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或許,從《我可能不會愛你》我就沒有喜歡林依晨,也好像沒有特別喜歡劉梓潔的文字,在電影院看到《失明》的預告時沒有吸引到我,直到我看到報導說它是「女同志」電影,才引起我的興趣。只能說《失明》的預告剪得不好,文案也選得不好!如果沒有認真看介紹,會完全忽略掉這部電影!
早年台灣的女同志電影(或說大部分的同志電影)常卡在非常壓抑的情節裡,經常在那份壓抑的認同裡打轉,說不出個什麼所以然,特別是只著重在那個愛不能愛、說不許說、連一點點應允都不許有的自我認同裡,就很難能讓劇情有什麼起落的發展,偶爾就顯得自溺了!
《失明》花了兩個多小時來講一個很普通常見的女同志故事,用「失明」作為文案有點多餘,拿掉這兩個字和電影中這個部分,故事還是成立的,而且不會特別失去它的可看性。女性的情感,不論是有沒有發展到相戀、相愛的階段,那些友達以上戀人未滿,哪怕是異性戀的友誼,都是得花一點時間好好去說說那樣敏銳細膩的互動、往來;進到性向認同的部分,女性內在的自我辯證與對抗外在質疑的尋找認同,應該是女同志最難說也最精采的部分!
過往的女同志電影比較少把故事的時間軸拉長,會偏重在青少年時期那場自己還捉摸不清的感情,在時間軸上突然嘎然而止,或是把日子拉到成年,有人逃到天涯海角,有人陷在自我認同的追尋中,或偶爾來個非常暴力的求愛、失序、毀壞⋯⋯劇情/故事往往會快速地發展又快速地結束,好似連說個故事都得隱晦得還是不要講得太直白,讓愁悵就愁悵吧!錯過就錯過,沒有搞清楚的就不搞清楚了!
這個普通且常見的女同志故事,用更長的篇幅去說從青春到成年進入婚姻與家庭的心境轉換!雖然在某些細節裡,還是有那種溺在「不正常」或是「我一定是做錯了什麼事」的自我否定裡,多數時間沒有逃,但也沒有像有些同志電影裡的主角,好像可以不顧一切地放棄全世界往愛飛奔而去,會讓人質疑:「人怎麼可能那麼不顧一切,要是有那麼不顧一切,中年應該要更掙扎才對!」而讓故事失去一點力道,顯得太過理所當然了!
林依晨在電影裡飾演書儀這個人妻、人母的角色,心境層次寫得非常完整,撇除上述說的自我否定的狀態,這個角色多了很多自我與外在的對抗,現實與渴望的拉扯;年少時的那份情感,將自己將母親都囚進無光的世界中,好不容易事過境遷,藏在心裡熱烈的情感又燃起火苗,日子裡出現更多的無可奈何、無法取捨,更多的放不下都讓那個同性戀情會無疾而終的年代的無奈更加清澈地在劇情裡漫開!
由吳可熙演出書儀年輕時的戀人角色雪津發展出另一段情感,說明性別、性向的流動,也是很少女同志電影裡這麼清楚的提及,許多人對於這樣的流動,經常多以那種「還搞不清楚性向」或是「妳就是膽小不願面對」更或是對雙性戀做出任何汙蔑來形容性向的流動!
幾場異性與同性的性愛場景拍得特別動人,讓人暫時先去忽略性、性別、關係、年齡之間的差異,或該與不該!專注地把情感放在喜歡或愛,又或者是著迷、迷戀之間。
特別是以攝影、畫面來說這樣的故事,又帶著觀眾對於「美」的專注!畫面的、身體的、性別的、性愛的⋯⋯好像錯過這部電影的故事一秒,都會少些什麼!
很意外、非常意外,雖然故事的節奏慢了點也長了些,但卻意外地讓人看到那樣完整的女同志的故事,也因為這樣的完整,面對各式各樣想逃不能逃,想要又不能要的情感,使得這麼常見又被不被看見的情感,赤裸又難堪地被揭示,但又熱烈地灼燒心裡像是已死去的過往,稍微感到心裡微熱地還愛著誰那樣,既椎心又被溫柔地對待著!
(我可以為性愛場面再去看一次XDDDDD)
導演:周美豫
編劇:吳美枝
原著:劉梓潔
演員:林依晨、吳可熙、劉敬、李沐、王渝萱、李銘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