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提亞戈.佛特|譯者: 陳文和
有沒有曾經打開瀏覽器,一邊查資料、一邊滑手機、還有一邊腦袋不停冒出靈感……結果,五分鐘後你已經不知道自己原本要做什麼。
這就是現代人的大腦日常,資訊滿到快炸開,卻始終抓不住重點
我曾經也這樣,每次靈光一閃,都會隨手寫在便利貼上、記事本裡、手機備忘錄。但沒多久就忘記丟哪了。直到我讀了《打造第二大腦》這本書,才開始理解:原來我們可以幫大腦蓋一個「資料倉庫」,讓靈感、筆記、專案不再散落各地,而能被好好收納、整理,甚至再利用。
這本書不只是教你怎麼做筆記,更是一套幫助你整理思緒、促進創造、提高效率的行動指南。讓我分享幾個我印象最深、實際也正在實踐的重點。第二大腦是什麼?
簡單來說,第二大腦就是:數位筆記+個人知識管理(PKM)= 你大腦的延伸
它的核心不只是收集資訊,而是把資訊「轉化」成自己的東西,變成一個能持續產出的創意系統。
這麼做有四個好處:
- 釋放大腦負擔:不需要死記,只要記得「寫在哪裡」
- 串連靈感:分開的想法,放在同個空間後,會突然看見關聯
- 持續更新:知識不是一次性寫完,而是可以一直疊加與修正
- 內化知識:當你用自己的話重寫、組織,它就慢慢變成你的了
4 步驟打造你的第二大腦(CODE 方法)

作者提出一個關鍵架構叫 CODE,每一個字母對應一個步驟
C:Capture 獲取靈感與資訊
不是看到什麼就存什麼,而是存「對你有共鳴」的
問問自己這三個問題:
這對我有啟發嗎?
派得上用場嗎?
跟我有關嗎?
這讓我改變了以前無腦截圖、把連結加到「我的最愛」的習慣。現在我會設定一個「靈感收集箱」,像是 Notion Inbox,只要想到什麼就快速丟進去,例如:「可以寫一篇用星巴克比喻第二大腦的 IG 貼文」。然後每週五花 15 分鐘整理,把這些靈感移到對應的專案或主題資料夾裡。
O:Organize 組織
資訊進來之後,要放對位置,作者提出一套系統叫 PARA:
- Projects:你正在做的事
- Areas:你長期要維持的領域(如健康、財務)
- Resources:你感興趣或可能有用的知識
- Archives:暫時不用但不想丟的資料
我以前的筆記分類都沒有特別定義,到處亂放根本找不到東西。而 PARA 是以「專案」為核心整理資訊,例如建立一個「部落格創作」的專案頁,裡面放我所有寫作靈感、引用資料、讀書筆記,資訊變得好找又能被重複應用。
D:Distill 萃取重點
學會「留下真正重要的」,不是筆記愈多愈好,作者建議採用「漸進式摘要」
- 第一層:原文記錄(原句、書摘)
- 第二層:簡化摘要(自己翻譯成一兩句)
- 第三層:個人理解+應用情境(自己會怎麼用這個觀念)
「原子習慣」這本書,裡面提到建立新習慣的方式之一是「讓它變得非常簡單,低門檻,幾乎不可能失敗」。
我用漸進式摘要把這段變成我的行動策略:
- 第一層(原文):
建立一個好習慣的最好方式,是讓它變得非常容易開始:「不去健身房 1 小時,而是先在家做 2 分鐘伏地挺身」 - 第二層(摘要):
把運動習慣從 60 分鐘 → 縮減為每天 2 分鐘的開始動作 - 第三層(個人應用):
我設一個早上起床後馬上做 10 下深蹲的提醒,連衣服都不用換
E:Express 表達成果
這部分最讓我驚訝—我以為「成果」就是寫出一篇文章或簡報,結果作者告訴我們:連中間產物也很重要!
什麼是中間產物? 像是:
1. 半完成的草稿
2. 沒被採納的點子
3. 拿來練習的演講稿
這些資料如果善加整理,可以為未來的專案節省大量時間,甚至成為靈感來源
我現在寫文章時,都會把每一篇的「構想列島」先寫下來,也就是想用的標題、金句、例子等素材,先自由擺上筆記頁,等靈感夠了再組裝起來。寫到一半就停下時,也會用「海明威橋」方法,在最後一句留個註記:「明天寫完這段案例」。這樣隔天就知道怎麼接著寫,不用從空白頁開始。
構想列島:把你腦中零碎、分散的想法,先全部丟進筆記裡,不管順序、不求結構,就像一堆點子島嶼。
海明威橋:每天寫作時,不會把靈感用光,而是故意留一點沒寫完,給明天一個可以接上的地方。<源自作家海明威的習慣>
創作,是擴散與聚合的反覆交錯
CODE 四步驟,也剛好對應創作的兩個關鍵循環:
- 擴散(Divergence):獲取靈感、自由發想
- 聚合(Convergence):整理邏輯、轉化輸出
很多人(包括我以前)都卡在:「靈感很多,卻收不回來」。這本書讓我理解,創作不是線性流程,而是像呼吸一樣:一進一出,一擴一收。你要讓想法流動,而不是試圖「一次做完」。
可以怎麼開始?
你不需要一次建好一整套系統,只要從你正在做的某件事開始就好:
- 選一個目前在進行的專案(例如「準備簡報」、「求職資料整理」)
- 建立一個 PARA 架構的資料夾,先簡單分成 Projects、Resources 和 Archives
- 設一個「靈感收集箱」(Notion Inbox),每週花時間整理一次
- 開始用漸進式摘要寫讀書筆記,從你最近看的一本書或一部影片開始
- 嘗試留下中間產物,像是草稿、段落草圖、想法構圖,未來都會用得上
這些步驟不會一蹴可幾,但每做一點,你的大腦就輕鬆一點,靈感就流動一點
建立第二大腦,其實是在練習更了解自己
第二大腦不是讓你成為筆記機器人,而是讓你有能力把資訊變成知識,把知識變成行動。這不是做筆記,而是做選擇。選擇什麼對你重要,選擇什麼可以留下、精煉、發揮。而當你能夠不再被雜訊困住,而是開始從自己的筆記裡找回方向,那就是第二大腦發揮力量的時候。
我相信,打造第二大腦的過程,其實是在打造一個更清晰、更自在、更有創造力的自己。