的樣貌。


拆解迷思(二):定期定額的真相——為何你的報酬率和別人說的不一樣?


理解了波動率耗損後,很多人會接著問:「如果我用定期定額的方式長期投入,是不是就能克服這個問題?」這是一個非常自然的想法,但它也引出了另一個常見的迷思。


首先必須釐清,大家在網路上看到那些驚人的報酬率數字,多半是基於「單筆投入」(Lump Sum)的回測結果


也就是假設在某個時間點投入一整筆錢,然後持有到現在的績效。但現實中,絕大多數的我們都是透過每個月的薪水來進行「定期定額」(Dollar-Cost Averaging, DCA)。這兩種投入方式,在成本基礎上完全不同。


定期定額的本質,是一種平滑買入成本、用紀律克服人性恐懼的「風險管理策略」,它的首要目標從來都不是「最大化報酬」。在一個長期向上的市場趨勢中,定期定額的最終報酬率,幾乎注定會低於在起漲點就單筆投入的績效,因為我們的平均成本會隨著市場上漲而不斷被墊高。


那麼,把定期定額這個策略,用在槓桿ETF上會發生什麼事?


這就像是試圖將兩種互相矛盾的邏輯結合在一起。在市場下跌段,用定期定額投入0050,我們是在為一籃子績優公司的所有權「攤平成本」。但如果用同樣的策略投入0050正2,我們卻是在為一個內在價值會因為「波動」而自我減損的資產進行攤平。


羊羹我覺得這好比試圖往一個持續在漏水ㄉ桶子裡加水,雖然我們不斷投入新的資金,但桶子本身的結構性缺陷,會讓一部分的努力被白白消耗掉。在一個劇烈震盪的盤整市中,這種感覺會特別明顯,即使我們不斷扣款,但資產淨值卻可能原地踏步甚至緩步下跌。


拆解迷思(三):後照鏡裡的統計幻覺


即便理解了波動率耗損與定期定額的現實,很多人還是會被實際的回測數據所誘惑。像是有人用軟體回測過去十年(約2015-2025年)的數據發現,定期定額00631L的年化報酬率(IRR)竟然高達19%左右,但同期間,追蹤美國S&P 500的兩倍槓桿ETF,IRR卻只有11%。


>>MoneyDJ 的 ETF 定期定額報酬率試算(上面可以選擇標的)


這個數據差異讓人非常訝異,也產生了更大的困惑:為何台股的槓桿ETF表現如此突出?難道它沒有波動率耗損嗎?這其實是一個典型的「後照鏡」統計幻覺。過去十年,是台灣股市一個極度特殊的黃金時期,在全球半導體超級週期的驅動下,以台積電為首的台灣50指數,繳出了世界級的頂尖表現,其走勢的「趨勢性」遠強於成分股更分散、產業更多元的美國S&P 500指數。


一個趨勢強勁、盤整較少的市場,恰好是槓桿ETF「正向複利」效果最顯著的溫床,同時也抑制了「波動率耗損」的發生。所以我們看到的19%驚人報酬,很大程度上是「路徑依賴性」的結果,是台灣這個淺碟市場在特定歷史偶然下的產物。拿這個特例去推斷未來,存在著巨大的風險。


更重要的是,回測數據只會告訴我們最終的報酬,卻沒有告訴我們為了得到這個報酬,需要付出多大的代價。這個代價,就是「最大回撤」(Max Drawdown)。在2022年或其他股災期間,持有槓桿ETF的資產,其帳面價值可能在短時間內就蒸發50%、60%甚至更多。這種等級的虧損,對投資者的心理所造成的壓力,是軟體上那個冷冰冰的數字完全無法體現的。


---羊羹學堂訂閱牆預備處---


從工具到哲學:為何槓桿ETF與價值投資格格不入?


