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晚上我去陽明交大陽明校區的山腰電影院重看《腦筋急轉彎2》(Inside Out 2):
https://www.facebook.com/xie.cheng.han.242082/posts/pfbid0L5c5nh3pDGHvdS9kgcDxpmSAcXpD1UbyFR4rP6R2B11SUBjL5wPrmYPcvemarSh8l
https://www.facebook.com/Wedmovietime/posts/pfbid0g4yoeDKFnLak7AxK1wuspPZdG3feKDyhm8bgJ9TkpidJfJnyTZKJUDxGcgbW1YrYlhttps://www.facebook.com/Wedmovietime/posts/pfbid02QCLZ8VzzCFjG6MfA32xNNpzRgWueYaByX41JV3FckNt7oCYyAG2PhNue7KUXS52tl
上次是自費去首輪電影院看,這次重看有諮商心理師講解,收穫有所大不同。
先提到第1集的主角─情緒樂樂(Joy),在第1集中發現到情緒憂憂的價值是可以讓人有所連結─女主角萊莉放棄逃家而在母親面前懺悔;而第2集中樂樂因為得意忘形而樂極生悲,讓萊莉出糗,害所有球員被懲罰,最後發現到每個情緒都有其價值。
當然也有其他觀眾(包含我)發現到樂樂的頭髮和憂憂的膚色都是藍色,表示兩個情緒是相輔相成的。
而第2集中,也許是萊莉長大了,情緒中文翻譯變了─例如,樂樂和憂憂,是用疊字;而第2集是阿焦、阿廢等等。
有人說第1集劇情有個bug,就是第2集中,萊莉多了4個情緒─阿焦、阿羞、阿慕、阿廢;有人說第1集的父母親更年長,卻沒有這4個情緒,因為當初沒想到會有續集。其實有些諮商心理師說最主要是上述4個情緒專屬於青春期孩子,當人步入中年後,就比較少有阿焦、阿羞、阿慕、阿廢這4個情緒。頂多是父母親會出現阿焦這個情緒。
其實我是預期第3集會出現哪些情緒,因為情緒有幾十種,不會只有9種。
這集的重點是在是在比較第1集的驚驚─恐懼(Fear)和第2集的阿焦─焦慮(Anxiety)差異:恐懼(Fear)是要避開可見或當下的情況;焦慮(Anxiety)是要避開不可見或未來的情況。
重點是要給每個情緒一個位置,例如安撫阿焦,泡茶給他喝,讓他能活在當下,面對現實。
而我覺得阿廢(耍廢)也是個很重要的情緒,有人說哪邊跌倒哪邊躺好,而不是趕快爬起來,因為太痛;而且阿廢也是最有效率的情緒─要手機遙控主控台,在最關鍵的時候出手而不卡關。
因次每個情緒都是有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