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很久之前,大概十幾二十年前就常聽到一種聲音是:為什麼〇〇國可以,我們不行?這裡面的〇〇可以從美國、韓國、日本、中國、泰國等,代換為任何國家;所指稱的現象或產業完全不限。
這樣的話想指出問題,並且用別的國家已經成功的例子提醒我們,這並非不可能的事,因此這樣的問句顯得格外有力。但有兩件事很可惜,第一個是短短的句子其實省略了太多不同國家的條件與情況,只講了結果,就像是被父母說親戚的小孩都已經結婚了,你怎麼連個男/女朋友都交不到?啊怎麼沒想過可能我在純男性/女性的工作場合一天工作十小時…
第二個常見的,是這個句子在文章的結尾,整篇文章整理出問題的現況及比較,展現出這個問題真的很需要被思考。不過卻沒提出解法或想要的走向,就是挖了洞丟了問題就跑。我認同指出問題很重要,但提出問題後如果能提出可能的解法,會讓提出的問題更具建設性。就算真的沒有解法,若能提出這個相關問題被解決後的想像樣貌,也至少給出一個方向,不然很像巨嬰式「已願他力」的說法。概念說完了,接著讓我們回到表演藝術的部份來討論這題吧。
不願意/不敢失敗
我相信其它產業一定也有類似的問題,不過這裡我就先只以表演藝術,或是我認識的劇場來說我在這個議題下所看到的事情。
台灣的中小型劇團數量很多,這其中也很多劇團的儲備資金水位通常不高,也可能還要養人(可能團長不支薪,只養1個行政加1個辦公室)。在這個情況下,劇團通常無法也不敢進行「不確定能否回收的開發與試錯」。
具體來說,就是如果劇團的主創想做一個主題,通常可以在無成本回收的情況下進行到下面的程度:主創提出概念、企劃,寫了企劃案試著拿補助,再往前一點可能到主創獨立產出劇本。再來就很難了,為什麼?因為主創可能為了自己的想法無薪做上面這些事,但再往下找編劇開發、找導演等,就開始要花錢了。

做《口袋裡的戰爭》,主要花的是我的時間、跟有興趣的朋友討論可行性,如果我跟朋友的工時不算的話,實際上沒有多花到錢。照片裡的模型是本來就有的,而且還很多…(PS,好想找劉冠廷來演巴尼啊)
而在資金水位不高的情況下,花出去的錢會希望在短時間(一年/一個季度)就能回收,不然會斷炊。除了這個原因外,可能還有「不習慣」這個原因吧,不習慣做一件事可能沒有實質上的回報(票房、評價)。
另外還有一個讓團隊對於開發測試會縮手的原因,就是信任感。信任感的建立需要很長的時間,但卻很容易被瓦解。一但公開開發失敗,可能就此喪失觀眾、合作者、投資方的信任,這點滿可惜的。因為台灣很習慣看見並認定失敗的成果,卻很少接受這是為了成長而產生的過程。
在表演藝術的情況下,由於觀眾每次觀看都會付出票價,因此就會更加保守。由於現在資訊很發達,大家很常看見網路上,或是實際出國看見已經開發完畢、很成功的演出(或電影),因此會用同等的標準來看待台灣尚在成長的作品。這點很合理,但若不往前測試,就會停留在目前的層級,難以向上一步。
這點我認為需要很長的時間來改變,如果核心看待作品的價值觀可以調整為觀看目前最好的作品,而不是看到一個毫無缺點的作品的話,大概二十年可能會有好轉。同時團隊也需要在每一次公開發把產品(作品)做到當下能做的最好,並給予觀眾票價同值的享受。可能我們就能更進一步,逐漸開發出更多台灣的好作品。
經驗的差距非常巨大
我認為試著往上一階挑戰最重要的收穫是經驗,一直在做400席觀眾規模演出,與挑戰800席、1000席、1500席演出,量變會造成質變,過程中解決問題的方式及格局也會變得很不一樣。
中型劇場、大型劇場、國際演出、與國際共製、參與影視演出,各種不同的經驗的差別能改變個人及團隊看待事物的方式。當我以為我已經很認真於工作時,看見另外更加認真、切入角度更多元、看待作品格局更廣大的工作者,每次都會被他們所震驚,並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
我知道網路可以看到很多、學到很多理論知識,但腦袋會了不代表手會了,我始終認為要實際做過,才知道自己能執行到哪裡。
我想這就是為什麼同一個演員,在初出茅蘆時的氣場,與經歷過各種大小演出後的氣場會截然不同的原因。因為他們有了更多不同的經驗,更知道自己的能力與定位在哪裡,哪些是自己努力就能完成,哪些是要拼命努力才能完成,哪些又是即使拼命努力了也有可能失敗的。
因此我對自己的期許,還是能夠不斷挑戰,在某一階段站穩後,能不害怕地往不同的階段嘗試。
以創作來說,我從在咖啡店30位觀眾的《廁所在哪裡》、100位觀眾的《密室遊戲ー一對亞洲前夫妻》、200位觀眾的國際合作《猴戲Monkey Show》、250位觀眾的《青.白一念》;到製作上牯嶺街、實驗劇場、水源劇場、藍盒子、空總劇場、國家劇院等,都有很多不同的收穫,也成為我繼續下一個作品的基礎。
也從國際合作、原創劇本、IP改編、長銷等不同製作目標上得到完全不同的經驗,下一次會想試試像百老匯那樣從開發就開始測試作品與觀眾的反應。
台灣的創作者都很厲害,這是我在一些講座中都會提到的事,也是能支撐我這麼做的原因。我也相信試著做這些挑戰,也許能回應那些「為什麼台灣不能」的問題。
(做《嫌疑犯X的獻身》,我想挑戰的是人氣IP與大劇場,歡迎大家來看戲
售票連結:https://sbstudio.tw/X_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