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公開

女人不是一定要有母性│女兒的女兒 Daughter's daughter (2024)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本篇影論重點:
本片是一部關於「母親」的電影
解析片中Emma的兩種形象
范祖兒為什麼寫下「為什麼不是金祖兒」的留言
片中打破幾種傳統的家庭角色

別被片名給騙了,這不是一個講述「女兒」或「女兒的女兒」的故事,而是關於「一個母親」,若以這個角度來看,會更明白為何由張艾嘉飾演的金艾霞,在某些處境下的反應相當收斂,當然並不是撕心裂肺就得表現得歇斯底里,而是她的情緒內隱到像是一場場的自我對話,只是,一個母親的「自我」,非得透過女兒這樣的角色才得以清晰,正因為「母」與「女」既為雙生又互為對立,必然得先有女兒(生育/養育)也才能成為母親,但當女兒脫胎於母親就成為了他者,親密交雜陌生的關係,屬於本質上的扞格。

「我是一個失敗的母親」

祖兒的驟然離世讓一切都亂了套,也讓金艾霞檢討起自己身為母親的角色。「永遠和自己作對」是她對叛逆祖兒的形容,然而16歲未婚懷孕的自己,也像那樣和自己的母親作對,這種「我居然成為當年的我的母親」的深層恐懼,類似於伊藤潤二的螺旋、迴圈,成為無法逃離的命定,滿滿被吞噬的無力,但它同時也有另一層較為光明的意義,在於當祖兒即將成為一個母親時,兩人間的對立軟化了下來,正如成為了母親的金艾霞此時也懂得如何與「我這是為你好」的母親好好相處。

因此,母女的鏡像並不是一種對立,而是一種原來「妳就是我」的反映。

然而這場意外打破了這個迴圈,對金艾霞來說,沒有女兒的母親還能算是母親嗎?如果她不再是母親,那麼她又能是誰?若將這個提問放在所有女性的身上,那更會是一個女人能否不要是誰的太太、誰的女兒、誰的母親,而被允許只是自己?

64歲的金艾霞過的很充實、很自在、很自足,卻突然得面對是否要延續由祖兒開始的生命(胚胎)或將之銷燬的難題,在現實面上她有絕佳的理由選擇後者,她也多次傳達出「我也有自己的人生要過」,我們絕對能夠同情她「一個人的美好」可能被剝奪的感受,但重要的甚至也不是一個人的老後、退休如何安排的自主,而是那種能「不再背負」究竟何時能到來。

「女人不是一定要有母性」

林嘉欣飾演金艾霞未成年懷孕被送養的女兒Emma,在片中她有兩個形象,一個是真實的Emma,另個是當金愛霞質疑自己的母親角色時,想像著「被辜負的女兒」Emma又會如何看待自己。Emma的存在活生生就是她不是好母親的證明,透過想像的Emma代言出自己所相信的來原諒自己:女人不必受制於理所當然的期待,作為最基本的人,實現人性本就該在母性之先。

電影中以幾個畫面暗示這個虛化的Emma:金艾霞想像她陪自己來到祖兒暫居的Airbnb,當金艾霞還處在失去女兒的恍惚之中,Emma已經忙東忙西開始整理祖兒的遺物,Emma將浴室鏡台上的物品一古腦兒包進毛巾,下一秒直接剪接換成是金艾霞將這包毛巾摔到地上;隨後,金艾霞回想起年輕時送養Emma的往事,Emma:「現在和我講這個幹嘛……」,在這個段落裡畫面中的Emma都是失焦的:「……妳幹嘛不去跟婆婆講」,言外之意的諷刺是輕度失智的婆婆才是最好憶當年的對象,關鍵就在於這些早該忘記的過去,其實金艾霞只是從未提起但從未遺忘。

許多人認為林嘉欣的演出是今年金馬獎的遺珠,幾場和張艾嘉的對手戲爆發力十足,事實上她在全片最張力的演出是沒有對白的,那是在金艾霞終於決心要找代理孕母把祖兒的女兒生下來,親口交代完尋找孕母的條件後,走入廁所冷不防看見(想像中)Emma紅著眼睛的場景;鏡頭由上而下45度角俯拍林嘉欣,她靠著哭紅的雙眼就而把一個被棄的女兒、或是一個母親想像那個被自己遺棄的女兒如何看待自己的眼神給完全了,這個混雜很多情緒的眼神勝過千言萬語,就金艾霞而言作為母親或成為自己始終是兩個分裂的身分,在這一刻彷彿首次達成了共識,透過鏡頭橫移把金艾霞與Emma在玻璃門上的反射相疊合,虛的、實的合而為一,都是自己。