當我們把槓桿ETF從數學和統計的層面,拉高到投資哲學的層面來檢視時,會發現它與傳統的價值投資思維,存在著兩個不可調和的根本衝突。


第一個衝突點在於「現金流」。槓桿ETF為了追蹤每日的倍數報酬,其結構高度依賴不產生股息的衍生性金融商品。這就導致了它幾乎「零配息」的特性。對於一個長期投資者來說,股息所扮演的角色遠不止是金錢。


在熊市中股價不斷下跌,但每年、季或每月穩定入帳的股息,就像是來自企業的問候,它提醒我們自己依然是這些賺錢公司的股東,依然有實質的回報進帳。這筆現金流是熊市中堅持下去的重要精神支柱,也是一種無需動用新資金就能被動再投資的複利機制。而槓桿ETF在熊市中能給予的,只有一個以驚人速度縮水的帳戶淨值。


第二個衝突點在於「估值」。當我們想判斷0050是否便宜時,我們其實是在評估「台灣前50大公司」這一籃子資產的價值。我們可以分析它們的整體本益比、股價淨值比、產業前景等基本面。


我們是在「投資實體企業的集合」,因此「價值評估」是有意義的。但我們無法用同樣的邏輯去「評價」槓桿型ETF,它不是一個企業的集合,它是一個「數學公式的衍生品」。它的價格不直接反映任何公司的內在價值,而是反映「標的單日報酬的兩倍」。


它沒有盈餘、沒有淨值,自然也無法用安全邊際的思維去衡量。羊羹我自己的看法是,投資槓桿ETF的本質,更接近於對市場「動能」和「方向」的短期壓注,而不是對「價值」的長期持有,這代表的是「動能思維」與「價值思維」的根本不同。


建立你的「安全邊際」:一套兼顧報酬與風險的系統化策略


面對槓桿ETF這種高風險高報酬的工具,與其問「該不該用」,一個更好的問題或許是「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讓我在承擔較低風險的前提下,去追求合理的超額報酬?」答案是肯定的,但它需要的不是勇氣,而是系統。


第一步是「建立宏觀濾網」。這就像在開車上路前先看天氣預報。我們可以利用「大盤本益比」這類宏觀指標,來判斷當前市場的整體溫度。


打個比方,如果把過去十年的歷史數據攤開,會發現台股大盤本益比的高點大概在20倍以上,中位數在15倍左右,而低點則落在12-13倍。有了這個基本的座標感,我們就能在市場極度狂熱、本益比突破20倍時保持警惕,而在市場極度悲觀、本益比跌至12倍以下時,意識到機會可能正在浮現。這不是精準的擇時,而是一種策略性的資產配置思維。


第二步是「定義你的安全邊際」。這是整個系統的核心,也是班傑明・葛拉漢價值投資思想的精髓。它的概念不是去預測股價會漲到哪裡,而是反過來,先去估算在最壞的情況下,資產價格可能會跌到哪裡。這個作法可以用在個股上,也可以用在更廣泛的資產評估上。


好比說,當我們在市場本益比15倍時考慮買入一檔股票,我們可以進行一個「事前驗屍」的壓力測試:如果市場恐慌,整體本益比下修到12倍,這家公司的股價在獲利不變的情況下會是多少?這個數字與現價之間的差距,就是我們的「安全邊際」。一個足夠寬的安全邊際,才能讓我們在市場的驚濤駭浪中睡得安穩。


第三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將這些思考「系統化」。投資最困難的,往往不是知識的匱乏,而是執行的不一致。我們可以將上述的思考,轉化為一套屬於自己的、可執行的投資紀律或檢查清單。在每一次做出買入決策前,都問自己幾個問題:現在市場的溫度如何?我的安全邊際足夠嗎?這個決策是基於價值,還是基於情緒?一個好的系統,就是對抗人性弱點最有效的武器。


走過這一趟從心動到理解的過程後,我們再回頭看開頭那張績效對比圖,或許心境會完全不同。那條陡峭的藍色曲線,依然耀眼,但我們已經能看穿它背後隱含的巨大波動、結構性耗損,以及與自身投資哲學的根本衝突。


超越槓桿ETF,其真義不在於追求一個更高的報酬率數字,而在於建立一套風險調整後報酬更優越、且更適合自己的投資系統。


一個好的投資,不是在後照鏡裡看起來跑得最快的那輛車,而是那輛能讓你安穩地坐在駕駛座上,穿越市場所有的暴風雨,最終安然抵達財務目標的車。下一次,當市場上再次出現一個報酬率驚人的明星商品時,我們或許可以先問自己一個問題:「它,適合我嗎?」


