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公開

女人不是一定要有母性│女兒的女兒 Daughter's daughter (2024)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本篇影論重點:
本片是一部關於「母親」的電影
解析片中Emma的兩種形象
范祖兒為什麼寫下「為什麼不是金祖兒」的留言
片中打破幾種傳統的家庭角色

別被片名給騙了,這不是一個講述「女兒」或「女兒的女兒」的故事,而是關於「一個母親」,若以這個角度來看,會更明白為何由張艾嘉飾演的金艾霞,在某些處境下的反應相當收斂,當然並不是撕心裂肺就得表現得歇斯底里,而是她的情緒內隱到像是一場場的自我對話,只是,一個母親的「自我」,非得透過女兒這樣的角色才得以清晰,正因為「母」與「女」既為雙生又互為對立,必然得先有女兒(生育/養育)也才能成為母親,但當女兒脫胎於母親就成為了他者,親密交雜陌生的關係,屬於本質上的扞格。

「我是一個失敗的母親」

祖兒的驟然離世讓一切都亂了套,也讓金艾霞檢討起自己身為母親的角色。「永遠和自己作對」是她對叛逆祖兒的形容,然而16歲未婚懷孕的自己,也像那樣和自己的母親作對,這種「我居然成為當年的我的母親」的深層恐懼,類似於伊藤潤二的螺旋、迴圈,成為無法逃離的命定,滿滿被吞噬的無力,但它同時也有另一層較為光明的意義,在於當祖兒即將成為一個母親時,兩人間的對立軟化了下來,正如成為了母親的金艾霞此時也懂得如何與「我這是為你好」的母親好好相處。

因此,母女的鏡像並不是一種對立,而是一種原來「妳就是我」的反映。

然而這場意外打破了這個迴圈,對金艾霞來說,沒有女兒的母親還能算是母親嗎?如果她不再是母親,那麼她又能是誰?若將這個提問放在所有女性的身上,那更會是一個女人能否不要是誰的太太、誰的女兒、誰的母親,而被允許只是自己?

64歲的金艾霞過的很充實、很自在、很自足,卻突然得面對是否要延續由祖兒開始的生命(胚胎)或將之銷燬的難題,在現實面上她有絕佳的理由選擇後者,她也多次傳達出「我也有自己的人生要過」,我們絕對能夠同情她「一個人的美好」可能被剝奪的感受,但重要的甚至也不是一個人的老後、退休如何安排的自主,而是那種能「不再背負」究竟何時能到來。

「女人不是一定要有母性」

林嘉欣飾演金艾霞未成年懷孕被送養的女兒Emma,在片中她有兩個形象,一個是真實的Emma,另個是當金愛霞質疑自己的母親角色時,想像著「被辜負的女兒」Emma又會如何看待自己。Emma的存在活生生就是她不是好母親的證明,透過想像的Emma代言出自己所相信的來原諒自己:女人不必受制於理所當然的期待,作為最基本的人,實現人性本就該在母性之先。

電影中以幾個畫面暗示這個虛化的Emma:金艾霞想像她陪自己來到祖兒暫居的Airbnb,當金艾霞還處在失去女兒的恍惚之中,Emma已經忙東忙西開始整理祖兒的遺物,Emma將浴室鏡台上的物品一古腦兒包進毛巾,下一秒直接剪接換成是金艾霞將這包毛巾摔到地上;隨後,金艾霞回想起年輕時送養Emma的往事,Emma:「現在和我講這個幹嘛……」,在這個段落裡畫面中的Emma都是失焦的:「……妳幹嘛不去跟婆婆講」,言外之意的諷刺是輕度失智的婆婆才是最好憶當年的對象,關鍵就在於這些早該忘記的過去,其實金艾霞只是從未提起但從未遺忘。

許多人認為林嘉欣的演出是今年金馬獎的遺珠,幾場和張艾嘉的對手戲爆發力十足,事實上她在全片最張力的演出是沒有對白的,那是在金艾霞終於決心要找代理孕母把祖兒的女兒生下來,親口交代完尋找孕母的條件後,走入廁所冷不防看見(想像中)Emma紅著眼睛的場景;鏡頭由上而下45度角俯拍林嘉欣,她靠著哭紅的雙眼就而把一個被棄的女兒、或是一個母親想像那個被自己遺棄的女兒如何看待自己的眼神給完全了,這個混雜很多情緒的眼神勝過千言萬語,就金艾霞而言作為母親或成為自己始終是兩個分裂的身分,在這一刻彷彿首次達成了共識,透過鏡頭橫移把金艾霞與Emma在玻璃門上的反射相疊合,虛的、實的合而為一,都是自己。