「You Broken my heart」

想像的Emma說出了這句話,金艾霞不是沒有感覺的人,也知道當年送養的決定會是如此傷人,如今,祖兒的意外像是迴力鏢徹底將自己打碎。

片尾,金艾霞和現實中的Emma見面,Emma終於問出:「我想知道妳把我送養的時候,妳在想什麼」,她也才能試圖回首當年:16歲的自己還想要繼續讀書、不想在唐人街洗一輩子的碗、想要自己和自己的女兒過上好日子……,這些理由中既有自私也有務實的考量,重點不是爭論送養到底是不是最好的決定,而是母女首次能直面留在彼此心裡的傷口,在得知無緣母親的真實想法後,現世中同樣身為單親媽媽的Emma,某程度上她能不再是另個金艾霞,也許正是當年的那個決定,讓如今的她有更多支持、能力在應對成為母親或自己的兩難中顯得堅強。

「為什麼不是金祖兒」

在Airbnb的留言牆上范祖兒寫下了這句話,是從替未來孩子命名聯想到自己為何不是冠母姓的事實,或許母女之間的愛與恨是剪不斷理還亂的,懷胎10月的糾葛和聯繫,並不像臍帶能一剪就斷了,也不同於Emma與Johnny似乎就能那樣輕易和解了,然而此時祖兒感受與母親的相愛相殺、相生相剋,也透過名姓的「從屬感」、「歸根感」表現出她的內心深處其實已擁抱了自己的母親。

在劇情中,金艾霞和雙重身分和解了,也透過Emma的形象,給出一個女兒們能夠不必是自己母親的可能性,更藉著祖兒的同志設定,打破了傳統制度中,那個絕對母性、父性的角色和分野,最終也在金艾霞的自我意志、意願之下,她同時成為了一個祖母/祖父、母親/父親,這也是長久被血緣、親緣的傳統桎梏所束縛的當代社會,亟需的一種自由與釋懷。

最後,回到前頭的那個提問:沒有女兒的母親還能算是母親嗎?這已經不再是一個需要直球對決的題目,而是不論女兒或母親,她們都該先成為一個沒有多餘背負的一個完整的人。

同場加映:

不被愛的、被留下來的人還有愛人的能力嗎?<小雁與吳愛麗>:母與女和解的可能

思無邪<夢幻天堂>:關於被女兒殺掉的母親

極惡 ‧ 樂透<致蕾絲莉>:失敗的母親形象

花紅如鮮血<生命之詩>:隔代教養的阿嬤

性是蛋蛋的生存焦慮<寶可噩夢>:母與子的緊張關係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影論寫作
140會員
266內容數
看電影的人 / 讀字的人 / 寫字的人。作為一個記憶力極差的人,以書寫,留下此刻。
影論寫作的其他內容
2025/04/28
本片以一種鬆散而自由的方式,梳理長久以來的傷痕與糾葛。這種「鬆」,體現在類型的混用、群像的鋪陳,以及敘事節奏的變換─這些在其他作品中可能被視為缺點,在此卻轉化為一種力量。瑞恩·庫格勒選擇點到即止地觸碰族群的沈痛,而透過一日敘事承載漫長歷史,不過度交代角色們的來龍去脈,自然舒展對他們的深刻影響,如此一
Thumbnail
2025/04/28
本片以一種鬆散而自由的方式,梳理長久以來的傷痕與糾葛。這種「鬆」,體現在類型的混用、群像的鋪陳,以及敘事節奏的變換─這些在其他作品中可能被視為缺點,在此卻轉化為一種力量。瑞恩·庫格勒選擇點到即止地觸碰族群的沈痛,而透過一日敘事承載漫長歷史,不過度交代角色們的來龍去脈,自然舒展對他們的深刻影響,如此一
Thumbnail
2025/04/23
既然植入的回憶是假的,誰會願意選擇這樣的服務?但如果虛構的記憶真實到連自己都無法辨別,那麼假的是否就等同於真的?這裡出現了一種啣尾蛇般的邏輯:「我」的選擇塑造了記憶,而人類又是透過記憶來定義「我」是誰;如果「我」選擇了一段精心設計的假記憶,那這段記憶中究竟哪一部分才是真正的「我」
Thumbnail
2025/04/23
既然植入的回憶是假的,誰會願意選擇這樣的服務?但如果虛構的記憶真實到連自己都無法辨別,那麼假的是否就等同於真的?這裡出現了一種啣尾蛇般的邏輯:「我」的選擇塑造了記憶,而人類又是透過記憶來定義「我」是誰;如果「我」選擇了一段精心設計的假記憶,那這段記憶中究竟哪一部分才是真正的「我」
Thumbnail
2025/04/16
本片的慧黠之處在於:選擇性略過訊息,像是沒有交代Ellias的過往、沒讓觀眾和他同時直擊暗門後究竟是什麼、他的父親是連續犯罪還是僅犯下一起案件、受害者Jenny又為何在Ellias想「解救」她時反倒驚恐呼喚Ellias父親的名字……甚至也不讓觀眾目睹Ellias片尾的命運。如同<紅色房間>沒有說明女
Thumbnail
2025/04/16
本片的慧黠之處在於:選擇性略過訊息,像是沒有交代Ellias的過往、沒讓觀眾和他同時直擊暗門後究竟是什麼、他的父親是連續犯罪還是僅犯下一起案件、受害者Jenny又為何在Ellias想「解救」她時反倒驚恐呼喚Ellias父親的名字……甚至也不讓觀眾目睹Ellias片尾的命運。如同<紅色房間>沒有說明女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當你邊吃粽子邊看龍舟競賽直播的時候,可能會順道悼念一下2300多年前投江的屈原。但你知道端午節及其活動原先都與屈原毫無關係嗎?這是怎麼回事呢? 本文深入探討端午節設立初衷、粽子、龍舟競渡與屈原自沉四者。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會對端午、粽子、龍舟和屈原的四角關係有新的認識喔。那就讓我們一起解開謎團吧!
Thumbnail
當你邊吃粽子邊看龍舟競賽直播的時候,可能會順道悼念一下2300多年前投江的屈原。但你知道端午節及其活動原先都與屈原毫無關係嗎?這是怎麼回事呢? 本文深入探討端午節設立初衷、粽子、龍舟競渡與屈原自沉四者。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會對端午、粽子、龍舟和屈原的四角關係有新的認識喔。那就讓我們一起解開謎團吧!
Thumbnail
《女兒的女兒》描述女兒意外死亡,留下一個健康的胚胎給法定繼承人-母親(張艾嘉),母親要怎麼決定這胚胎接下來的命運呢? 我看到片名時,內心是複雜的,以外婆的視角,我就是『女兒的女兒』,沒見過外婆,不清楚外婆跟媽媽的關係如何,但我跟媽媽的關係裡有很多糾葛在裡頭,最後我還是揪了老朋友(壯膽)進戲院。
Thumbnail
《女兒的女兒》描述女兒意外死亡,留下一個健康的胚胎給法定繼承人-母親(張艾嘉),母親要怎麼決定這胚胎接下來的命運呢? 我看到片名時,內心是複雜的,以外婆的視角,我就是『女兒的女兒』,沒見過外婆,不清楚外婆跟媽媽的關係如何,但我跟媽媽的關係裡有很多糾葛在裡頭,最後我還是揪了老朋友(壯膽)進戲院。
