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失敗應該屬於:沒有達到自己所設定的目標;而成功應該屬於:達成或實現自己的目標或規劃。
但事實上大部分失敗的感覺可能來自於「他人為你設定的目標」,而成功則可能大多來自於「別人的稱讚或是與他人的比較」。
我並不認為應該要對某個人或某件事貼上屬於成功或失敗的標籤,所有的事情與不同的人都有值得學習與參考的地方,如何擺脫成功與失敗的標籤讓每件事都變得有意義以及讓每個人都能被看見自身的優點我認為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如果整體社會能達成這樣的心態,那我相信大多數的人與事情都會往好的方向去前進與發展。應該大多數的人都曾經因為沒有考滿分或是因為不符合父母或導師期待的樣子而被貼上失敗的標籤,比起先學習如何當個完美或符合他人期待的人之前,我認為每個人更該優先學習的是:自我身心的調適與自我了解。
➡當你因為成績沒有滿分而被責備時:你可以先注重在自己是否「有答對了你原本不擅長或是一直記不起來的部分」
➡當你因爲做事情的方式被指責時:你可先想想自己是否「是自己思考之後才做的」以及「你覺得還有更好的做法嗎?還是你喜歡自己的方式呢?」
在我們成為大人之前我們都曾經是孩子,過去的我們也都希望自己可以是被稱讚的、被鼓勵的,也希望自己是可以被允許有容錯的人生,那當我們站在指導者的角度時,你能成為那個允許別人有容錯空間的人嗎?
我一直認為自己的人生是失敗的,因為我沒有活成我所期望的樣子。
我渴望能夠擁有的資源與環境都是原生家庭中不被允許與做不到的事情,網路上現在會看到某句話:「沒有錢不要生孩子」,這句話的反面意思我認為是:「當你的孩子對你提出正當合理的要求時,你能做到嗎?」
這裡分享我自己的一件事:當我的成績能夠上台科大時,我的父母對我說的是:沒有錢讓你去北部,但你也不可以自己去打工,要認真唸書(我父母給我的零用錢也很少,高中跟大學都一樣,每個禮拜1000,包含餐費(那時候高中的午餐是60但還要吃早餐,學校有時候有晚自習,還需要吃晚餐)以及自己要用的文具、衣服鞋子或日用品,家裡只會給我一個或是最基本的東西,其他我父母認為不需要的就不會有了。但我也在網路上看過很多比我更慘的,比如一天50或100之類的...但我看到的學生已經是2024年的學生了呢),最後我填了家鄉中最好的學校、最高分的科系,但我卻也因此與自己所期盼的人生徹底脫軌。我也深知自己的個性與想法一直與家鄉中的人格格不入,但我沒有選擇,因為當年的我也才18歲,除非我去當童工,否則我的人生是沒有選擇空間的,現在想想人生最遺憾的就是沒有辦法去自己想學習的地方學習,畢竟環境的資源是差很多的。
似乎有些偏題了哈哈,還願意看到這裡的你真的很感謝,我寫的這麼枯燥無聊你還願意看到這裡,我只想表達:真的不要去在意他人幫你定義的或者社會、網路上的標準當作成功與失敗的準則,希望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能過著自己開心又滿足的人生是最重要的,擁有滿足的心態也是很重要的,分享前幾天看房屋介紹看到的金句(?)—有些房子你出生擁有了就是擁有了,沒擁有的一輩子也很可能都不會有。
成功的感覺可以有很多來源,成功的樣貌也不會只有一種,將每個失敗的感受化為經驗與成長的價值,不要輕易地認為你自己是一個無用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