「You Broken my heart」

想像的Emma說出了這句話,金艾霞不是沒有感覺的人,也知道當年送養的決定會是如此傷人,如今,祖兒的意外像是迴力鏢徹底將自己打碎。

片尾,金艾霞和現實中的Emma見面,Emma終於問出:「我想知道妳把我送養的時候,妳在想什麼」,她也才能試圖回首當年:16歲的自己還想要繼續讀書、不想在唐人街洗一輩子的碗、想要自己和自己的女兒過上好日子……,這些理由中既有自私也有務實的考量,重點不是爭論送養到底是不是最好的決定,而是母女首次能直面留在彼此心裡的傷口,在得知無緣母親的真實想法後,現世中同樣身為單親媽媽的Emma,某程度上她能不再是另個金艾霞,也許正是當年的那個決定,讓如今的她有更多支持、能力在應對成為母親或自己的兩難中顯得堅強。

「為什麼不是金祖兒」

在Airbnb的留言牆上范祖兒寫下了這句話,是從替未來孩子命名聯想到自己為何不是冠母姓的事實,或許母女之間的愛與恨是剪不斷理還亂的,懷胎10月的糾葛和聯繫,並不像臍帶能一剪就斷了,也不同於Emma與Johnny似乎就能那樣輕易和解了,然而此時祖兒感受與母親的相愛相殺、相生相剋,也透過名姓的「從屬感」、「歸根感」表現出她的內心深處其實已擁抱了自己的母親。

在劇情中,金艾霞和雙重身分和解了,也透過Emma的形象,給出一個女兒們能夠不必是自己母親的可能性,更藉著祖兒的同志設定,打破了傳統制度中,那個絕對母性、父性的角色和分野,最終也在金艾霞的自我意志、意願之下,她同時成為了一個祖母/祖父、母親/父親,這也是長久被血緣、親緣的傳統桎梏所束縛的當代社會,亟需的一種自由與釋懷。

最後,回到前頭的那個提問:沒有女兒的母親還能算是母親嗎?這已經不再是一個需要直球對決的題目,而是不論女兒或母親,她們都該先成為一個沒有多餘背負的一個完整的人。

同場加映:

不被愛的、被留下來的人還有愛人的能力嗎?<小雁與吳愛麗>:母與女和解的可能

思無邪<夢幻天堂>:關於被女兒殺掉的母親

極惡 ‧ 樂透<致蕾絲莉>:失敗的母親形象

花紅如鮮血<生命之詩>:隔代教養的阿嬤

性是蛋蛋的生存焦慮<寶可噩夢>:母與子的緊張關係

avatar-img
122會員
221內容數
看電影的人 / 讀字的人 / 寫字的人。作為一個記憶力極差的人,以書寫,留下此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影論寫作 的其他內容
開場,一顆長鏡頭,男主角欽福坐在瀑布前,一個人,沒有同伴,反倒凸顯了那個已然不在的存在,喧嘩的白瀑具體化了將人物淹沒的孤獨,不止息地快速奔流,是自然的無情、是時間的無情,對比出後續劇情揭示的命運,以及兩位主角生活中那種波瀾不興的緩慢……<春行>選擇這樣的開始,有效地為全片定了調,非得是這樣的凝視..
劇情從一個連環殺人案牽扯出台灣(上一代)長久以來紛擾、爭議的歷史事件,但當我們仔細思考這些角色關係,連環殺人案的被害者都是當年白恐加害者的下一代,這類「復仇」概念,顯然停留在刻板的「父債子償」,甚至為了讓他們死不足惜,還把他們寫成詐欺犯、遊手好閒的小混混,成了完全的工具人;相比許士節卻向身為白恐被害
幾場學校的簡短戲份,表現權威如何規範出女性該有的樣子,一個口令、一個動作,連恣意張揚的青春也能被馴服,總是皺眉的Pauline,冷冷看著眼前的一切,就算一樣穿著制服,那一頭無法拉直的蓬亂捲髮暗示這個角色的真實性格,她的不滿孤立無援,以沉默進行一個人的抗爭。轉學來的Juliet(由凱特·溫絲蕾飾演)
維基條目上寫著:「劇情暗示了女人本質便是罪惡,男人則是女人的『基督』……女主角夏洛特·甘斯柏格(Charlotte Gainsbourg)憑此片在坎城影展封后,也因為本片反女性意象濃厚,坎城評審團特別頒給此片『反獎項』(anti-award)……」,劇情中,女人的瘋魔理當算不上「暗示」了,但男人想要
多數人可能會覺得「平淡」比變化多端的生活還難以忍受。我們的生活,就像身為公車司機的Paterson每天行駛的路徑那樣循規蹈矩、按部就班,但一切真的毫無變化嗎?Paterson在現代人工作的常態裡,還堅持著自己的節奏:不需要鬧鐘就能自然醒來、不想被手機打擾分心,社會運作的規律欺瞞我們日復一日是種自體複
電影聚焦在Lisbon家的Lux身上,將她的特立獨行凸顯得像《小婦人》裡的Jo那樣,對應片中男孩的一句旁白:「女孩是偽裝下的女人(Woman)」放大肉體和精神定義本就存在的模糊性:女孩究竟是從何時成為女人的?是第二性癥?是自主性?其曖昧讓女孩/女性成為了世上最神祕的生物。或許電影版的<死亡日記>還真
開場,一顆長鏡頭,男主角欽福坐在瀑布前,一個人,沒有同伴,反倒凸顯了那個已然不在的存在,喧嘩的白瀑具體化了將人物淹沒的孤獨,不止息地快速奔流,是自然的無情、是時間的無情,對比出後續劇情揭示的命運,以及兩位主角生活中那種波瀾不興的緩慢……<春行>選擇這樣的開始,有效地為全片定了調,非得是這樣的凝視..
劇情從一個連環殺人案牽扯出台灣(上一代)長久以來紛擾、爭議的歷史事件,但當我們仔細思考這些角色關係,連環殺人案的被害者都是當年白恐加害者的下一代,這類「復仇」概念,顯然停留在刻板的「父債子償」,甚至為了讓他們死不足惜,還把他們寫成詐欺犯、遊手好閒的小混混,成了完全的工具人;相比許士節卻向身為白恐被害
幾場學校的簡短戲份,表現權威如何規範出女性該有的樣子,一個口令、一個動作,連恣意張揚的青春也能被馴服,總是皺眉的Pauline,冷冷看著眼前的一切,就算一樣穿著制服,那一頭無法拉直的蓬亂捲髮暗示這個角色的真實性格,她的不滿孤立無援,以沉默進行一個人的抗爭。轉學來的Juliet(由凱特·溫絲蕾飾演)
維基條目上寫著:「劇情暗示了女人本質便是罪惡,男人則是女人的『基督』……女主角夏洛特·甘斯柏格(Charlotte Gainsbourg)憑此片在坎城影展封后,也因為本片反女性意象濃厚,坎城評審團特別頒給此片『反獎項』(anti-award)……」,劇情中,女人的瘋魔理當算不上「暗示」了,但男人想要
多數人可能會覺得「平淡」比變化多端的生活還難以忍受。我們的生活,就像身為公車司機的Paterson每天行駛的路徑那樣循規蹈矩、按部就班,但一切真的毫無變化嗎?Paterson在現代人工作的常態裡,還堅持著自己的節奏:不需要鬧鐘就能自然醒來、不想被手機打擾分心,社會運作的規律欺瞞我們日復一日是種自體複