Thumbnail
別被片名給騙了,這不是一個講述「女兒」或「女兒的女兒」的故事,而是關於「一個母親」,若以這個角度來看,會更明白為何由張艾嘉飾演的金艾霞,在某些處境下的反應相當收斂,當然並不是撕心裂肺就得表現得歇斯底里,而是她的情緒內隱到像是一場場的自我對話,只是,一個母親的「自我」,非得透過女兒這樣的角色才得...
Thumbnail
別被片名給騙了,這不是一個講述「女兒」或「女兒的女兒」的故事,而是關於「一個母親」,若以這個角度來看,會更明白為何由張艾嘉飾演的金艾霞,在某些處境下的反應相當收斂,當然並不是撕心裂肺就得表現得歇斯底里,而是她的情緒內隱到像是一場場的自我對話,只是,一個母親的「自我」,非得透過女兒這樣的角色才得...
Thumbnail
當眾多國片都似乎身懷重責大任,企圖影以載道,或聲光奪目,抑或用力地挖出他們的心,《女兒的女兒》以一種流動的、簡單的方式娓娓跟你說了一個故事,她是跟你說了,卻沒有任何企圖要改變你的任何觀點,回過頭,她好好地、輕輕地去過她自己的人生。
Thumbnail
當眾多國片都似乎身懷重責大任,企圖影以載道,或聲光奪目,抑或用力地挖出他們的心,《女兒的女兒》以一種流動的、簡單的方式娓娓跟你說了一個故事,她是跟你說了,卻沒有任何企圖要改變你的任何觀點,回過頭,她好好地、輕輕地去過她自己的人生。
Thumbnail
如果有一位女性的結婚的對象是挑媽媽喜歡的,需要呵護的時候仍渴望媽媽輕撫自己的頭,甚至希望媽媽是第一個看見自己孩子出生的人,這種凡事以媽媽為主的女兒,是美麗家庭的其中一個幸福角色,抑或是無法脫離母親羽翼之下的悲慘人物? 為何母女關係良好很可能招致不幸?我想原因就在於彼此之間的愛必須是要沒有條件的
Thumbnail
如果有一位女性的結婚的對象是挑媽媽喜歡的,需要呵護的時候仍渴望媽媽輕撫自己的頭,甚至希望媽媽是第一個看見自己孩子出生的人,這種凡事以媽媽為主的女兒,是美麗家庭的其中一個幸福角色,抑或是無法脫離母親羽翼之下的悲慘人物? 為何母女關係良好很可能招致不幸?我想原因就在於彼此之間的愛必須是要沒有條件的
Thumbnail
用偉大去形容母親這個角色,太過沉重,很贊同李安導演說的,孝順是一個過時的觀念,與其教孩子孝順,不如教孩子愛。我不會用「孝順」去道德勒索我的孩子,必須順從我;我也不會屈從於文化裡,對母親角色的刻板印象,犧牲奉獻到沒有自我。母親只是我眾多角色中的其中一個,我是母親,也不只是個母親。
Thumbnail
用偉大去形容母親這個角色,太過沉重,很贊同李安導演說的,孝順是一個過時的觀念,與其教孩子孝順,不如教孩子愛。我不會用「孝順」去道德勒索我的孩子,必須順從我;我也不會屈從於文化裡,對母親角色的刻板印象,犧牲奉獻到沒有自我。母親只是我眾多角色中的其中一個,我是母親,也不只是個母親。
Thumbnail
當母女關係太過粘著,彼我不分,母親在犧牲奉獻之餘,就能藉由「愛」的權力,進行兩個「女人」的戰爭與拉鋸,便必然會互相傷害。由姚國禎執導的電影《家家》(Welcome home),便是藉由女主角羅家家(劉若英飾)的獨腳戲,生動呈現了一個「失敗女兒」對寡母的怨與愛。 本文涉及劇情,建議觀影再讀。
Thumbnail
當母女關係太過粘著,彼我不分,母親在犧牲奉獻之餘,就能藉由「愛」的權力,進行兩個「女人」的戰爭與拉鋸,便必然會互相傷害。由姚國禎執導的電影《家家》(Welcome home),便是藉由女主角羅家家(劉若英飾)的獨腳戲,生動呈現了一個「失敗女兒」對寡母的怨與愛。 本文涉及劇情,建議觀影再讀。
Thumbnail
真正深刻的電影,不用說教,一幕幕的影像,一句句的對白,就能讓人想起自己走過的或喜悅或悲痛的痕跡,能說與不能說的,都在胸中翻滾迴旋。 當家庭成員各自沈浸在自己的艱難時,實在沒有餘力體會甚至接住對方的無力。
Thumbnail
真正深刻的電影,不用說教,一幕幕的影像,一句句的對白,就能讓人想起自己走過的或喜悅或悲痛的痕跡,能說與不能說的,都在胸中翻滾迴旋。 當家庭成員各自沈浸在自己的艱難時,實在沒有餘力體會甚至接住對方的無力。
Thumbnail
我旁觀著母親,有時感覺她是沒有長大的妹妹,或者是永遠在心裡有著一個孩子的女兒!也唯有這樣理解,母親便不需要「應該」是一個母親,我也不用再從所有影視小說故事裡的母親那一角尋覓著有一種愛(被期待的、被想像的、非要索討的)叫「母愛」!
Thumbnail
我旁觀著母親,有時感覺她是沒有長大的妹妹,或者是永遠在心裡有著一個孩子的女兒!也唯有這樣理解,母親便不需要「應該」是一個母親,我也不用再從所有影視小說故事裡的母親那一角尋覓著有一種愛(被期待的、被想像的、非要索討的)叫「母愛」!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