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倫斯.彼得,一位幽默有趣的教育哲學博士,在20世紀觀察近代商業後,以詼諧的語言寫下了自己的觀察——《彼得原理》。這是與「墨菲定律」「帕金森定律」並列的有趣原理,描述著商業系統中必然出現的一個現象:
「假設時間夠長,制度裡的層級也夠多,那麼每一位員工都將升到他無法勝任的職位,並永遠停在那裡。」——勞倫斯.彼得
----魔咒來自階級 × 不可避免的不適任 × 自定義的職場終點----
魔咒來自階級:
歷史上,社會系統的運作往往倚賴階級,而階級制度便成為人類賴以生存的工具;隨著時間流逝,過度依靠工具成為必然,最後人類的理性與創造力往往被侷限在工具的框架中。極端情況下,系統為了容納新的人口,組織便會繼續演化出新的階級以容納之。
例如:印度和中國發展的「傳統宗教」,其重心不是人本關懷,而是維持社會運作。
以上兩種制度不具備多元性的自我淘汰機制,因此在歷史上總是等待被革新與推翻。但除了階級制度,人類並沒有其他工具能組織人群行為。這是因為理想中的扁平組織往往對個體的要求較高,就如同圓桌會議下各方領主的權責分工,無法彼此取代。
在一般情況下,我們都是凡人,被放置在社會分工的細節中,不太可能被分配到領主等級的權責。為此,我們要進入組織、進入階級,並尋找自己的棲身之地。
有趣的是,階級制度的最終許諾,就是進入圓桌(在近代企業中叫董事會)。也因此,人類文明對上位總有一種超越本能的崇拜,就像飛蛾撲火一般,即使出發時並不知道代價與自己是否適合。
一旦形成規模,人群必然會藉由階級來分配權力與責任,企業也不例外。但有趣的是,階級的發明並非為了生產,而是為了維持階級運作。至於運作的效率,全看指揮者的手段,這也是為什麼管理這門學問會如此蓬勃。
書中提及,一個沒有具體目標的組織,自然不需要接受管理,會朝向所有人都舒適的方式演化,最終成為政府冗餘機構一般的存在,充滿冗員與怠工。
本世紀大家口中的「很偉大」企業,例如電動車、火箭公司,都不是自然產生的。創辦人要無時無刻盯著這些生產者,必要時大量裁員,或給予股票選擇權與夢想,其目的都是為了對齊標的,以利於生產出量產品。即使這個東西的功能完全與上一世紀相同也無妨,行銷的話語超越了事物的本質。
為了維持階級與組織,必須獎勵符合「組織價值」的員工,因此升遷的公式往往是:
時間 × 空缺 × 提拔
在此,提拔的重點不單以個體能力為主(如何確認公司基層的中階管理能力呢?就和薛丁格的管理能力一樣是未定之天),而是以能延續組織傳統為最優先考量。
不可避免的不適任:
一位工程師,在足夠的時間下成為資深工程師,而後主任工程師,再來副理,以此類推……
這時候他將面對的是「不連續的職能轉換」。優秀的工程師是否具備優秀的指導與工作分配能力,全看他是否在長期工程工作中培養出管理他人與承擔更上級壓力的能力。這個要求大概和數學課後的隨堂小考考英文一樣,荒謬。
依循組織傳統到達與過去職能無關的上位,雖然荒謬卻是常態。如果他幹得好,代表企業該部門的運氣不錯,不用重新等待下一個人。如果等不到適合者,組織系統會自動優化——降低需求或增加階級,就像國中小教育設到9年級,而且沒有留級制度。
每一次升遷的背後,企業要面對三種可能:
1.他適任,能繼續職涯攀爬,直到最後一次升遷停留在不適任的位置。
2.他不適任,公司設置一個平行職務「技術副理」給他,讓他繼續做主任工程師的工作內容(回到適任狀態); 或者公司成立新的職務將人轉過去,這種尸位素餐的轉調(從一個不適任位置轉到另一個影響不大的不適任位置),多出現在中階主管數量龐大的企業。
3.他決定離職,因為等不到「平行轉升遷」或「尸位素餐的轉調」。
「大部分的不適任者都了解,雖然機率渺茫,但若組織垮了,他們的工作也沒了,所以他們會試著維持組織制度運作。」——勞倫斯.彼得
因此我們要注意,人類組織獎勵「遵守傳統」的形式是不會變的。能繼續職涯攀爬,多半源於符合組織的慣性。書中勞倫斯.彼得舉出實例:「一家知名的家電製造商,內部竟然有多達23位副董事長。」這便是因為攀爬是有終點的。
自定義的職場終點:
在大量田野調查後,勞倫斯.彼得發現,在不適任的職位下,人人都是受害者。而如何判斷自己的適任狀態,成為重要的探討。作者相信一個人越明白自己的能力邊界與生活的重心,他的處境就會比無意識的人安全許多。
生理適任等級、社交能力適任等級、情感控制適任等級、心智能力(智力)適任等級——如果能以這四項來評估升遷後的影響,人們便可以有具體的指標來取捨是否接受升遷。而判斷的核心信念是:這個決定之後,生活的樣貌會是什麼?我的時間、身體、社交,將會有多大的變動?最差的情況是什麼?而我願意承受嗎?
不過,書中提出的方法多以勞倫斯.彼得半開玩笑的方式呈現。而之所以勞倫斯.彼得能以詼諧又譏諷的態度看待這些人事物,是因為他是局外人。讀者必須了解,勞倫斯.彼得是一位被象牙塔保護得很好的作家,擁有客觀的餘裕,去觀察人們的階級崇拜。
但是,用書中這些方法來避免升遷的人,基本上都沒有什麼好下場。這很正常,因為刻意延宕自己的升遷,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對組織的叛逆,甚至是否決既有的共識。這裡我舉一個書中我個人覺得可行的作法,我稱之為「有意識的不合時宜」:在小處表現不適任,比如服裝儀容,或其他不影響業務的小缺點,這些都可以成為老闆把你留在適任區的好理由。
勞倫斯.彼得在書中還有一個章節在講各種「花式摸魚」的部分,我個人非常受用(因為非常好笑),但實在太沒營養,所以就留給各位讀者的好奇心了~~
後記:沒想到我寫了第二個讀書心得了,我很訝異自己真的又更新了~《彼得原理》這本書,其實藏著一個更加原始的現象,就是工具反過來支配人的現象,這在社會上其實是常態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