電影聚焦在Lisbon家的Lux身上,將她的特立獨行凸顯得像《小婦人》裡的Jo那樣,對應片中男孩的一句旁白:「女孩是偽裝下的女人(Woman)」放大肉體和精神定義本就存在的模糊性:女孩究竟是從何時成為女人的?是第二性癥?是自主性?其曖昧讓女孩/女性成為了世上最神祕的生物。或許電影版的<死亡日記>還真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第 61 屆金馬獎死亡之組落在影后提名名單中,五位入圍者傳神表述出五種亞洲女性困境與姿態,包括喪女的母親、受感情詐騙的女菁英、喪侶女同志不受法律保護的處境、弱勢族群適應社會的旅程,以及受困於親情的年輕靈魂模樣。本文介紹五位準影后在片中所飾演的角色故事、以及表演亮點。
張艾嘉在《女兒的女兒》要處理兩個女兒一個老母,有全然不同的三種應對,電梯戲要同時招架一老一少的左右切換就是一例。這個劇本給了張艾嘉無止境的人生難題,尤其當她迎來驟逝女兒所留下的胚胎。即使重擊接二連三,她卻屢屢抑制本來可以順勢張揚的宣洩......
《女兒的女兒》以小女兒范祖兒的逝去展開整個故事。女兒的逝去,胚胎的誕生。迎生面死之際,是天地未開的混沌期間,如濃霧鋪滿雙眼,當悲傷的暴風襲來,被宣判獲得胚胎監護權的金艾霞,直直落入渾沌。這樣一個胚胎究竟代表什麼?它尚未著床也還沒發展,沒有意識與靈魂的此刻,它是生命也不是生命,它究竟是什麼?
他們假設「受害者」只有憤怒,假設仇恨累積會引發極端作為,而後產生破壞性結果。這確實是可能的,但太單薄,對人性的認識不夠深。這放置在真實存在於台灣社會中的政治案件當事人及其後代身上,更讓人無法理解──解嚴將近四十年,哪位前輩或後代是這種情緒、反應?自白色恐佈歷史在民間談述以來,又有誰說過要玉石俱焚?
故事先從婁燁2009年的《春風沉醉的夜晚》講起,當時他因為《頣和園》被中國當局禁拍5年,後來照樣在南京偷拍了這部,雖然獲得了坎城影展最佳劇本獎,但依然過不了審批,無法公映。一部電影最終無法進入戲院放映,,也像未完成一樣......
第 61 屆金馬獎死亡之組落在影后提名名單中,五位入圍者傳神表述出五種亞洲女性困境與姿態,包括喪女的母親、受感情詐騙的女菁英、喪侶女同志不受法律保護的處境、弱勢族群適應社會的旅程,以及受困於親情的年輕靈魂模樣。本文介紹五位準影后在片中所飾演的角色故事、以及表演亮點。
張艾嘉在《女兒的女兒》要處理兩個女兒一個老母,有全然不同的三種應對,電梯戲要同時招架一老一少的左右切換就是一例。這個劇本給了張艾嘉無止境的人生難題,尤其當她迎來驟逝女兒所留下的胚胎。即使重擊接二連三,她卻屢屢抑制本來可以順勢張揚的宣洩......
《女兒的女兒》以小女兒范祖兒的逝去展開整個故事。女兒的逝去,胚胎的誕生。迎生面死之際,是天地未開的混沌期間,如濃霧鋪滿雙眼,當悲傷的暴風襲來,被宣判獲得胚胎監護權的金艾霞,直直落入渾沌。這樣一個胚胎究竟代表什麼?它尚未著床也還沒發展,沒有意識與靈魂的此刻,它是生命也不是生命,它究竟是什麼?
他們假設「受害者」只有憤怒,假設仇恨累積會引發極端作為,而後產生破壞性結果。這確實是可能的,但太單薄,對人性的認識不夠深。這放置在真實存在於台灣社會中的政治案件當事人及其後代身上,更讓人無法理解──解嚴將近四十年,哪位前輩或後代是這種情緒、反應?自白色恐佈歷史在民間談述以來,又有誰說過要玉石俱焚?
故事先從婁燁2009年的《春風沉醉的夜晚》講起,當時他因為《頣和園》被中國當局禁拍5年,後來照樣在南京偷拍了這部,雖然獲得了坎城影展最佳劇本獎,但依然過不了審批,無法公映。一部電影最終無法進入戲院放映,,也像未完成一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母親不僅是女兒的創造者與養育者,也是傳遞過去創傷的媒介,有意識無意識地讓女兒也背負著無形的枷鎖。本文從個人經驗出發,深入分析亞洲社會對女性的期望如何影響母女關係,並質疑母愛的理想化概念。
Thumbnail
最近看完這本「媽媽的自由:給那些隱沒在女兒、妻子、媳婦、母親角色後的自己」(羽茜),趁仍記憶猶新時來分享一下。 作者在前言提到,「女人身上有太多角色期待的包袱了…….比方說她會是爸爸的前世情人、媽媽的終身好友、比起兒子會更掛念著自己的家庭,更樂意、也更無私的為家人付出…….無論走到哪裡,都會有
Thumbnail
為明天的讀書會寫下筆記 CH1. 凱特 1) 12歲是大人還是小孩?為什麼很多青少年作品的主角年齡都是12或13歲? 2) 父VS女。爸爸的思維是什麼呢?爸爸為什麼「心不在焉」? 3) 媽媽呢?「沒有人可以成為凱特的媽媽。任何活著的人都不能。」柯尼莉亞又是誰呢? . CH2. 飄逸的
