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政府最近提出「晶片1:1」構想,要求企業在美國本土生產的晶片數量要與進口晶片維持一比一比例,不達標就課高額關稅。這一構想若落地,將成為美國半導體回流戰略的進階版,目標在於改變企業採購習慣,減少對海外的高度依賴。
短期內要全面實施並不容易。晶片供應鏈分工極度複雜,從設計到製造、封測、組裝跨越多個國家,要追蹤產地、重編產品料號、建立產地認證系統都要花大量成本。
美國本土產能短期難以完全承接,因此較可能採取「逐步推進」或「先鎖定高階晶片試行」,再視情況擴大。實務上,多半會先給緩衝期與稅務配套,再逐步提高比例門檻。
雖然短期實施的機率不高,但這項構想一旦落地,仍會改變市場生態。品牌大廠如蘋果、戴爾、HP 的供應鏈分散全球,要同時追蹤來源、計算比例、協調供應商,幾乎是一場行政大戰。相對之下,已經在美國擴產的台積電、美光、格羅方德具有明顯優勢,既可降低關稅風險,也更容易在客戶談判中掌握主動權。
在教師節連假前,台股因這項「變相半導體關稅」的消息出現恐慌,大盤週 K 因此留下長上影線。不過只要指數仍維持在週 K 五日線之上,就不用過度擔心。我們之所以採取較為積極的策略,是因為台股與美股在九月初同步突破壓力區,雖然估值依舊過高,但資金派對繼續展開,我們就可以跟著順勢跟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