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製作幕後故事】東野圭吾《嫌疑犯X的獻身》舞台劇,數年前的因緣開端 提到我打了通電話給這個製作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改編暨導演吳維緯。
會找維緯有很多原因,但幾年前她改編的鄧惠文醫師的小說《婚內失戀》為舞台劇,改編得很成功,我很喜歡演出中那些細膩的情感。加上上次與他合作的《沒有人想交作業》劇場版,過程中感受到他強大的技術基底及創作能量混合後,在工作中的安心感,是我在首次進入國家劇院規格的情況下所需要的。
嗯,這是我第一次以製作人的身份在國家劇院做演出,這一部份我想留到下下週再聊,畢竟後天(10/01)我們才要公佈卡司,有很多想說的都與卡司有關。
先來聊聊改編。
360頁的小說→120分鐘的演出?
原著小說大概360多頁,2008年日本版電影是128分鐘,對我來說,最舒服的劇場演出是90分鐘到120分鐘,我知道目前售票頁面上是含中場150分鐘,嗯…
回到打給維緯的這通電話。
大概在寫完提案左右,就有跟維緯提過想做這個作品以及找他改編的事情。由於這是一個推理小說,首先我自己就不想要犯人或詭計提前公佈這種事,不過還好《嫌疑犯X的獻身》原作本身犯人早早就公佈了,就不會有那種找松隆子來演出一個路人以致於很快就會發現她的角色不對勁的情況。不過我還是希望能尊照原作的故事順序,從事件的發生、警方查案、卡關、推理完成揭露真兇這個經典邏輯來進行。

當時的簡單故事方向提案。我不是害怕爆雷的人,但最後的詭計實在太精采,請讓我為沒看過的人保留一下
再來則是時代背景,這件事我從重新看金田一少年殺人事件簿時就發現,有些詭計一但有了現代科技(智慧型手機、wifi等)就會變得不堪一擊。雖然《嫌疑犯X的獻身》最重要的東西還是情感,但我仍想儘可能保留原作的時代氛圍與情感專注度,因為原作出版的時間是2005年,二十年前在社群媒體剛成立還沒普及的情況下,現實生活中人與人的互動感與如今還是有些不同。
也就是說,我沒有要為了舞台劇的改編而調整故事。而這些是最一開始寫在提案裡,提出給日方的想法,包括演出的核心情感、預期的時代背景、故事的起承轉合重點等。故事大綱就是在這樣的框架上,要被寫出來。
製作人導向:與編劇共同討論
在這次的製作裡,我更明確地感受到製作人導向與創作者導向的差別。我從最一開始提案中就設定了創作的框架,在進入分篇大綱時與編劇共同討論及塑形,這些是以前創作者導向的製作過程中比較不會有的。
維緯很厲害,他先透過數學中的演繹與歸納找到改編的出發角度,梳理出小說裡不同篇章的段落,拉出每個段落的故事大綱。並且很早就確立了一些到現在還維持著的重點畫面及形式,並把這個概念放在故事大綱中供日方參考。
在查找信件串時,發現23年9月當日方提出需要故事大綱的同時,我還一邊跟他在確認授權範圍、比例等等內容。這個時候其實文藝春秋還沒有同意給予授權,我自己的感覺比較像是朝著「可能可以授權台灣演出,但我們還要再看看情況」的方向。
然後給出第一版故事大綱(プロット)時已經是11月了,給完後過了兩三周,得到日方傳回的對大綱的疑問及想修改之處。為了確認翻譯情況,我同時有回給日方中英兩版的大綱以供對照,但感覺用處不大就是了。
總之依原作者的想法,我們再次調整了大綱,得到首肯的時間點是2024年2月,我不知道這樣算是快還是慢,可能以後多做一些就會知道了。
我印象很深刻的事情,是在年末拿到維緯的大綱二稿後,我知道裡面有些語句是直接採用小說原文,但是是中譯本。我要給日方的主要版本自然是日文版,當時的做法是用AI進行第一次翻譯後,再把AI翻的句子逐句逐斷丟給不同AI確認,並靠著過去殘存的日文記憶,向AI詢問文法及字詞意思進行調整。
使用小說原句當然很棒,這表示文字不用調整可以直接使用,但要從中文改為日文,AI沒辦法翻得出來。但我有日文版小說!
我在數個晚上處理那十頁故事大綱的日文時,翻著日文小說對照頁數,用日文輸入法打出話句,那個當下我切實地感受到:過去做的一些以為是無意義的小事,都成為支撐我到現在的能量。
獲得授權時我忍不住給自己鼓鼓掌,但接下來還沒完…作者願意授權是一件事,跟出版社完成授權合約細節又是另一件事。除了被提醒要我們忠實地按照故事大綱進行外,也開始跟出版社聊到付款細節、演出座位數/場次/票價等細節。我自己的認知中,要能處理後面這些,那我需要一份有力的背書,才能跟台灣不同單位談各種事情。
所以又跟對方溝通到2024年的春末夏初,才拿到與日方的合作備忘錄(MOU),這樣去跟別人談這個演出時,才會被相信啊。而過程中,覺得很感謝的是合作團隊的信任,託他們的福,我才能一步步往下走。
我記得那是24年初的一場劇團春酒,遇到了《嫌疑犯X的獻身》我投出橄欖枝邀請的第一位演員…
…次回へ続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