不管怎樣,羊羹覺得槓桿型標的確實在發展完善的市場中也會隨著長期來看指數會穩健成長的市場而成長,但是…他不應該也不會是我們唯一的選擇,更不會是我們該重壓的標的。



文章重點回顧:關於槓桿ETF的QA總結

  • Q1: 槓桿ETF的長期報酬率,真的有宣稱的兩倍那麼多嗎?
  • A: 不一定。在連續上漲的強力牛市中,因為「正向複利」效應,長期報酬率甚至可能超過兩倍。但在來回震盪的盤整市或熊市中,因為「波動率耗損」這個內在的數學缺陷,長期報酬率會遠低於兩倍,甚至可能出現原型ETF持平、槓桿ETF卻虧損的狀況。


  • Q2: 定期定額投入槓桿ETF,是個攤平成本的好主意嗎?
  • A: 風險極高。定期定額的本質是風險管理,但槓桿ETF的結構性耗損,會讓「攤平成本」的效果大打折扣,好比往一個持續在漏水的桶子裡加水。此外,槓桿ETF巨大的波動性,會對投資者的心理造成極大考驗,非常容易導致在最不該停止扣款的時候,因為恐懼而放棄。


  • Q3: 如果不用槓桿ETF,該如何思考才能提升報酬又兼顧安全?
  • A: 核心在於建立一套以「安全邊際」為基礎的投資系統。第一步,利用「大盤本益比」等宏觀指標判斷市場溫度,避免在狂熱時追高。第二步,對投資標的進行「事前驗屍」,預先估算最壞情況下的可能跌幅,確保有足夠的安全緩衝。將這套思考模式系統化、紀律化,才是兼顧風險與報酬的長久之道。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希望可以順手幫我點個愛心❤️、追蹤羊羹學堂或分享出去,讓這些想法能幫助到更多人。


我一直相信投資不只是數字,更是知識和實踐的累積。我的存股紀錄,是想分享背後的思考過程,而不是單純的報明牌。希望這些真實的經驗,能陪著你找到自己的投資步調。

👉 羊羹的核心存股策略

如果我的分享曾帶給你一點收穫,希望能邀請你訂閱【羊羹學堂】,你的支持是我能繼續專心研究、分享好內容的最大暖流,有機會的話羊羹想透過大家一天一元的幫助成為專職作家。

