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佛》
序篇:第二章
佛教是人生哲學的一部分
---
* 佛教確實可被視為一種 『人生哲學』。* 它不像有些宗教主張「神造世界、神定命運」;
* 而是透過觀察人生的苦與存在的無常,提出一套生命理解與實踐的方法論。
* 也就是說,佛教不是單純的信仰,而是一種
「對人生本質的哲思」+「對生死苦惱的實修」。
---
一. 以身試苦來體驗人生過程,並驗證「我」只是在過程中的一個意識
* 佛陀在成道之前,經歷了 → 宮中享樂 → 苦行極端 → 中道覺悟。
* 他用自身經驗來說明:苦不是要逃避,也不是要縱容,而是觀照苦的根源。
* 這裡「我」並非固定實體,而是「五蘊和合」:
色(身體)、受(感受)、想(思維)、行(意志)、識(意識)。
* 所謂「我」只是暫時的組合,隨因緣流轉而生滅。
所以「以身試苦」不是苦行主義,而是一種透過經驗去覺悟「無我」的智慧。
---
二. 緣起因果:最初的因果從何而來?
* 佛教強調「緣起」:一切因果都相依而生,沒有單一絕對的「最初」。
* 與西方哲學「第一因」不同,佛教更接近「無始」的觀點:
生命與輪迴沒有起點,沒有第一個因。
一切法都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 若執著於追問「第一因從哪裡來」,佛教會認為這是「無益問」(類似無窮倒退)。
重點不在於追溯宇宙起點,而在於「如何斷除因果鏈中的煩惱,出離輪迴」。
* 換句話說,佛教的智慧不是「追根溯源」而是「當下解脫」。
---
三. 生死是一個過程,一段輪迴,一場因果
* 生死在佛教中不是一次性的,而是「生死流轉」(輪迴)。
* 因果規律(業力)推動著我們不斷投胎、生死不息。
* 出生、老病、死亡,只是眾多過程中的一環。
* 若未斷除「無明與執著」,生命就會持續在因果鏈裡循環。
* 涅槃則是「止息因果鏈的延續」,徹底超越生死的過程。
這裡的哲學意味是:生死不再被看作終點或絕對悲劇,而是一個循環的現象。
---
**小結**
* 佛教確實是一種人生哲學:它以「苦 → 覺 → 解脫」為路徑。
* 「我」只是五蘊和合的暫時意識,並非永恆。
* 因果是「無始無終」的連鎖,佛法重點在於「當下的斷執」,而非尋找第一因。
* 生死是一段過程,輪迴是一場因果,涅槃則是超越輪迴的境界。
---
人遇到瓶頸的時候,常會去廟裡求一支籤。
有人跪在佛像前,心裡問的是財富;
有人問的是愛情;
有人問的是病能不能好。
但佛若真在,他會怎麼回答?
佛說「人生如夢」,我們卻偏要在夢裡討一個確定。
佛說「諸行無常」,我們卻偏要抓住永恆。
佛說「放下執著」,我們卻一再追問:那我該往哪裡去?
於是就有了這『問佛』系列文。
---
我不敢說我懂佛,也不敢說能代佛回答。
只是把世間人心的困惑——貪、嗔、癡、愛、欲、苦——
搬到佛前,假想自己與他對坐,問一問。
問功德,問因果,問修行,問命運。
問到最後,或許佛仍不語。
但在一次次的追問裡,可能聽見的,不是佛的聲音,而是自己心裡的回音。
因為問佛,不是真的要佛回答。
是想在問題裡,看見自己活著的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