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艾列克.克申鮑姆,譯者: 王惟芬
在嘈雜的城市交通聲出現之前,地球其實一直充滿著動物的聲音:蟲鳴、鳥叫、狼嚎、海豚的哨音。自史前時代起,人類便好奇這些聲音是否蘊含意義,甚至創造了無數「動物會說話」的故事。隨著科學的進展,我們得以跳脫神話,從動物行為與演化的角度重新審視牠們的交流方式。
人類真的是唯一擁有語言的物種嗎?
還是說,我們只是習慣以人類語言的框架去理解世界,忽略了其他生物可能已經發展出屬於自己的「語言」?
一隻會「說話」的鸚鵡
說到「會說話的動物」,你腦中第一個浮現的會是誰?黑猩猩?海豚?還是卡通裡喋喋不休的鸚鵡?在《聽,動物在「說話」》這本書裡,最讓我震撼的角色不是靈長類,而是一隻非洲灰鸚鵡—亞歷克斯。這隻小小的鳥,卻在 1990 年代到 2000 年代初,成為動物行為學界的明星。牠不只是單純模仿人聲,而是能夠理解詞語的含義,甚至依據語境來使用。當科學家問牠:「有多少個紅色方塊?」亞歷克斯能準確回答「兩個!」;當牠想要香蕉卻拿到別的東西,牠甚至會生氣抗議。
更令我驚訝的是,有一次牠照著鏡子,竟主動提問:「什麼顏色?」並從此學會「灰色」這個詞。這是人類科學文獻中,唯一記錄到非人類主動提問的案例。
為什麼是鸚鵡,而不是黑猩猩?
我不禁好奇:為什麼是鸚鵡?為什麼不是和我們更接近的黑猩猩或海豚?
作者點出一個觀點,或許這就是「演化的副產品」。像恐龍最初長羽毛只是為了保暖,但羽毛卻順便開啟了飛行的可能。對鸚鵡而言,模仿聲音的天賦或許一開始只是群體溝通上的優勢,卻意外奠定了牠們展現近似語言能力的基礎。
亞歷克斯不一定是「超級鸚鵡」,牠的能力很可能是非洲灰鸚鵡整個物種都具備的潛能。只是,牠在艾琳.佩珀伯格教授的實驗室裡,被推到能力的極限,於是向人類展示了語言的可能邊界。
打破人類中心的理解
我不只是驚嘆一隻鸚鵡會說「明天見」,而是開始思考,我們理解語言的方式是否太過人類中心?就像烏鴉用兩側的眼睛看世界,牠們的感知和我們完全不同。如果我們硬是套用人類的視角去判斷,就無法真正走進動物的世界。
這本書裡不只有鸚鵡,還有狼、海豚、蹄兔、長臂猿等動物的溝通故事。作者提醒我們,若要理解動物「說什麼」,就不能只聽聲音,而要理解牠們的生存情境「尋找食物、躲避掠食者、吸引配偶」。換句話說,語言不是孤立的符號,而是與牠們的世界緊密相連。
動物的溝通方式,往往受到環境與社會結構的限制與塑造
環境與演化的影響
- 狼與海豚:雖然生活環境不同,但同樣依賴音高變化的聲音傳遞,因為這是跨越山嶺或海浪最有效的方式。
- 章魚:雖然也很聰明,但因為沒有複雜的社交需求,所以並沒有發展出像海豚一樣的聲音交流。
溝通系統不只是「智力高低」的結果,而是「環境需求與演化路徑」共同決定的
人與動物的共同點
我特別喜歡書中的最後一個觀點:我們都渴望相信動物能和我們交談。
雖然牠們的語言不會是「你好嗎?」這種形式,但當鹿害怕時尖叫,和我們恐懼時大喊,其實已經有了共鳴。也許理解動物,不只是解讀牠們的聲音,而是學會以牠們的方式去看、去聽、去感受。
這本書讓我再一次確認,人類並不是孤單的「說話動物」,我們只是用了一種獨特的形式去延續交流的需求。而在動物的聲音裡,或許正隱藏著理解語言本質的鑰匙。
延伸思考,日常中的「動物語言」
讀完這本書,我也開始回頭觀察生活中的小細節。例如,當我家附近的貓餓了,牠會用一種特定的喵聲靠近人;當公園裡的鳥群突然集體飛起,背後也藏著訊息。這些日常中的聲音和行為,其實就是牠們的語言。
或許我們不需要等到遇見海豚或長臂猿,才能感受到動物的「說話」。只要願意留心,生活裡的每一次對望與呼喚,都是牠們向我們展示的另一種交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