👉點這裡訂閱,我們一起成長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迷途的羊羹
72會員
421內容數
在資訊紛繁的時代,知識的累積往往是決定人生方向的關鍵。 作為一個熱愛學習並致力於提升自我的人, 我希望能夠透過分享自己在學習、投資與健康這三大人生基礎領域的一些見解。 給讀者帶來些許啟發,並幫助我們在前行的道路上取得更好的進展。
迷途的羊羹的其他內容
2025/09/22
那個聽起來很美的「10%報酬率」,真的能讓我們安穩退休、吃到四十年後那碗熱騰騰的陽春麵嗎?羊羹我最近一直在反覆思索這個問題,發現數字背後藏著許多我們忽略的細節。或許,真正的安全感,並非來自於一個完美的市場預期,而是來自於我們對現實的清醒認知,以及為自己建立的強韌財務結構。
Thumbnail
2025/09/22
那個聽起來很美的「10%報酬率」,真的能讓我們安穩退休、吃到四十年後那碗熱騰騰的陽春麵嗎?羊羹我最近一直在反覆思索這個問題,發現數字背後藏著許多我們忽略的細節。或許,真正的安全感,並非來自於一個完美的市場預期,而是來自於我們對現實的清醒認知,以及為自己建立的強韌財務結構。
Thumbnail
2025/09/15
許多朋友或許都和我一樣,經歷過在股市中付出慘痛學費的時期,羊羹我也是如此。為什麼我們精心研究、滿懷信心地選股,長期下來的結果卻總是不如人意?這是一段從慘痛教訓中逐步摸索出一套個人投資哲學的思考過程,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找到在市場中安身立命的方法。
Thumbnail
2025/09/15
許多朋友或許都和我一樣,經歷過在股市中付出慘痛學費的時期,羊羹我也是如此。為什麼我們精心研究、滿懷信心地選股,長期下來的結果卻總是不如人意?這是一段從慘痛教訓中逐步摸索出一套個人投資哲學的思考過程,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找到在市場中安身立命的方法。
Thumbnail
2025/09/08
羊羹我常在想,當傳統的穩健理財,已無法回應我們對未來的焦慮時,是不是該勇敢地看看那些被視為異端的聲音?面對買不起房的現實,與其在原地踏步,不如一起來研究這份充滿爭議的報告。它或許過於激進,卻也意外地為我們這個世代,提供了一條數據紮實、邏輯清晰的求生路徑,這是一場關於風險與報酬的深度討論。
Thumbnail
2025/09/08
羊羹我常在想,當傳統的穩健理財,已無法回應我們對未來的焦慮時,是不是該勇敢地看看那些被視為異端的聲音?面對買不起房的現實,與其在原地踏步,不如一起來研究這份充滿爭議的報告。它或許過於激進,卻也意外地為我們這個世代,提供了一條數據紮實、邏輯清晰的求生路徑,這是一場關於風險與報酬的深度討論。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子標題:00713的三種質押試算,槓桿、風險、報酬的天秤該如何衡量? 質押槓桿與投資工具槓桿哪個好? 最近讀到一本新書「時間的代價」裡面對於利息這件事形容成為換取時間與資源分配,覺得很有意思。 槓桿與承擔風險本質上就是換取報酬,賺取人生的時間,而波動就是成
Thumbnail
子標題:00713的三種質押試算,槓桿、風險、報酬的天秤該如何衡量? 質押槓桿與投資工具槓桿哪個好? 最近讀到一本新書「時間的代價」裡面對於利息這件事形容成為換取時間與資源分配,覺得很有意思。 槓桿與承擔風險本質上就是換取報酬,賺取人生的時間,而波動就是成
Thumbnail
分享如何藉由投資創造豐碩報酬,探討投資者應該具備的思維方式與決策邏輯。 涵蓋投資法則、市場趨勢、資產類別、失敗與成功的觀點,提供突破傳統思維的投資觀念。 投資者可學習風險管理、時機把握,及投資與個人發展之間的關聯。
Thumbnail
分享如何藉由投資創造豐碩報酬,探討投資者應該具備的思維方式與決策邏輯。 涵蓋投資法則、市場趨勢、資產類別、失敗與成功的觀點,提供突破傳統思維的投資觀念。 投資者可學習風險管理、時機把握,及投資與個人發展之間的關聯。
Thumbnail
討論區內有用戶建議每月存2萬ETF三年後,獲得本金100萬,再轉投300%飆股,最終滾至1000萬。然而,多數人認為此方法風險極高,並批評這種投資策略近似賭博,忽略風險與現實性,應更謹慎投資。
Thumbnail
討論區內有用戶建議每月存2萬ETF三年後,獲得本金100萬,再轉投300%飆股,最終滾至1000萬。然而,多數人認為此方法風險極高,並批評這種投資策略近似賭博,忽略風險與現實性,應更謹慎投資。
Thumbnail
點進來的朋友,你可能中了龐式騙局的圈套,這樣的標題在外面是不是很常看到。
Thumbnail
點進來的朋友,你可能中了龐式騙局的圈套,這樣的標題在外面是不是很常看到。
Thumbnail
一個是閒錢投資、堅持投入;還是槓上加槓,時間價值。 投資之前我們應該掌握的底層邏輯,那就是對自身資源狀況的掌握。
Thumbnail
一個是閒錢投資、堅持投入;還是槓上加槓,時間價值。 投資之前我們應該掌握的底層邏輯,那就是對自身資源狀況的掌握。
Thumbnail
投資人都希望找到高報酬的投資標的,但股價行徑路線往往是波動較大,需要面對煎熬的情況。本文將探討如何面對這樣的困境並找到對的操作方法。
Thumbnail
投資人都希望找到高報酬的投資標的,但股價行徑路線往往是波動較大,需要面對煎熬的情況。本文將探討如何面對這樣的困境並找到對的操作方法。
Thumbnail
股市群組裡的財富終究反應實力,運氣賺實力賠,沒有真正懂原理,想靠跟單賺錢,整個交易過程,你不會有任何實質的進步,即使短期獲利,由於人的慾望無窮,詐騙集團在取得自己的信任之後,就可以用各種手段把錢拐走。
Thumbnail
股市群組裡的財富終究反應實力,運氣賺實力賠,沒有真正懂原理,想靠跟單賺錢,整個交易過程,你不會有任何實質的進步,即使短期獲利,由於人的慾望無窮,詐騙集團在取得自己的信任之後,就可以用各種手段把錢拐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