Thumbnail
一個關於母親和女兒之間的創傷故事,談一談社會對母親角色的僵化觀念,以及施加在女兒身上的壓力與心靈掙扎。最後是針對震撼國際文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孟若與女兒史金納故事的小感想。
Thumbnail
「親愛 女人」是描述具有母性的女人。她在生命過程經歷相戀、婚姻、或為人母親等人生階段,在思想上所發揮無論是傳統、或是女權意識型態上,發展對待自己所愛的各種行為表現。以其堅毅及內斂的性格,表達、流露出內含母愛的感情。還有為母則強的人生百態.....即使性別相異,卻值得省思。
Thumbnail
越看越覺得,「母愛」其實是很複雜的,比其他任何的愛都複雜,尤其隨著時間的過去,孩子的長大,一直變化著,母親有沒意識到那種變化呢?意識、心理及行動上有沒有跟著改變?在在都影響著孩子、母親本身,還有親子關係的本質啊!   誰說生了孩子後就自然會當爸媽了呢?那是古時候的人沒意識到人生中什麼都需要學習,
Thumbnail
這部電影故事講述了女兒家家用一生的執拗固執,想逃離家卻又不得不回家的故事。透過觀眾的自身經歷跟角色所陳述的行為,不論是被父母催促著婚事、照顧父母的辛勞、失去親人的感受等等的,只要重疊度越高就會越加的感同身受。
Thumbnail
一個白人女孩,一個黑人保母。 一個經濟生活無憂,一個為了生活遠赴他鄉。 一個還只是孩子,一個即將成為阿嬤。 但他們都失去了母親。 他們緊密地依附著,卻也要遇到分離前最後的狂歡。 這部電影大概就是講了,這樣一場為了分離而出現的狂歡,既讓兩人享受最後的時光,卻也讓彼此理解,人生終究要分離的痛苦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母親不僅是女兒的創造者與養育者,也是傳遞過去創傷的媒介,有意識無意識地讓女兒也背負著無形的枷鎖。本文從個人經驗出發,深入分析亞洲社會對女性的期望如何影響母女關係,並質疑母愛的理想化概念。
Thumbnail
最近看完這本「媽媽的自由:給那些隱沒在女兒、妻子、媳婦、母親角色後的自己」(羽茜),趁仍記憶猶新時來分享一下。 作者在前言提到,「女人身上有太多角色期待的包袱了…….比方說她會是爸爸的前世情人、媽媽的終身好友、比起兒子會更掛念著自己的家庭,更樂意、也更無私的為家人付出…….無論走到哪裡,都會有
Thumbnail
為明天的讀書會寫下筆記 CH1. 凱特 1) 12歲是大人還是小孩?為什麼很多青少年作品的主角年齡都是12或13歲? 2) 父VS女。爸爸的思維是什麼呢?爸爸為什麼「心不在焉」? 3) 媽媽呢?「沒有人可以成為凱特的媽媽。任何活著的人都不能。」柯尼莉亞又是誰呢? . CH2. 飄逸的
Thumbnail
一個關於母親和女兒之間的創傷故事,談一談社會對母親角色的僵化觀念,以及施加在女兒身上的壓力與心靈掙扎。最後是針對震撼國際文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孟若與女兒史金納故事的小感想。
Thumbnail
「親愛 女人」是描述具有母性的女人。她在生命過程經歷相戀、婚姻、或為人母親等人生階段,在思想上所發揮無論是傳統、或是女權意識型態上,發展對待自己所愛的各種行為表現。以其堅毅及內斂的性格,表達、流露出內含母愛的感情。還有為母則強的人生百態.....即使性別相異,卻值得省思。
Thumbnail
越看越覺得,「母愛」其實是很複雜的,比其他任何的愛都複雜,尤其隨著時間的過去,孩子的長大,一直變化著,母親有沒意識到那種變化呢?意識、心理及行動上有沒有跟著改變?在在都影響著孩子、母親本身,還有親子關係的本質啊!   誰說生了孩子後就自然會當爸媽了呢?那是古時候的人沒意識到人生中什麼都需要學習,
Thumbnail
這部電影故事講述了女兒家家用一生的執拗固執,想逃離家卻又不得不回家的故事。透過觀眾的自身經歷跟角色所陳述的行為,不論是被父母催促著婚事、照顧父母的辛勞、失去親人的感受等等的,只要重疊度越高就會越加的感同身受。
Thumbnail
一個白人女孩,一個黑人保母。 一個經濟生活無憂,一個為了生活遠赴他鄉。 一個還只是孩子,一個即將成為阿嬤。 但他們都失去了母親。 他們緊密地依附著,卻也要遇到分離前最後的狂歡。 這部電影大概就是講了,這樣一場為了分離而出現的狂歡,既讓兩人享受最後的時光,卻也讓彼此理解,人生終究要分離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