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7+0918
パネトーネ
潘那多尼義式水果麵包酒漬果乾=黃梅乾65克+五色葡萄乾85克+蘭姆酒100克+梅酒100克
酒漬果乾相關連結:鄉村可可麵包
採先拌合粉油,後加入除內餡與topping以外所有材料。麵團比預期要濕黏,也感覺筋性薄弱。不僅三次折疊後冷藏靜置,至翌日早晨之前,分別在午后大約間隔2小時,再次取出檢視筋性,同時折疊。
翌日復溫麵團太過濕黏,相較於平時處理相同情況的手粉使用量倍增。加餡後冷藏靜置分割為2後入模等待最後發酵95分鐘後,入爐前畫十字放奶油180度烘烤30分鐘。
日前烤焙「太香了!黑多芬」的燙傷,至今日(0916,4thday)早上,緊繃脹飽的水泡已經消水不少。原來總有指腹沾附了異物的錯覺,在昨日午后收拾整理廚房的當時幾乎消失不見。
皮膚有表皮、真皮、與皮下組織3層。淺二度燙傷時,由於表皮層受損,也傷及真皮層,而產生大量組織液並匯集於表皮與真皮層之間,因此出現水泡。不建議刺或弄破燙傷起的水泡,可能引起感染。
而今,參閱了網路相關後續照護內容,也驚異於身體的修復能力。除了持續沖水約莫10分鐘,當時未做任何下一步的護理程序,就只是放任,僅有時時提醒自己減少碰觸的次數。然,就慣於勞動的人而言,這實是非常難以避免的事。
該要做的事做了,想做的事也順利完成。如平時般,雙手活動自如,雖在事件發生的第一天偶爾感到隱約刺痛,尤其在失神,忘記燙傷這回事,使勁力氣的時候。
但,幸好,水泡自始至終都保持完好無缺,有些消水的它們呈現近似包裝時具保護作用的氣泡袋上,一顆顆發皺的小扁球。甫過去三天,不感到任何疼痛之餘,日子依舊過著。
關鍵在於沖水時機和時間。雖然當時為了拯救傾倒的琺瑯杯,錯過了沖水冷卻的最佳時機。但回神後想起燙傷時處置流程的第一步,迅速趕緊扭開水龍頭,水力全開,無所顧忌了,盡管沖水吧!身後烤箱裏的多芬也因自己竭盡的全力,正在努力向上膨脹,等待熟成出爐。
即使有些遲了,仍然嘗試挽回,也許效果有限,事倍功半,甚或不如心意,但至少做了,還有機會。幸好,燙的手,沖了水,費的時間長一點,恢復的慢一點,但最後也一樣會好,變的不燙手了。
不燙手的手,期望做的這款麵包(是每年秋冬時節必做胖單清單上其中一款胖)最好燙口,可別燙手就好。要是燙手,也有法可辦。等到不燙口的時候,就不燙手了。但,如果最後結果真不如期望,那麼就做到它嚐來既不燙口又不燙手為止。
與其歸類於麵包,潘那多尼更近似甜點食感。裹入浸泡二日混合蘭姆酒與黃梅酒各半的果乾,每抿一口軟綿質地的它,藴藏其中深遂濃醇的洋酒風味,不經意之間在鼻息裡殘留著,再緩一會功夫,也開始察覺身體熱能逐漸從腹部散出。
初始的軟綿,也在和散佈於麵包各處的杏仁片、核桃、與開心果相遇後,轉折為堅實嚼頭下的油脂芬芳。
不僅其隱含的文化意義,無怪乎,每近冬日,源自義大利米蘭的潘那多尼始終是歐洲地區家家戶戶,尤其是節慶餐桌上,必備的佳餚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