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木嶋佳苗連續殺人案,是平成時代最轟動的社會案件之一。木嶋佳苗出生於北海道,外表普通,卻極善於偽裝自己。她透過相親活動或婚姻介紹所,專門鎖定單身或喪偶的中老年男性。這些人多半孤單、渴望陪伴,甚至急切盼望找到晚年的依靠。木嶋以甜言蜜語與「結婚承諾」取得信任,讓受害者誤以為自己終於迎來幸福。殊不知,她的真正目的,卻是謀財害命。
在確立婚姻或交往關係後,木嶋設下致命陷阱。她利用一氧化碳中毒偽裝自殺現場,讓警方最初以為是受害人孤單厭世。由於死者多半無親友關心,這種解釋顯得合情合理。木嶋再藉由合法妻子或伴侶的身分,順理成章取得遺產或保險金。這種冷血、重複性極高的手法,震驚了全日本。案件後來被改編成電視劇與紀實書籍,讓更多人意識到:孤獨與渴望陪伴,往往是人性最大的破口。
在當代,小家庭與單身化越來越普遍。許多人選擇獨居,以為能換取自由與自主,卻往往缺乏深層的情感支持。木嶋案提醒我們:孤立並非真正的解放,缺乏人際連結只會讓人更容易被情感操控。當然,真實的人際關係並不完美,它可能伴隨失望、背叛與遺憾,但這些體驗正是人成長與鍛鍊的養分。
更深一層的反思,是要看見親密關係中的侷限。就連最親近的家庭,也常常帶來傷害。父母可能偏心於其中一個孩子,讓另一個孩子再怎麼努力也無法獲得認同。婆媳之間,即便媳婦再盡心,若遇上惡婆婆,也永遠無法得到一句肯定。婚姻若三觀不合,再多的忍耐與討好,也只會讓彼此陷入窒息與拉扯。
而在某些家庭裡,忌妒型母親更是最親密的仇人。由於自身婚姻不幸福,她往往寄望女兒能在外表或成績上表現優異,以此彌補自己的空虛。但一旦女兒長大成人,活得比她更好,她的內心就會翻湧出忌妒與不安。於是,她可能以打壓、貶低、否定來削弱女兒的成就,好讓自己重新獲得心理上的平衡。這樣的矛盾,讓許多孩子在親情裡感受到既熟悉又殘酷的拉扯——愛與傷害同時存在。
社會場合中,許多中年人也常藉由說教或訴苦,來為自己的辛勞尋找出口。他們口中的「人生經驗」有時只是情緒的投射,若晚輩全盤吸收,反而被情緒勒索。事實上,每個人的環境與資源不同,不存在唯一的成功模板。
因此,不管我們來自怎樣的家庭,經歷過失望的婚姻,或是緊張的親子關係,都不應把這些視為否定自我價值的理由。血緣並不保證愛,親人也可能因侷限而無法給予支持。尤其當我們自己成為父母時,更能體會愛並非自動生成,而需要力量與成熟去承擔。
真正能救贖我們的,仍是自己的心。價值感不該依賴外界的掌聲,而是源自內心的豐盈。就像榴槤,有人極愛,有人極恨,但榴槤的存在價值並不隨他人的口味而改變。若一味把他人的評價當成自我標準,只會讓自己活得疲憊。學會承認他人的不足,也學會放過自己,才是讓生命鬆綁的關鍵。
木嶋佳苗案之所以令人深思,不只是因為她的冷血手段,更因它揭示了孤立的危險與親密關係的複雜。人唯有在真實的連結中,學會辨識、學會承受,最終才能建立穩定的自我。放過別人,也放過自己,這才是我們走向自由與救贖的唯一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